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武漢市江夏區十字嶺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型社區,建成于2016年。自成立以來,十字嶺社區一直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積極面對社區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積極探索新時代社區治理的路徑、策略和方法,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形成了自治、細治和共治相結合的實踐路徑,并按照新時期基層社區治理的新要求,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機制,形成了由黨建引領、“三治協力”、“五社聯動”構成的“135”社區工作法。 一、“135”社區工作法的內涵要義 “135”社區工作法是對十字嶺社區治理實踐探索的高度概括。具體釋義如下: “1”指的是黨建引領。即以社區黨組織建設引領社區治理發展,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樞紐性作用,聯動其他相關黨組織和黨員,形成黨建共同體,進而依托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和民生服務,同時發揮在職黨員的作用,推動在職黨員有序且有組織地參與社區建設。 “3”指的是由“自治”“細治”“共治”構成的“三治協力”。即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來推動居民參與和社區自治,開展精細化的網格化管理和“微鄰里”來推動精細化治理服務,以及整合各類資源和力量來推動社區共建共治,以此作為推動社區治理與優化民生服務的三大路徑和手段。 “5”指的是“五社聯動”機制。即完善各類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以此豐富社區治理體制機制。 二、“135”社區工作法的實踐做法 (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強化組織建設,確保前行方向 一是以社區黨組織為樞紐建立基層黨建共同體。社區黨組織整體統籌下沉單位黨員、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物業企業黨組織等黨建力量,發揮基層黨組織思想引領、組織引領、工作引領的作用,依托基層黨建凝聚轄區資源和力量,統一思想辦實事。 二是以紅色引領工程促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融合。按照組織部門的工作要求,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常態化,根據黨員各自優勢量身定制工作任務,組建了多支特色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很好地發揮了其在社區治理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打造“紅色物業”來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通過社區黨組織、居委會與物業公司、業委會的聯動協作,解決小區居民迫切解決的突出問題,如聯動協作解決清江泓景小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堆放場所問題以及電瓶車集中充電問題。同時,黨員干部參與環境治理等系列“紅色行動”。 (三)以三治協力為手段,推動社區發展,優化治理能力 一是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推動居民參與和社區自治。十字嶺社區主要進行了以下積極探索:一是挖掘社區居民領袖和帶頭人,發揮社區退休黨員的積極作用,成立了志愿服務工作站,制定了志愿服務工作制度,成立了多支居民志愿者服務隊,常態化地開展了各類服務活動。這不僅拓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服務的機會、渠道和載體,而且提升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服務的組織化水平;二是推動成立了專業性比較強、以在職黨員為主要力量的志愿服務隊,比如“法律咨詢先鋒隊”“健康咨詢模范隊”,有效的發揮了他們的專長與優勢,以組織化的方式參與社區治理服務,使其更加穩固化。 二是開展精細化的網格化管理和“微鄰里”,推動社區精細化治理和服務。主要在以下兩大方面加以推動:一是開展精細的網格化管理,按照“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負其責”機制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建立微信群等網格體系,密切社區與居民、居民與居民之間的關系,對安全隱患、舉報投訴等情況,即時接受、及時辦理,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二是通過“微鄰里”網絡平臺把轄區在職黨員凝聚在了一起,加強了對流動人口和矯正人員的管理。通過微鄰里平臺不定期在線上發布各類活動調動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并第一時間回應和解決所反映的各類突出問題。 三是整合各類資源和力量,共同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十字嶺社區整合轄區內外資源與力量破解治理難題,加強與轄區重點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的共駐共建,加強與下沉社區單位的深度融合,打造合作共贏的良性關系,推動黨建工作、紅色文化活動更上新臺階,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融共促。同時,十字嶺社區引入小天使社工服務中心等專業機構,開展一系列社會工作服務,并還定期組織社會團體或邀請專家學者進社區,開展各類宣傳和公益服務。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師生團隊更是在社區治理發展規劃、治理服務行動和社區工作者培育賦能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四)以五社聯動為機制,提升治理格局,深化治理效能 “五社聯動”已成為我國基層治理的重要機制。