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2年冬,在流經河北涉縣、山西黎城等地的清漳河兩岸,活躍著成群結隊的挑擔人和騾馬毛驢。人群中大部分是災民,他們正源源不斷地由西向東運送糧食。這支龐大的隊伍,正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了應對百年難遇的災情,用‘以工代賑’方式成立起來的特別運輸隊。 “不餓死一個人” 1942年到1943年,太行山遭遇百年未有的旱災。隨之而來的蝗災,以及日寇的瘋狂“掃蕩”和嚴密的經濟封鎖,讓根據地的災情雪上加霜。缺糧少食的局面嚴重威脅著抗日軍民的生命。 與此同時,在河南敵占區和國民黨統治區,因莊稼絕收,上千萬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不少人餓死。在林縣國統區,為了找糧食,國民黨部隊組織搜糧隊,挨家挨戶搜查。 為了活命,河南成千上萬的人扶老攜幼,逃往太行、太岳抗日根據地,讓邊區政府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為應對災情,邊區政府和八路軍部隊緊急動員,從上至下成立救災委員會,采取減免公糧、節衣縮食、社會募捐、包村救災、以工代賑、興修水利等方式,想方設法救濟災民。各地組織災民成立的運輸隊,由此應運而生。 為了增強干部和群眾抗災自救的信心,邊區政府提出了“不餓死一個人”的口號。 1943年春,“為盡力之所及,克服餓死人的現象”,太行旱災救濟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制定了多項紀律:“1.凡本村尚有力量有辦法可能進行救濟,而因工作不力,致于餓死人者,村政權負責人,應受以紀律制裁。2.凡有上述情況,餓死一人者批評,餓死二人者警告,餓死三人以上者應受撤職處分,上級負責人應受連帶處分。3.凡村中住有上級干部,而發生以上餓死人現象者,除本村干部負責外,該上級干部應受更嚴厲處分。” 應運而生的災民運輸隊 太行山區,西部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東部地少人多,糧食產量低,每年都有商販將西部多余的糧食運到東部,以平衡供需。因此,太行山自古有“東人吃西米”的諺語。 邊區政府組織工商部門,加緊從太行山西部搶購糧食,并組織各地災民成立“特別運輸隊”,讓災民賺取小米,養活家人。 災民平日吃糠咽菜,力氣小,家里也沒有牲口。為了照顧他們的體力和收入,根據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參加特別運輸隊的,是有挑擔能力的災民,暫不用牲口;特別運輸隊與普通運輸隊的運輸比例是四比一,即五分之四的糧食由災民運輸,五分之一的糧食由非災民運輸,而且災民每運輸一斗糧食,賺取的腳價要比其他人多一元;災民未賺到腳價前,由合作社貸給糧食作路費:運輸線上,每隔30里,便由糧店設一招待站,鼓勵災民貸糧經營,每斤做熟的糧食只能比原價高一毛,便于挑擔的災民休息和節省吃用;將主要交通線上的一個運輸站移到黎城南委泉村,非災區的運輸隊將糧食送到南委泉后,再由災民接手運糧,以減少災民體力消耗。 1942年12月,邊區工商總局遵照邊區救災委員會決議,下發《總局關于保證災民運輸賺錢的通令》,提出以下要求:“為確實保證災民生活,不使感到困難,凡已發動起來之運輸隊、腳夫或挑夫,確證其為災難民者,每人每日必須保證要賺一斤米。” 邊區政府提出的優惠條件,吸引災區群眾爭相加入運輸隊。為避免非災戶、流氓和小偷混水摸魚,擠占名額和經費,特別運輸隊里的正式隊員,都需要經過村公所、農會的介紹和救濟委員會的審查。村里在出具介紹信前,也會召開民主評議會,對報名人員進行評議,將不符合要求的人剔除,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 沙河運輸隊是太行山災民運輸隊中的模范。全縣參與運輸的災民組成一大隊,大隊長由縣救聯會人員擔任:大隊下面按區、村,分別成立中隊、小隊,小隊長由村長或農救會主席擔任。 以工代賑的運輸成果 抗戰時組織成立的災民運輸隊,不僅增強了根據地的運輸力量,促進了糧食的流通和調配,解決了缺糧地區的需求,也直接救濟了參與運輸的災民。邊區政府團結廣大群眾,樹立了“一心為民,廉潔從政”的崇高威望,讓邊區百姓更加緊密地團結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部隊和組織周圍,有效鞏固了根據地建設。 太行區在1942年和1943年兩年的救災總結中提到:按照最初的災情調查結果和需糧統計,邊區計劃在太行山西線購買糧食15萬石。而到1943年4月底,實際購買糧食達21.02萬石,超出原計劃的40%。 另據1945年12月太行區合作社統計:1942年10月至1944年5月,全區共組織9萬余災民運輸,從太行山西線購運糧食21萬石、糠18萬斤,僅腳價一項共賺小米2.5萬石。 當年邊區黨政軍民齊心協力抗災自救的情景,已被珍藏在歷史的檔案中。70余年后重溫這段歷史,邊區政府和八路軍部隊全力救助災民的感人精神依然鮮活,值得后人敬仰和傳承。 (據《紅巖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