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2021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進一步發展慈善事業。 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顯示,我國現代慈善事業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但由于發展晚、底子薄、規模小和各方面原因,目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慈善捐贈與社會財富量級不相匹配,亟待進一步提高。 慈善事業是以自愿為基礎的,如何才能提高公眾尤其是掌握財富較多的企業家等群體參與慈善活動的意愿呢?動力在哪,如何才能進一步增強其動力呢? 在9月15日舉行的中國慈善文化論壇(2021)上,來自慈善界、企業界、學術界等不同領域的推動者、實踐者、研究者等對此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時代的號召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強調,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任何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2021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啟。十四五規劃和2030戰略綱要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各類市場主體已達1.46億戶,其中企業超過46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9800萬戶。市場主體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在新的時代,企業家和企業更加需要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時勢造英雄,“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才能帶領企業在市場環境中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強調。 因感恩而行動 企業家等群體能夠發展起來,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但更離不開國家發展的大勢。同樣,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時代的召喚之外,感恩的心態是促使他們自愿參與慈善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大好政策支持下,民營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撐起了國民經濟的“半邊天”。 “可以說,沒有黨的大好政策,就沒有企業家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沒有企業今天的成功。我們由衷的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黨彥寶強調,為此,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回報社會是每一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基于這一認知,寶豐集團堅持用愛做慈善,每年拿出企業10%的利潤助力教育。黨彥寶認為:“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我們必須在這一新的偉大征程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二代企業家,榮程鋼鐵集團董事長、榮程普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君婷在談及榮程集團的公益事業時,將之回溯到1976年,“那一年我父親8歲,經歷了唐山大地震,我的爺爺奶奶也是在那一年離開的,解放軍把我的爸爸從廢墟下救出來。我的父親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比財富更重要的是生命,是對社會的貢獻,只有這樣,你的生命對世界才是一種祝福。” “從1976到2008,我的父親從唐山大地震中重獲新生,到汶川大地震時又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榮程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捐贈1億元,以感恩之心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張君婷強調。 傳統文化的熏陶 慈善事業是建立在捐獻基礎之上的自愿共享機制,而自愿捐獻只能建立在所在國家、地區、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中國慈善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企業家等群體更加有動力參與慈善事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美國的慈善文化植根于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追求個人自由至上的精神基礎之上,歐洲的慈善文化建立在深厚的宗教傳統與公民自治的精神基礎之上,而中華慈善文化只能植根中國的土壤。 他表示,中華慈善文化應當有三大來源:一是經歷了幾千年持續不斷演進并柔性傳承的惻隱之心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由近及遠樂善好施傳統,這一點與歐美國家存在差異的;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核心價值觀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局觀、大局觀,這與歐美國家更是有差異的;三是西方慈善文化中的有益營養,如現代財富觀、社會責任感、公益精神及現代慈善治理理念等,這是可以通用的。 被譽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的張謇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曾經寫道:“夫養老,慈善事業,迷信者謂積陰功,沽名者謂博虛譽。鄙人卻無此意,不過自己安樂,便想人家困苦。雖個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濟。然救得一人,總覺安心一點。” “張謇的‘仁愛濟人’理念,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仁愛思想的熏陶。”南通市政協主席、市慈善總會會長黃巍東強調。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陳邦則表示,愛爾集團慈善活動背后的文化力量主要有三點:首先是儒家思想的“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理想;其次是醫學人道主義,同情和關心病人,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權利;最后是湖湘文化的滋養,經世致用、敢為人先。 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仁愛濟人”只是張謇慈善思想的一部分,其推廣慈善更重要的目的是改造社會、發達國家。 張謇曾說道:“中國非真能實現普及教育、公共衛生,大興實業,推廣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發達。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躋身一等國,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國。” “張謇意識到慈善同實業、教育一樣都是實現民主共和、富國強民的途徑。認為慈善不僅能夠富國強民,而且可以改造社會,促進社會轉型,富國強民的途徑之一。”黃巍東強調。 黃巍東認為,張謇創辦慈善事業,不是單純進行慈善活動,而是將慈善事業納入整個改良社會的系統工程中,“以教育為例,形成了父教育母實業的理念,構建了大教育體系。他致力于實業,從實業的振興發展中獲取教育所需經費。” “很多醫務人員治好了患者的眼睛,直到集團獲得中華慈善獎、湖南慈善獎等榮譽后,才意識到自己不僅僅完成了專業工作,還參與到一些結構性社會問題的解決中,從而獲得自豪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在回顧愛爾的慈善之路時,陳邦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張謇的這種認知,在當下有了更多的同行者。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不再是高收入人群的唯一目標,參與慈善和經營企業一樣,已經成為實現企業家等群體希望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