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青年社會組織是共青團組織工作和聯系服務引導青年的新載體和重要力量,在滿足青年群體服務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助力青年發展、引導青年參與基層治理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發展青年社會組織既有助于推動共青團改革,也有利于延展青年工作力量。青年社會組織在不斷發展中彰顯著社會力量所特有的青春活力和靈活性,同時也面臨著不少困境挑戰。對此,本文以北京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為例,從整體發展、體系建設、人才隊伍、資金來源、內部治理、行業發展等六大方面梳理了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問題反思一:與青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復雜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需求相比,當前北京市青年社會組織存量較為有限,增速較為緩慢,品牌性青年社會組織較少,已有青年社會組織生存與發展艱難。相較以往,近三年增速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很緩慢。青年社會組織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也是最需要扶持和支持的時期,但是當其發展遇到一定困境時,來自外部的支持相對較少,制約了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對策建議:這種強烈的反差提醒我們,應高度重視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并在頂層制度設計、體制機制優化上做出突破,為其營造相對寬松、全面友好的支持性發展環境,促使其有序有效地參與首都青年工作、助力共青團改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方面下足功夫:一是高標準、高站位地進行和完成青年社會組織的專門政策制度,讓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有專門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二是建立起以共青團為牽頭單位,組織部門、民政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發改委等多部門參與的青年社會組織發展聯動協作機制,凝聚保障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和作用發揮的行政力量;三是積極引導有志青年和社會創業者,投身到青年公益事業和青年社會組織發展中來,增強青年工作和共青團工作中“社會協同”的力量和機制,不斷借助社會力量助力青年工作高質量發展。 問題反思二:較多青年社會組織還處于相對艱難的發展早期,受限于專業人員少、隊伍穩定性不足、缺少品牌項目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其生存與發展能力顯得不足,整體上的發展合力不足,亟需更多的陪伴、培育和支持。 對策建議:應根據青年流向分布的新變化,在青年流出和流入的重點領域,進一步培育好青年社會組織,擴大共青團對青年社會組織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輿論覆蓋和陣地覆蓋。整體上,可重點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全面建立各級青年社會組織支持型、樞紐型平臺或孵化基地,強化對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系、引導、服務和支持,以購買項目、培訓增能、研討交流和聯席會議等為依托,最大限度地聯系和吸納青年社會組織加入其中,并建立經常性聯系制度,在強化黨政部門和共青團對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系和引導的同時,以點帶面地推動青年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響應“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要求,依托青年社會組織支持平臺或孵化基地,做好街道和社區層面的站點布局,將青年社會組織的觸角進一步向下延伸,延展青年工作和共青團工作的服務力量;三是根據區域特點和青年服務需求,進一步拓寬組織培育方向,重點加大基層治理類、青年服務類、公益慈善類等青年社會組織培育力度;四是設立青年社會組織人才系列培訓工程,針對青年社會組織不同層次人員開展系列、系統、講求實效的專業培訓,提升其發展能力。 問題反思三:人才不足且流失率高是青年社會組織最大痛點,為青年社會組織提供人才梯隊“養護”是當務之急。總體上,社會組織領域薪資報酬相對偏低,甚至有從業者缺乏“五險一金”等基本社會保障。青年社會組織從業者呈現出“短時為主,長期較少”的狀態,反映了其穩定性較弱,致使大量優秀人才不愿投身到社會組織領域工作,人才流失率較高、人員流動性較強。 對策建議:人才是青年工作發展的根本,也是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的根本,因此人才隊伍建設至關重要。但是,青年社會組織的人才來源渠道匱乏、體量有限,一直都是束縛其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這一問題是社會公益和社會組織領域的普遍性問題,這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要加以解決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通過制度建設、購買服務等多元手段提升青年社會組織從業者的職業保障和發展空間,讓投身社會組織和公益事業的從業者安心投身工作并留得下來、發展得下去,建立一支黨和政府放心、共青團認可和青年滿意的青年社會組織人才隊伍;二是有意識地發掘一批政治覺悟高、專業造詣深、群體代表性強和社會影響力大的青年社會組織領軍人才,并為其進入各級人大、政協、青聯等創造機會,通過高級別的議事協商機制破解發展難題,也以此提升其發展視野;三是逐步建立起青年社會組織人才梯隊,培養一批組織運營與管理人才、青年服務實務人才,在打通青年社會組織人才職業晉升通道的同時,完善青年社會組織人才結構。 問題反思四:青年社會組織資金來源單一且缺少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生存艱難。當前,組織生存和資金籌集是青年社會組織的首要問題,具體表現為資金來源渠道較狹窄、政府購買資金支持力度有限且往往出現滯后撥款問題,這些情況也影響著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及其作用發揮。 對策建議:一是青年社會組織應有強烈的生存危機意識,主動尋找多元化的合作伙伴、資金來源,包括政府部門、公益基金會、企業和眾籌等,實施資金來源的多元化策略,注重整合和活化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源;二是共青團應聯合財政、民政等相關部門,通過制度建設等形式加大政府購買青年社會組織服務的支持力度、穩定性和持續性,要充分考慮青年社會組織自身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成本,充分發揮其突出優勢助力青年工作;三是支持和引導青年社會組織借助有資質的互聯網籌款平臺和公募基金會進行公開募捐,與本領域公益基金會合作設立專項公益基金等不同方式,積極拓展和整合社會資源;四是目前絕大部分青年社會組織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具有非營利性,按照法律法規規定,非營利的本意是“可以營利,但收入不能分紅,繼續用于社會公益服務”,因此應支持青年社會組織針對適合的有支付能力的服務對象開展適度收費服務,在法律法規框架內探索自我造血之路。 問題反思五:較多青年社會組織尚處發展艱難時期,也恰恰是團隊文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但是,目前大多數青年社會組織往往忽略了組織文化建設,發展愿景、服務宗旨和組織章程缺少實際價值,這往往是后續發展不足的重要根源。 對策建議:從根本上講,青年社會組織內部建設尤其組織文化的建設是其持續發展的靈魂。發展愿景、宗旨、章程和內部制度及團隊成員間的關系等都是組織文化的重要構成。組織文化的構建和深化既需要定期的團隊建設,動態化地強化組織使命和愿景,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團隊文化和人性化管理,將外部經驗和自我發展有效對接,構建以人才培養和組織發展為核心的能力建設體系,凝聚團隊力量。同時,在組織架構中,應充分重視理事會和監事會的建設,它們是機構的最高決策層,因此其成員不只對該機構負責,更應充分履行法律賦予他們的責任及其自身的社會責任。總而言之,應注重引導組織軟實力的打造和升級,加大青年社會組織內涵建設。 問題反思六:當前青年社會組織存量有限,整體影像還顯得不夠清晰。青年社會組織各自服務能力、組織治理水平等參差不齊,彼此間缺少聯動、合作。市區兩級尤其區級行業組織發展嚴重不足。青少年社會服務行業自律建設、標準建設滯后。整體而言,青年社會組織行業發展整體不足。 對策建議:逐步建立起以市區街三級青年社會服務行業組織為樞紐的青年社會組織體系,并以此推動青年社會組織和青年社會服務行業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加以推動:一是全面搭建市區兩級青年社會服務行業組織,并切實發揮起作為樞紐型平臺的支持性作用;二是以樞紐平臺凝聚青年社會組織,通過聯席聯動機制增強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合力、服務合力,加強行業自律和行業規范,更好地呈現青年社會組織的整體影像;三是整合市標準化機構、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市級品牌青年社會組織等專業力量,推動青年社會組織和青年社會服務規范化建設,推動青年社會組織、青年公益服務和青少年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 盧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