|
||||
|
||||
2021年 度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于不久前在全省各考點舉行。今年江蘇省報考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人數達68704人,比去年增加了11178人,同比增長率達19%,報名人數再創新高。自2008年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開考以來,全省已累計7.9萬人通過考試,數量位居全國第3。 很多人不解,為何社工考證會這么火。實際上,在江蘇,越來越多持證社工活躍在養老服務、兒童福利、衛生健康、司法矯正、禁毒戒毒、青少年事務、工會服務等眾多領域。他們秉持“助人自助”理念,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各類特殊困難群眾服務,已成為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完善基本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然而,專業社工人才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于社會需求。 政策“加碼”招聘掛鉤 社工考證越來越“熱” 劉遵艷是南京建鄴區北圩路社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我們社區15個人,7個人都有社工證,還有4個人參加了今年的考試,我也是其中之一。”劉遵艷說,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專業水平,本科畢業的她現在是初級助理社工師,在社區是5級崗,扣除五險一金后到手工資3900元左右。有了中級社工師的證后,她可以被定為6級崗,工資能增加100元左右。 根據江蘇省民政廳慈善社工處提供數據,2012年,江蘇持證社工有4308人,當年江蘇省報考人數為15994名,到2021年,全省報考人數達68704人,是9年前的4倍多。 “2015年,‘社會工作’一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從‘支持、促進’到‘大力發展’,折射出國家對社會工作的重視程度提升。”揚州市廣陵區樂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張瀚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各級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社工這項工作。 江蘇是最早通過“真金白銀”支持社會工作發展的地區之一。據了解,通過公益創投、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省級福彩公益金每年專項列支500萬元~600萬元購買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項目;近年來,在公益性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和社會組織中開發社會工作專業崗位,培育發展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超2100家;對獲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社區社會工作者,各地均發放相應工作津貼,如無錫市濱湖區就根據證書級別明確給予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的補貼;張家港市支持本市社會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碩士在職教育,畢業后報銷不低于50%的學費,并給予8000元獎勵;各地還舉辦各種類型的免費培訓班,普及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方法。 “很多居委會招聘時,會優先考慮持有社工證的報考人員,并在(村、社區)‘兩委’候選人條件中增加專業社工(通過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資格要求。”淮陰師范學院社會工作系主任趙海林認為,正是因為有了職業準入要求,不需要太多動員,很多社區工作人員都會自覺來考證。 社工不是“義工” 既是專業也是職業 盡管考證的人越來越多,然而目前在國內,很多人還并不了解社工這一工作的真正性質。 “總有人問我,你做志愿者,是不是不拿工資?”南京東山街道社工站的吳婷婷聽到后總是會耐心解釋,社會工作和志愿者雖然都是“助人”,但志愿者是無償地給予和幫助,重在“自愿”,要求不嚴格。但社工是有工資的,需要有專業的背景和從業資格,有著系統的價值觀和倫理體系。 趙海林認為,這種誤解主要是源自國內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還是太少,人們沒有更多機會根據相關服務來認識社會工作。所謂社會工作服務專指非營利的、服務于弱勢人群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活動。 “我們在開展專業服務時,會邀請志愿者參與,做一些基礎性工作。”張瀚說,志愿者偏重直接的給予和饋贈,社工則強調喚起人自助的意識和能力的挖掘,協助受助者看清問題,逐步獲得獨立應對問題的能力,或者重新調動起其原有的潛力,即“助人自助”。 “拿我正在做的社區幫教項目來說,我也會邀請專家和幫教對象談心,請志愿者教他們做一頓愛心午餐給父母,孩子也有很多收獲,但志愿者走了后,孩子如何順利度過觀察期,回歸社會?這就需要專業社工介入了。”張瀚說,社會工作更考慮服務的持續性、延展性和資源的鏈接。 此外,社工和社區工作者也很易被混淆。 “社區內每一個人都是社區工作者的服務對象,而社工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弱勢群體。”太倉人孫陳從事養老服務6年后,回到家鄉,創辦德頤善社會工作發展中心。運用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及方法,她帶領800多名員工,承接居家養老、日間照料、“鄰里家園”等多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如今,德頤善負責運維的日間照料中心超40個、社區服務項目超30個,主要服務周邊3萬多名老年人和婦女、傷殘等弱勢群體。 