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要做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踐行者,在促進社會公平、追求進步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其次,做好宣傳及倡導,將公益慈善理念發揚光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鼓勵高收入人群積極參與公益慈善的社會風尚。另外,要發揮專業優勢,探索設計科學的、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公益項目與公益模式,確保其與促進國家發展、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同行。 《公益時報》: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公益行業發展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對一線行業從業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張建岷:經濟社會發展會帶動公益熱情和慈善文明日益增長,但同時也要認識到,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社會需求更加多元,對慈善事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公益行業和機構的資源整合能力、服務的專業性、有效性、針對性以及信息反饋的及時性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因此,公益行業和機構要積極進行政策響應和社會需求挖掘,重視機構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社會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創新服務模式與發展模式,拓展慈善服務的領域和空間,增強服務的專業性。對一線從業人員來說,公益項目設計是否能夠科學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在公益項目的執行方面是否考慮到受益人的尊嚴等,都面臨新要求新挑戰。 《公益時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是一家成立30余年的慈善組織,在推動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等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能否介紹一下基金會在項目設計方面是如何緊跟政策及時代發展實現與時俱進的? 張建岷:作為全國婦聯領導下的基金會,在設計項目方面,我們主要考慮以下五個要素:一是符合國家發展大局,有效發揮拾遺補缺作用;二是符合社會需求,特別是婦女和家庭的需求,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擴展空間;三是科學策劃和有序實施方法;四是有效監管,保證善款運用及時、公開和透明;五是能夠撬動社會、公眾等多方參與,并得到廣泛認可。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廣泛的社會信任,更好地推動解決社會問題。 30多年來,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不斷創新幫扶模式,從單一扶貧到授人以漁、賦權女性,將早期的“輸血”變為如今的“造血”,始終以需求為導向,打造了立體化公益項目體系。我們將婦基會公益項目的不斷迭代發展總結為公益1.0、2.0和3.0。 具體來說,“公益1.0”即雪中送炭,排憂解難。通過送款送物送服務,為困難女性提供保障。多年來,基金會精準定位婦女和家庭的醫療、養老、教育等需求,實施了多個項目,持續將慈善款物和服務高效精準地送到貧困婦女周邊和貧困家庭當中,如母親郵包、母親微笑行動、“兩癌”篩查救助等眾多項目。這些雪中送炭的舉措為困境婦女及家庭努力解除了后顧之憂,也在促進社會幼有所育、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家庭和睦等方面,落實了婦基會應盡的社會責任。 “公益2.0”:賦權增能,自我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立足志智雙扶,才能充分發揮公益項目在提升女性主體地位和選擇權利、滿足不同女性群體多元利益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如“母親水窖”“母親創業循環金”等,為婦女賦權增能,使婦女成為具有能動性的發展參與者和受益者。 “公益3.0”:公益新生態,共克貧艱。近年來,我們在整合調動社會資源、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突破幫扶單個受益人的傳統模式,逐步摸索出機構平臺間協作、構建網狀公益生態關系的“公益3.0模式”,“@她創業計劃”“天才媽媽”“超仁媽媽”等多個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