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助理、兒童福利與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張柳就‘’接受采訪,建議公益行業可改變過去直接捐贈物資的模式,發揮其在探索創新方面的意義和價值,目前有一些公益組織就在進行親子閱讀、家長育兒等方面的探索。 新老“紅光” 紅光古天樂小學坐落在遵義市蝦子鎮一個叫做紅光的自然村中,紅光村受蘭生村村委會管理。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從蝦子鎮高速路入口旁的小路駛入,走過十幾公里彎彎曲曲的小路,上了最后一個陡坡后,遠遠就能看到小學紅色的教學樓。 這是一棟二層建筑,有八個房間。教室的木門已經有些褪色,墻體上滿是灰塵,院內雜草叢生,但教學樓還很堅固,墻體的瓷磚也很完整。因為二層樓梯口上了鎖,記者看不到教室內的場景,網上一段今年三月拍攝的視頻顯示,教室內還有學生們繪制的黑板報,散落著學生們留下的課本。 紅光古天樂小學校舍竣工于2010年6月,2014年秋因小學教學點被撤而廢棄。 紅光小學的歷史則更為久遠一些,在距離紅光古天樂小學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老紅光”的小學舊校址,二層磚瓦房建筑,房頂的磚瓦上布滿青苔,有一側已經完全坍塌。“老紅光遭遇泥石流后,才建了新的紅光小學。”當地人告訴記者。 村民們說,“老紅光”此前是一座寺廟,是由四間木屋圍成的井字形建筑,主殿有二層,后來房子開裂,成了危房,村民自發組織重修小學,將木屋改成磚瓦房。 上世紀70年代,施龍才在這里讀小學,1985年高中畢業后又回到村子教書,之后擔任紅光小學校長,一直到紅光小學被撤。 施龍才回憶,2009年4月,連續下了幾天暴雨,學校背后的山上出現了一個十厘米寬、幾十米長的裂縫,風吹雨打時就有石頭、泥土從裂縫滑落。最危險的一次,夜里從裂縫中滾下來的石頭砸向位于一樓左側的教師辦公室。 當時教育局試圖搶修“老紅光”,撥款清理樓房后面的落石,在教學樓后面建了一張防護網。但后山的裂縫越來越大,這些防護措施沒有起到作用。教育局的領導前來查看后,讓他們立刻搬離,準備籌建新的校舍。 施龍才說,當時蘭生村有紅光、蘭生兩所小學,他們考慮過將學校并入到蘭生小學,但當時蘭生小學有一百名學生,教學資源無法再容納紅光小學的137名學生。曾經在紅光小學就讀的龔圓圓記得,舊的校舍被毀時,老師曾經問過他們愿不愿意到蘭生小學上學,“當時班里大多數學生選擇留在紅光小學,蘭生小學離得遠,我們都不愿意去那里讀書。” 新的教學樓修建期間,紅光小學的師生們在村民家的堂屋里度過兩個學期,六個年級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的村民家。 2010年6月,新的校舍竣工,樓梯旁的碑記上寫道:“紅光古天樂小學經遵義縣教育局、遵義市政府智力支邊辦與慈恩基金會聯系,由香港古天樂先生捐資18萬元港幣,遵義縣人民政府匹配資金63萬元人民幣建成。” 施龍才才知道新的校舍由古天樂捐資,他沒想到這個在電影里的明星會與自己建立關聯,“學校建成后我們全校師生都給古天樂先生寫了感謝信。” 施龍才說,紅光小學為教育局管理下的蘭生村教學點,基金會不參與學校的管理。學校建成后,慈恩基金會的義工到紅光小學考察過兩次,驗收捐建成果,并且為他們帶來了文具等慈善物資,為困難以及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了獎學金。 學生銳減 學校撤并 1985年,施龍才參加工作時,紅光小學有兩百多名學生,“紅光村是附近最大的自然村,當初紅光小學教學質量好,附近幾個自然村的學生都愿意來這里讀書,每個班都坐滿了人。” 2004年,附近的坪星、勝利兩個小學先后并入到紅光小學,紅光小學的人數增多,“2009年學生人數達到137人。”施龍才說。 但這已經屬于紅光小學最后的高光時刻。施龍才記得,2008年前后,學生數量就開始逐步減少,不斷有家長提出要帶著孩子外出打工。 2009年,蘭生小學開始實施寄宿制。這也被認為搶占了先機。有紅光學生的家長就表示,自己想要出去打工多賺一點錢來供孩子讀書,但是考慮到學生自己在家不安全,他們愿意讓學生去提供寄宿的蘭生小學讀書。 “但是我們紅光小學不具備這個(搞寄宿制的)能力。”施龍才說,建新校區的時候也沒有考慮搞寄宿制,就沒建宿舍。 也有學生家長將孩子轉到教學質量更好的鎮里、縣里學校。龔圓圓告訴記者,她身邊有一些同學的父母就將孩子轉到鎮上讀書。 除了硬件上的困擾,師資一直是大問題,“我們是山區,沒有老師愿意分配過來”,施龍才說,這個問題貫穿了自己做紅光小學校長的20年。