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22日7時30分,深圳市民中心南廣場,雨后的清晨讓綠道美景更顯詩意。陪跑員“羽陣”(郭昱圳)手里緊攥著一根繩子,繩子的另一側是視力障礙跑友“小草”(韋曉萍),二人相伴而行,踩著同樣的節奏,保持著相同的配速,跑了3公里。 系著跑繩的還有另外兩對搭檔,他們都來自深圳U跑團,正在進行周末例跑。深圳U跑團是一個由視障人士和陪跑員組成的視障跑團,“羽陣”說,“U”一半為傷(視障人士),一半為健(健視者),共同代表著深圳的志愿者精神。 跑步是通向人生 新道路的大門 跑步途中,1998年出生的“小草”對周邊的環境充滿了好奇。憑借著敏銳的聽覺,她一路上不停地問著羽陣身邊的事物,“羽陣”一一為她解答。 “羽陣”是深圳U跑團的執行團長,“小草”是跑團的新人,這是她第三次參加周末例跑,此前她還跑過深圳灣公園和洪湖公園。跑完3公里后,“小草”在“羽陣”的引導下還健步走了2公里,她說:“沒有光明的窗,但我還有跑步這扇通向人生新道路的大門。我給自己定了目標,今年要一次性完成10公里跑。” 劉鳳嬌、曲以新加入跑團已經5年有余,二人都是視障人士,在同一家盲人推拿店中工作,非常默契。由于劉鳳嬌是低視力,她偶爾會承擔起“陪跑員”的角色。當天,他們一起跑了10.27公里,總用時1小時23分43秒,平均配速為每公里8分08秒。“跑完就是舒服!”曲以新說。 劉鳳嬌介紹,兩人經過訓練,曾經參加過深圳國際馬拉松6公里歡樂跑,而深馬,正是深圳U跑團成立的契機。2015年9月,深圳U跑團成立,當年共有30名深圳視障人士和157名志愿者參加了深馬,之后每年深馬賽場上,都能看見深圳U跑團的身影。如今,該跑團已有8名視障跑者完成過全程馬拉松,13名視障跑者完成過半程馬拉松。 長期穩定的陪跑員 很稀缺 深圳U跑團與深圳其他跑團一樣,都是由一群熱愛奔跑的人組成。“羽陣”說:“雖然跑團有超過150名視障者和陪跑員注冊,但穩定參加平時活動的陪跑員卻只有20多名。我們很缺人,尤其缺長期穩定的陪跑員。” “羽陣”介紹,陪跑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安全第一,幫助視障跑者避讓危險、躲避障礙,并對視障跑者進行有效保護,這需要陪跑員接受視障輔助培訓,學會正確的方式與視障跑者溝通;其次要有作為一名跑者應有的跑步能力,跑步過程中共同進退。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陪跑員還可以為視障跑者介紹沿途的風景。若是參加比賽,陪跑員遇到官方攝影師還可以提醒視障跑者攝影師的方位。“羽陣”說:“這有助于雙方更好地放松狀態,建立互信,感受跑步的快樂。從技術層面來說,如果陪跑員與視障跑者能隨時感受到雙方的互動,雙方思路、步調統一。兩個人都很自在,那就很棒了。” 為了讓陪跑員盡可能感同身受,深圳U跑團會為有意愿擔任陪跑員的跑者進行統一的培訓課,并鼓勵跑者戴上眼罩體驗蒙眼奔跑。“羽陣”說:“體會在黑暗中奔跑的感覺,可以幫助跑者更好地理解跑團理念,明白相互溝通的重要性。” 在比賽中,陪跑員與視障跑者會穿上“陪跑”或“視障”等字樣的衣服以表明身份。羽陣提醒,若市民在活動、比賽中遇到視障跑者,在不影響自身節奏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通過言語予以鼓勵。 視障人士要勇敢邁出 奔跑第一步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網絡的發展,社會團體的加入,視障人士接觸到的信息、對世界的理解不斷增強,走出家門、參與全民健身的意愿在逐漸增強,生活圈、社交圈因此不斷擴大。”“羽陣”表示,視障人士同樣擁有參與體育運動的權利,但由于他們仍存在缺少足夠多的支持,目前參與文體活動的視障人士仍是少數。 “羽陣”說:“對于跑團里的視障人士來說,跑步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傳播熱愛跑步、熱愛體育的視障人士的聲音,讓更多視障人士聽見,幫助他們樹立對運動的信心,跨出第一步。同時,我們也期待能夠不斷完善、升級無障礙設施,公園等單位給予活動、場地支持,以及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羽陣”笑著告訴深晚記者:“近些年有不少單位聯系跑團,希望合作搞一些活動。但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轟轟烈烈的開始,更是轟轟烈烈之后留下的點點滴滴——長期穩定的陪跑員,以及更多視障人士的積極參與。” (據《深圳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