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今 年9月5日是我國第六個“中華慈善日”,當天,《民政部關于表彰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獲得者的決定》正式發布,182個愛心個人、愛心團隊、捐贈企業、慈善項目和慈善信托被授予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 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基金會數量已超過8400家;截至2021年1月,我國社會組織登記總數已經突破90萬家。在解決社會問題、助力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等諸多領域,廣大社會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張建岷看來,公益行業有著巨大發展空間,并且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使命和作用。“要發揮專業優勢,探索設計科學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公益項目與公益模式,與促進國家發展、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同行。”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作為全國婦聯領導下的全國性5A級慈善組織,長期以來,在全國婦聯黨組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足婦女家庭需求,著眼于婦女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圍繞婦女扶貧、婦女健康、女性創業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公益慈善項目,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成效。 今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支付寶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等共同發起的“加油木蘭”公益項目榮獲本屆“中華慈善獎”——慈善項目和慈善信托獎。而此前,該基金會的“母親水窖”“母親健康快車”“母親小額循環”“貧困英模母親資助計劃”“母親郵包”“超仁媽媽”等六個公益項目也分別榮獲“中華慈善獎”。 日前,張建岷接受《公益時報》記者專訪,就行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互聯網技術為行業發展帶來的改變以及行業發展面臨的歷史使命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行業發展需要 協同成長的空間 《公益時報》:對行業來說,9月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月份,中華慈善日、95公益周、99公益日等都集中在這個月。可以說,行業協同發展已經成為共識。作為公益行業老兵,你是怎么理解行業協同發展的?對行業發展來說,協同發展有什么意義? 張建岷:我們正處在一個公益行業大協同的新時代,組織邊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發展空間日益增大,不同領域資源有效對接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可以說,公益行業正向著“大協同、共成長”的方向發展。在大協同背景下,公益行業也進入了跨界合作、資源共享、價值共享的時代,需要一個協同成長的空間來保持行業活力,一起來解決社會問題。 公益行業需秉持開放包容、公平平等、互利共享的現代慈善原則,樹立資源共享、價值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的大公益格局,讓資源與服務相對接,使各種社會需求、公共資源、公益服務對接融合升值,為一切為受益人群服務的公共資源和活動提供合作和服務保障,使公益項目和公益力量能直接、有效地轉換和調配到公益需求上,建立廣泛的公益信息交互平臺。 舉個例子。在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聯合天貓服飾,匯集多方合力支持“天才媽媽”項目,共同為扶持女性居家創就業助力;“加油木蘭”項目通過公益寶貝鏈接了數十萬商家,讓商家在創收之余參與公益,為社會奉獻微薄之力,讓買家在購物的同時有機會奉獻愛心。當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閉環構建成功時,就會孵化出更多好的機構、項目,同時也能在行業內形成輻射效應,帶動更多的人、更多的機構做得更好。 《公益時報》:在新時代背景下,一些互聯網頭部企業借助資金及技術等資源優勢,不斷支持公益行業發展,甚至創造了行業集體狂歡。結合最近的公益熱點,你如何評價互聯網企業的這種行為?對行業意味著什么? 張建岷:互聯網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為慈善事業發展積極搭建平臺,提供資源,滲透和影響著公益領域的每一個機構、每一個層面、每一個環節,重塑了公益慈善新格局。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突破了信息壁壘,消除了時間空間障礙,催生了門檻低、人人可參與、全程透明的公益新形態。 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全民公益,其意義不限于公益,更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如阿里“95公益周”,正是公益與互聯網的融合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慈善中,用舉手之勞的善行和無所不在的愛心溫暖每個人的心靈。 互聯網為慈善事業發展 提供了堅實基礎 《公益時報》: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公益行業整體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行業基礎,尤其在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大力協助下,行業發展近年來迎來了質的飛躍。對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來說,你覺得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平臺的支持給機構發展帶來了哪些積極的改變? 張建岷:互聯網科技已成為公益模式革新的重要基礎。在互聯網大潮中,公益行業每個機構都要思考如何適應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乃至區塊鏈等技術的快速迭代。 首先是在募捐方面。互聯網給公益項目提供了新的募捐渠道,鏈接到更多的行業和公眾,讓人人公益成為可能。比如“加油木蘭”項目,2019年通過阿里巴巴公益的公益寶貝,鏈接數十萬愛心網商,由上億筆0.02元至0.1元的小額捐贈匯聚成3900余萬元,為困難女性提供了健康及教育保障。 其次,推動項目創新設計,緊抓公眾訴求與契合點。互聯網公益平臺具有便利、透明、安全、高效、互動與體驗性強的優勢,創意獨特的項目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心理沖擊。我們注重互聯網眾籌項目的創新需求與創意設計,通過對項目重新包裝與構思,塑造項目特色,突出品牌形象,使項目貼近公眾,滿足公眾慈善訴求,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再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提升了機構專業服務能力以及公益項目執行的效率。“加油木蘭”項目通過互聯網、圖像識別等技術助力,大大提升了項目的審核及執行效率,受益人在上傳證明材料后三天內就可以收到資助款。截至目前,項目資金落實超過1.17億元,覆蓋14個省(市、區)32個縣,共計為238.6557萬人次女性提供了保障。如果沒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持,這個項目的成果很難實現。 另外,互聯網技術提升了公益行業的透明度,如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寶公益等幾家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目前已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線上簽收、確認、存證,實施進度實時向公眾反饋,提升了公益項目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公益時報》:行業發展離不開互聯網。那么對機構來說,應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公益和互聯網應該怎樣有機結合,才能跟上時代發展? 張建岷:目前,公益和互聯網的結合主要還是集中在募捐方面,但對于公益機構來說只募款是遠遠不夠的,下一步我們將探索互聯網在公益領域的更深度應用。首先,公益項目的核心是解決社會的真正問題,我們要探索大數據能否應用在挖掘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及實施效果反饋與監督、受益人信息保護與管理上,如何助力打造科技型公益項目。 其次,互聯網打破了常規的時間與空間界限,不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外界信息及相關服務。我們也將探索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偏遠地區的人民送去教育和醫療資源,同時探索提供遠程就業崗位,助力偏遠地區群眾實現居家就業等。另外,在項目品牌打造與傳播方面,希望能發揮互聯網線上傳播的優勢,助力高效打造公益項目品牌,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時代賦予行業 新的歷史使命和重任 《公益時報》:作為公益行業資深從業者,你如何評價行業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承擔的使命和作用? 張建岷:收入分配是事關人民切身利益、影響國家發展全局的基本制度。慈善事業在促進社會收入更加公平正義的過程中,扮演著市場和政府難以替代的重要角色,這也將公益慈善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慈善組織來說,也意味著要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使命和作用。(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