紅光小學六個年級,一度僅有6位老師,這些老師中還有4位即將退休。 而作為村中心學校,蘭生小學的發展卻越來越順利。蘭生小學校長黃萬云告訴記者,在2013年到2014年間,中學部搬走后,學校的寄宿制度開始逐漸完善。學生入讀蘭生小學免除了住宿費,午餐由國家營養午餐計劃提供。學校一共有18位老師,每天輪流安排6位老師在學校值班照顧學生,晚上老師們輔導完學生做作業后,安排了乒乓球、書法、跳棋等15種課外活動。 2016年教育局出資700萬元重新整修了校舍,并且新建了實驗樓和教學樓,以及塑膠跑道和籃球場。為學生提供24小時熱水。“即使是一些外村的人也愿意來蘭生小學上學。”校長黃萬云說。 紅光小學則從每學期只有幾個學生轉走,變成三十幾個。2014年秋季開學時,三年級的學生從原本的8個變成了2個,全校也僅剩下二十多名學生。 2014年秋,紅光小學最終被撤,并入到蘭生小學。 閑置校舍的歸處 “紅光小學被撤,我還是心不忍的,但是要為學生考慮,也要順應教育發展的趨勢。”施龍才說,他查看過相關數據,整個蘭生村戶籍上的適齡兒童有600多人,但實際上在蘭生小學入讀的僅有227人。全鎮原本有三十多所小學,現在只剩下十來所。 “紅光小學的被撤,跟國家當時‘撤點并校’政策有關。因為家長外出打工以及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有限,家長們愿意帶著孩子到城市讀書,或者入讀鄉鎮的寄宿制小學,這自然也就導致農村教育的衰敗。”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農村小學應該是小而美的,讓學生返回鄉村小學讀書,不僅僅是恢復鄉村教學點,也應該為鄉村小學配齊各種資源,但目前政府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達不到這種要求。” “農村的學生到鄉鎮入讀寄宿制小學,是目前教育環境下一種無奈的選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兒童福利與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張柳說,“從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家長是不應該缺席的,寄宿制變相把孩子和家庭割裂開。但是農村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無法在短期內解決,住校制度恐怕是目前的最優解。” 7月18日,記者來到紅光村,村戶之間隔得很遠,也看不到什么人。偶遇幾個孩子,他們告訴記者他們跟著父母在外地讀書,放暑假才回到老家。 紅光古天樂小學院內停放著施工的車輛,一樓教室內部已經開始施工。蝦子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期紅光古天樂小學被撤后,校舍的管理權歸教育局所有,委托蘭生村村委會代管,存在閑置現象。其間,紅光村組修路時也曾借用校舍,作為施工隊的臨時辦公室和物資存放點。今年4月該校舍正式移交蝦子鎮人民政府管理,目前已經在規劃重新利用。 “因為校舍房間比較多,我們計劃將它開辟為養老服務中心和衛生室,以及黨員活動室。”該工作人員解釋。 上述工作人員說,因為改造涉及民政等多部門,將由村委會聯系相應的部門,再由他們統一規劃,改造的資金也由對應的部門負責。目前改造項目還在申請立項階段。 蝦子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慈恩基金會的義工近期已經到校舍考察,并且將改造計劃轉告給捐助人古天樂先生,他們都表示支持。 “在我國早期的公益捐贈中,以捐建硬件設備為主,如建教學樓、捐書等,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備,政府加大了硬件建設方面的投入。公益行業應改變過去直接捐贈物資的模式,發揮其在探索創新方面的意義和價值。”張柳說。 “慈善捐贈的小學僅使用四年即被廢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僅建校舍等硬件設施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張柳建議,未來公益組織應該補足軟件方面的需求,“目前有一些公益組織在進行親子閱讀、家長育兒等方面的探索。”(據《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