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召開《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現象調研報告》線上發布會。發布會就調研報告中沉迷手機網絡游戲未成年人綜合畫像、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的危害后果、主要原因、家長對于國家防治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的呼吁等具體內容進行了梳理和介紹。 沉迷者以男生居多 據介紹,調研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深度訪談了全國各地向該中心反映孩子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的103位家長,同時詳細整理了49封來自各地家長給中心的信件,歸納分析了共計152份材料。其中,83%的家長明確表示自己家孩子沉迷《王者榮耀》,15%的家長因為對游戲不了解,并不清楚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戲,但大多描述為“打打殺殺的手機游戲”,另有2%的家長表示自己孩子玩的是其他游戲。 調研發現,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到93%左右,女生所占比例相對較小。這些未成年人年齡最小的11歲,年齡最大的即將滿18歲,14至17歲的最多。其次,從家庭結構來看,3%的家庭屬于聯合家庭;3%的家庭屬于隔代家庭;94%的家庭屬于核心家庭,其中14%的家庭屬于單親家庭。 從父母的工作性質上來看,這些未成年人的父母工作多為“務工”,即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占比69%。其中夫妻雙方均在本地的占比35%,夫妻雙方均在外地的占比21%,夫妻一方在外地的占比13%。父母屬于城市上班族的,占比15%;父母工作在體制內的,占比3%;父母已經退休的,占比3%;父母進行個體經營的,占比6%;還有一些父母并未提供具體的職業類型,占比4%。 對個人及家庭影響極大 該報告梳理發現,約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戲超過10個小時,其中8%的孩子超過15小時。長時間玩游戲導致未成年人情緒暴躁易怒,在本次調研中,90%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后,脾氣和性格較之前大不相同,甚至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在接受訪談的家長中,81%明確表示因孩子長期沉迷游戲對學業造成了很大影響。 除此之外,長期沉迷于游戲也影響了未成年人現實交往能力。自從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后,這些未成年人與身邊同學的關系逐漸淡化,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除了與身邊同學、朋友等同輩群體關系疏離外,他們對外界的活動、運動、風景等均表現出沒興趣、無精打采的樣子。 據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后,對自己的形象、衛生一點也不在乎,很長時間不洗澡、不剪頭發,甚至有些孩子也不洗臉,這讓他們的精神狀態看起來更加萎靡頹廢。在接受訪談的家長中,反饋孩子因長期玩手機游戲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的,占比高達42%,其中24位家長提供了孩子具體的近視度數。 在家長們看來,未成年人長期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一些未成年人還有抑郁的表現。此外,也有個別家長講述,孩子在沉迷游戲后,有時候會產生幻覺,情形嚴重時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除了對未成年個體造成負面影響,孩子沉迷游戲也給家庭帶來一些壓力。如家長們普遍反映因為游戲問題,孩子經常與家人出現言語沖突,一些未成年人甚至經常辱罵家長。很多未成年人與家人發生肢體沖突,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對父母拳腳相加,拔刀相向,以致有些母親不敢一個人和孩子相處。 面對父母的管教,一些未成年人以自殺、自傷或者離家出走等方式相威脅。在152個家長中,竟有超過35%的父母面臨孩子這種威脅。還有的未成年人以持刀自殺、絕食自殺、上吊自殺和燒房自殺等各種方式威脅父母。 一些未成年人盜用父母銀行賬戶進行游戲充值,令家庭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家長們為了挽回經濟損失,不得不再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整理材料,以期望能夠和游戲公司溝通退款。在本次調研數據統計結果中顯示,有超過50%的未成年人會因為手機網絡游戲充值,10個未成年人充值金額在1萬元以上,最高的竟然達14.9萬元。 “手機帶娃”方式不可取 分析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的主要原因,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并沒有做到切實履行好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義務。在孩子幼年時期常通過給孩子一部手機以安撫他們的情緒,在短時間內“解脫”自己;待孩子稍長大一點,這些父母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為了獲得片刻的喘息與安寧,并不理會孩子對他們流露出的情感交流需求,選擇給孩子一些電子產品以讓他們安靜下來。 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在電子產品所充斥的大量廣告與誘惑下,對其產生依賴便不足為奇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現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的苗頭時,這些父母才開始變得緊張起來。然而,由于家長們往往缺乏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能力,強硬的管理手段很有可能會激化親子間矛盾,導致家庭關系持續緊張。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大量外出務工人員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帶在身邊,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讓老人照看。祖輩一代往往并不懂得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引導孩子。為此面對孩子的哭鬧,相比于苦口婆心且無效果的說教,他們會發現給孩子們一部手機往往是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殊不知,這種行為無意中也為孩子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埋下了伏筆。 此外,網絡游戲具有形象性、新奇性、操控性、實戰性、刺激性等特點,同電腦相比,手機網絡游戲玩起來門檻更低,且具有更加明顯的便捷性。因此手機網絡游戲成為很多未成年人獲得成就感、存在感和價值感最為便捷、快速和經濟的途徑。 調研發現,一些未成年人會借助手機網絡游戲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情緒,如單親家庭所造成的自卑、孤獨,常年留守在家所形成的孤僻、壓抑,及“忽視型”家庭教養方式所帶來的情感忽視等負面情緒和日常無法排遣的內在壓力。如貴州曾媽媽在訪談中說:“我愛人在幾年前意外去世,兩個孩子由我一個人養育。自從丈夫去世后,大兒子開始沉迷網絡游戲,整天在家抱著手機不撒手,他還經常通過跳樓等方式威脅我。另外,他通過游戲認識了一個女生,并稱呼對方為老婆,孩子還和對方講自己要上學,放學了就會聯系她的……” 應對未成年人沉迷建議 該報告認為,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一個亟待國家關注和治理的社會問題。為此,報告也提出了相應建議。 應當盡快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網絡保護的相關規定。如: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按要求接入國家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并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登錄網絡游戲;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游戲產品進行分類,作出適齡提示,并采取技術措施,不得讓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游戲或者游戲功能;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不得在每日22時至次日8時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等。 應當加快出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段闯赡耆司W絡保護條例》是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進一步細化,它的出臺將可以有效地指導相關主體落實其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具體職責,有助于構建高質量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以應對當前復雜的局面。 應當支持、鼓勵修建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戶外場地,組織動員開展更多針對未成年人的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是加強未成年人身體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擁有健康體魄的有效方式。針對當前戶外場地不足和專業活動匱乏的問題,國家應當積極支持、鼓勵戶外場地的修建和戶外活動的組織。 在此次發布會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提出,應當支持有資格的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社會組織作為當前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其社會監督的相關職能。國家應當積極培育開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社會組織,支持其參與未成年人保護的各種工作,在必要時支持其針對廣泛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問題提起公益訴訟,以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據上海恩三青年發展促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