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河南暴雨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截至8月1日16時,鄭州慈善總會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價值12.9億元,已撥付款物價值11.77億元。 點滴善意如何匯聚成愛心長河,又是如何分發到災情一線?慈善組織由誰來監督?如何確保向慈善組織捐贈的款物用到救災和慈善事業中,避免被貪污、侵占、挪用?記者采訪了鄭州慈善總會及相關紀檢監察干部。 一天接打上千個捐助電話 “發布募捐公告后,我們就收到來自各地源源不斷的捐贈。災情前幾天,我們二三十號人差不多一天就得接打上千個捐助電話,幾乎24小時不停。”鄭州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良告訴記者,每天下午4點,慈善總會需要將當天募集到的資金總額上報到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由指揮部根據全市情況統一分配,再將善款打到各縣市區慈善總會的賬戶上;如果是物資,則要登記明細、建立臺賬,根據受災地區的需要,迅速對接供需雙方,等物資到位后,就可以開具發票以示收到物資。 隨著災情好轉,災區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李剛良介紹:“像礦泉水、方便面等食品供應基本上已經滿足了,現在最缺的是水泵、鏟車、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畢竟道路沖了、房子也塌了,下一步的重點要轉到災后重建上來。另外,大災之后防大疫,今后對于藥品的需求也會加大。” 面對災情,公眾應該如何奉獻愛心?是捐錢好,還是捐物好?李剛良認為:“對鄭州此次災情而言,都需要,但還是要看不同階段的具體需求。比如,災情之初,我們迫切需要抽水機,但是到了后期重建階段,可能資金的適用性就更強一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如何做好災情下的公益事業?慈善組織有自己的思考。“做好公益事業無非兩條,一是引導公眾捐贈,二是把資金用對地方。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愛心款物也是如此。”對于李剛良和同事們來說,一筆筆善款其實是“良心錢”,“誰的錢都來之不易,我們在良心上要對得起捐贈者,必須管好用好,不能出問題。只有讓捐贈者信任我們,才會宣傳我們,吸引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進來,讓慈善事業成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配使用堅持“三優先” 我國公益組織眾多,有人說,災難面前,民間救援組織是“輕騎兵”,官方慈善組織是“大兵團”,這話不無道理。后者不但要考慮救援的全局性、受災群眾生活的系統性,還要考慮災后重建的整體性。 不同于民間救援組織點對點地支援物資,官方慈善組織必須從大局上全盤考慮。“這次洪澇災害災情嚴重,受災范圍廣、受災群眾多。我們的救災物資不能走到哪里發到哪里,而是要統籌考慮,哪里災情重,哪里最需要,我們就把物資送到哪里,不管有多遠,也不管有多難。”一位官方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說。 “我們做事不能追求短平快,做完就走,還必須考慮后續怎么辦。”這位工作人員舉例說,“受災群眾如果沒吃的,給他們食物,再往后,沒地方住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大面積的消殺,誰來管?我們接受了捐贈,不能隨隨便便轉手給出去,必須考慮后續各項工作。管好用好每一分善款,就是對每一份愛心的守護和承諾。” 鄭州市一些醫院、學校的大型醫療設備、精密儀器、圖書資料因存放在地下遭到損毀;300多個鄉村衛生室受災,無法正常使用;一些村莊民房被洪水沖走……災后重建任務依然很重。 據了解,在資金和物資的分配使用上,當地官方慈善組織堅持“三優先”:一是優先支持重災區群眾轉移安置、應急救助及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優先用于基層基礎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恢復、社區衛生站建設項目。三是優先支持社區防災減災、災后重建等符合現實需要的項目。 對慈善組織的監督 7月23日,鄭州市紀委監委駐民政局紀檢監察組前往鄭州慈善總會開展實地檢查。距離大門300米外,運送救災物資的車輛已大排長龍。走進院里,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正忙著搬運物資。 一樓大廳設有登記臺,詳細了解捐贈流程和登記工作后,監督檢查人員找到相關負責人,具體查看了接收、發放物資的存根等資料,詢問了物資管理、發放等情況。為了確保精準監督,現場還對一批物資進行了實物清點,根據發放記錄,隨機撥打多個收資單位的電話,核實物資是否到位。 “受捐物資的接收、管理、使用情況是紀檢監察組關注的重點,確保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我們開展監督的首要目標。”鄭州市紀委監委駐民政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呂源表示。 其實,紀檢監察機關的關注點與公眾密切相關。人們最關心這兩個問題:慈善組織到底由誰來監督?向慈善組織捐贈的款物是否用到了救災和慈善事業中,會不會被貪污、侵占、挪用? “慈善組織應該受到監督,也必然受到監督。”呂源解釋,鄭州慈善總會雖然是一家非營利社團組織,但鄭州市民政局對慈善總會有業務指導和監管職責,紀檢監察機關通過壓實市民政局的主體責任,可以對鄭州慈善總會發揮監督作用。此外,對在慈善總會中的黨員、公職人員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紀檢監察機關可依紀依法進行監督。 對于監督重點,呂源認為,入口、保管、發放是三大風險點,是紀檢監察機關重點關注的環節。 首先是入口環節,也就是受捐贈款物是否及時、詳細登記造冊,注明來源、捐贈內容、捐贈意向、捐贈人等信息,便于后期有據可查。 其次是保管環節,錢款必須進入財政賬戶或者專用賬戶進行保管,決不允許個人保管,杜絕可能出現的監管漏洞。物品則要存放在安全的倉庫內,按類別由專人登記、保管、發放,避免因保管不善造成物品損失。 最后是發放環節,要遵照各級黨委政府關于防汛救災有關精神,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和相關法律規定,根據各地區受災程度和鄭州慈善總會接收社會非定向捐贈資金情況,由市政府統一安排,及時撥付各地區、各單位使用。“這里重點要監督防范是否存在私分亂發、優親厚友、侵占挪用等違紀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嚴懲不貸。總而言之,監督的重點就是防止發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防止出現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現象。”呂源說。 確保善款用到刀刃上 “考慮到社會各界可能會對鄭州災情進行慈善捐贈,要把慈善總會作為監督重點,緊盯受捐贈款物使用,決不允許出現任何腐敗問題。”“7·20”特大暴雨發生后,鄭州市紀委常委、監委委員王升建就慈善款物監督作出部署。 21日,市紀委監委督導組到市民政局現場檢查,督促相關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建立健全受捐款物詳細臺賬,明確款物來源去向,確保使用合法合規。 當地還建立起向市紀委監委日報告制度,督導組將根據臺賬和報告情況,不定期向各單位進行核實。同時,鄭州慈善總會定期向社會公布受捐情況,主動接受監督,對全社會特別是愛心企業和愛心個人負責。 “抗洪救災捐贈款物承載社會各界的愛心,也是受災群眾的‘救命錢’。”鄭州市紀委監委駐市衛健委紀檢監察組副組長楊殿勛介紹,該組聚焦鄭州市紅十字會接受捐贈款物發放、使用和管理的各個環節,持續強化對捐贈款物的監督檢查。及時成立專項督導組,不打招呼,直奔一線,以“循線監督”方式,在不干擾抗洪救災工作前提下開展“三問三看”督導檢查,即問人、問事、問數,看接受捐贈款物登記、看物資發放臺賬、看物資發放分配情況等,督促市紅十字會強化捐贈物資管理,及時公布接受捐贈和使用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通過回訪捐贈人、接受捐贈單位和個人核對捐贈款物是否到位,以精準監督為捐贈款物運行保駕護航,確保每一筆善款、每一項物資來源去向可查可控、陽光運行。(據《中國紀檢監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