在今年7月底的一次社區疫情防控中,十字嶺社區很好地運用這一機制優勢,凝心聚力抗擊疫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一機制不只適用于社區疫情防控,亦適用于常態化社區治理。 一是注重發揮社區志愿者在防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根據疫情防控的實際需要,社區首先發出志愿者招募信息,組織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居民,迅速建立起志愿服務隊,并迅速承擔起門崗守護、物資發放、核酸檢測秩序維護、協助社區下沉黨員的對接等具體工作。 二是引導物業公司做好防控工作。除做好社區清潔衛生和確保小區秩序等日常工作外,物業公司同志愿者一起對居民購買物品及受贈愛心菜等有序放置、保管和分發。同時,在核酸檢測采樣點位,安裝遮陽(雨)棚、搬運擺放桌椅,做好核酸檢測的物資后勤保障,并維持核酸檢測現場秩序。 三是主動引導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助力疫情防控和民生服務。武漢市江夏區小天使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利用在十字嶺社區開展社區治理項目及其過程中同居民建立的良好關系,積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針對獨居老人和兒童的個性化需求,開展社工服務,回應群眾關切,營造了有溫度的社區疫情防控氛圍。 四是整合社區內外各類社會資源為社區疫情防控提供支持。先后整合到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兩批次共計6000余斤蔬菜做好居民日常保障,鏈接“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心理援助服務。這些重要資源在日常生活保障和心理服務等多方面都發揮很好的作用。 三、“135”社區工作法的主要成效 通過黨建引領、“三治協力”和“五社聯動”的彼此支撐和共同發力,十字嶺社區在社區治理實踐和民生服務上取得了多重成效。 (一)穩固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核心地位,且讓基層黨建更實在有效 十字嶺社區切實地將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有效落地,并獲得2020年度武漢市五星級基層黨組織。截至目前,該社區共報到黨員400余名,并積極吸納屬地單位黨員、下沉單位黨員,并以組建紅色志愿服務隊等方式參與社區建設,他們在疫情防控、矛盾調解、法律普及、垃圾分類等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社區治理注入了“新動能”。退休黨員也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帶動志愿者和居民力所能及地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二)完善了社區服務設施,提升了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和居民獲得感 依托“紅色物業”建設,通過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等多方議事協商和聯動機制,解決了設備維修更新、電瓶車集中充電等實際問題,不斷完善和更新了各小區的硬件設施和環境條件,社區物業管理服務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清江泓景小區更是依托物業服務中心建起了小區黨群服務驛站,將基層治理服務陣地向小區拓展、向群眾家門口覆蓋。 (三)培育了一批社區社會組織,提升了社區參與能力和組織化程度 十字嶺社區注重將“工作對象轉化為工作力量”,挖掘了一批包括社區居民領袖、退休黨員和在職黨員的骨干力量,注冊了1043名志愿者,成立了1個婦女議事協商組織、6支社區居民志愿服務隊和3支專業性較強的黨員志愿服務隊。這不僅積極拓展了黨員和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渠道和平臺,而且提升了社區參與度、參與能力以及社區建設的的組織化水平,更營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借助網格管理和社工機構,提升了治理的精細水平和專業水平 借助網格化管理平臺,十字嶺社區不斷建立起社區問題和需求發現機制、分類分流解決機制,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治理目標,消防安全的上報和處理多次得到上級單位的肯定,社區網格化管理長期在全區名列前茅。在市區兩級民政部門的支持下,持續引入小天使社工服務中心等專業機構為社區居民尤其是困難群體提供有溫度、專業化的社工服務,既回應了社區治理服務的共性需求,又很好地兼顧了個性化需求的回應和滿足,尤其在社區“一老一小”兩大群體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聚合了內外資源和力量,提升了多元主體的參與感和貢獻度 十字嶺社區在社區治理中十分注重整合內外各方力量和資源,包括基層黨政部門、下沉單位、轄區單位、專業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高等院校等,積極將“五社聯動”的新型社區治理和服務機制落地社區,同時更立體地豐富社區治理服務的參與力量。同時,很好地發揮了各主體力量的各自優勢,并將其社區實際問題和需求緊密對接,優化社區資源和需求的配比度,提升了多元主體協作共治的程度和水平。今年7月底8月初的社區疫情防控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六)開展了多樣化的社區治理服務,提升了居民的認可度和歸屬感 以社區為基層樞紐平臺,不同的參與力量各展其長,開展了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服務活動和治理項目,包括各社區社會組織推展了多種類活動,社區婦女議事協商組織切實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以在職黨員為主的專業志愿者隊伍開展法律咨詢和醫療健康服務,專業社工機構承接的助老服務項目和兒童服務項目。這些貼合需求、層次分明的若干服務漸成體系,不斷增強著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也恰恰正是十字嶺社區治理實踐探索的落腳點。 盧 磊 熊亞軍 民政部培訓中心培訓師 武漢市江夏區十字嶺社區書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