政府采購專業服務 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實際上,政府鼓勵發展社工事業,一大原因正是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可以有效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社區工作者事務性工作已經千頭萬緒,一些服務就要第三方機構幫他們分擔。”吳婷婷說,東山街道社工站的定位就是綜合性服務樞紐平臺。在對周邊社區進行需求調研的過程中,有社區書記就專門提到,當地拆遷安置戶多、外來人口多,社區融入、生活保障、就業等方面的服務迫切需要專業社工跟進。這些,也成為社工站服務的重點。 淮安生態文旅區濱河社區下轄4個安置小區3500戶9600多人,四個村的村民“張村不認識李村,李村不認識王村”,社區管理一度讓社區黨委書記袁彪很頭疼。不過,依靠社區服務平臺,通過專業化的社工服務,他找到了治理社區、粘合居民的“良方”。 “服務是社區治理的根本。”淮安市清江浦區心苑社會工作服務社副總干事曹陽介紹,2017年通過政府采購正式入駐濱河社區后,社工團隊通過開展入門入戶問卷、量表等專業調研方法,繪制社區資源地圖,完成社區需求調查與評估。如今社區里定期開展的居民議事會,以及巾幗工藝坊、魅力太極行、親子“悅”讀營等活動,都是以調研數據為依托,充分利用和開發社區已有資源、基于居民需求開展的服務。 “都是養老服務,專業社工設計的會更多考慮老人的需求和參與,也會更關注服務資源的整合。”孫陳介紹,在太倉市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老年人會進行“保健操”“手指操”的鍛煉,也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參與“便民縫紉”“經典廚房”等活動。中心還引入“緬懷治療”等服務,讓老年人在社工協助下,回憶過去的高光時刻,從正面的角度去理解和面對當下的狀態,從而更好適應、肯定現在的生活。 作為江蘇省人民醫院的專業醫務社工,金妍艷的服務人群不再局限在本院的患者和醫務人員,醫聯體的醫務人員、周邊社區有疾病咨詢、心理關愛需求的居民都是她的服務對象。“我們聯合醫院其他科室定期家庭入戶探訪、輕度認知障礙篩查等,為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對醫聯體單位的醫務人員進行系列培訓。”金妍艷認為,良好的醫患關系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部分。 普及面臨現實困境 期待更多配套機制 眼下,社工事業的普及還面臨一系列現實困難。 “我省正全面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這就需要大量經驗豐富的社工。”趙海林跟記者說了他的擔憂,怎么吸引專業社工人才去鄉鎮一線開展專業服務?如何保證社工服務的質量? “從目前實踐來看,很多社工進入鄉鎮,很容易‘被行政化’,失去社工的專業優勢。還有就是鄉鎮層面很難留住專業社工,從鄉村振興角度來看,需要大量專業社工開展服務,但因為專業社工在職業聲望、薪酬待遇都沒有比較優勢,單憑情懷可能難以持久,也不現實。”趙海林認為,當前鄉鎮社工站建設需要堅持“先城后鄉,以城帶鄉”的思路,通過大力發展城市社工機構,在此基礎上,依據城市社工機構輻射鄉鎮社工站,從而實現城鄉社工站協調發展。 采訪中,還有不少人認為社工工資與專業要求不匹配。“我是南航社工專業碩士,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社工,但在社區做了5個月就換了工作。”“我是外地人,工資太低了,拿到手還不到3000塊錢,交完房租所剩無幾。”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趙海林坦言,一個職業薪酬要與地區、求職者心理預期相適應,才能留住員工,在蘇北專業社工機構中,要確保一線社工在扣除四險一金后的收入達到3500元,中層管理者或中級社工師的收入約4500元,高級社會工作師的收入要在6000元,這些都是“基準線”。“社工服務更多是面對面服務,這種服務需要情感投入,需要確保員工更少的流失。” 實際工作中的“困境”不止于此。“我們開展工作要依附社區這個平臺。”張瀚說,在和社區的合作中,社工往往處于次要地位,獨立性不強,所承擔的任務是輔助性的,導致社工在服務過程中專業發揮空間不足,在工作初期很難得到居民的認可,進一步導致被“邊緣化”。 面對大量的工作需求,專業社工的培養同樣至關重要。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34歲的紀杰杰是江蘇首屆“最美社工”、第三批江蘇社會工作領軍人才,今年6月,她通過公開招考,進入淮陰師范學院,成為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老師。“我希望能將自己的實務經驗引入專業教學,推動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讓更多學生愿意從事社會工作。” 紀杰杰做出這樣選擇的背后,是目前“社工的教學和實踐還存在一定的脫節”的現狀。“部分教授社工專業的老師不太具有實務經驗,而有實務經驗的社會工作者,不一定有理論方面的知識。”吳婷婷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社會工作中有一項叫做“進入社區”,學校會教方法、教談話技巧、教注意事項,“但門敲不開怎么辦?敲開門后,人家說‘社工是什么’‘你是誰’‘我們不認可’等等。”這些,都需要社工專業教育的改革與深化。 值得高興的是,政府部門正在積極“破題”。今年4月25日,江蘇省召開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專家座談會,就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加強合作交流、加強決策咨詢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著力形成社會工作政校長效協作機制。多地也在醞釀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10月22日,我院對首個助理社會工作師職稱進行了公示。”金妍艷開心地告訴記者,她的政工師職稱也有望轉為社工師,“希望醫務社工的職稱路徑能在更多單位得到推進,讓我們社工更有社會地位。” (據新華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