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創建于1883年的盛京施醫院是近代東北第一家使用西醫治病的醫院,盛京施醫院以及后來成立的奉天醫科大學,成為西醫進入東北的標志。 英國人創辦施醫院 1842年鴉片戰爭過后,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失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獨立地位,而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西方教會取得了可以在通商口岸設教堂、開醫院等多種特權。于是大批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紛沓而至,在中國很多地方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教會醫療機構,盛京施醫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辦的。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英法聯軍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該條約把牛莊(營口)辟為通商口岸,西醫學首先通過該口岸在遼寧地區傳播。1869年起陸續有一些西方傳教士來到遼寧各地從事醫務活動,最有影響的是英國傳教醫士司督閣。 司督閣,1854年生于英國北部的蘇格蘭,他“幼即聰穎,長更穎悟,每試輒列前茅”。畢業后,他“不以一已之學術有成,生活安逸為滿足”,接受蘇格蘭教會邀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開展醫療布道工作。1882年7月,他抵達牛莊。1883年6月,在不通火車,更沒有汽車的情況下,司督閣坐了8天牛車,來到舊時稱之為盛京的小河沿,開設了東北第一家西醫珍所——盛京診所,后逐步擴大為臨時醫院,由于該院地處清朝陪都盛京,加之初期實行免費的慈善醫療,貧困病人免費就醫,甚而免費供餐,因而,被老百姓稱之為盛京施醫院。 數百人圍觀露天手術 1883年6月,診所正式開診后,司督閣成為在東北地區使用西醫西藥治療疾病的開拓者。對于一個長期以來習慣于使用中醫療法治病的國度,司督閣以西醫治病,在盛京引起轟動。由于人們不了解這種新鮮的醫治方式,當時從官府到百姓對西醫治病幾乎都持恐懼排斥態度,多數人“率皆以剖腹截肢為不可能,而叩聽檢查為施魔術,故對此碧眼黃發者皆懼而避之”。“彼時雖人皆對西醫恐懼,但亦有沉疴不起,本好奇心而來試醫者”,司督閣“莫不盡心竭力醫療之,率皆著手回甦,久之一般人皆由疑懼轉信仰,而就診者日見增加矣”。 診所開辦之初,由于人員少,語言不通,老百姓對西醫缺乏認識,加之醫療條件差,工作難度非常大。據司督閣本人回憶,當時他自己要負責全部工作:“我必須配制自己開出的處方,實施氯仿麻醉,然后獨自做手術。候診室很小,診療室和藥房在同一個房間,根本沒有病房,已經動了手術的患者不得不住在自己的家中,或附近的客棧里。” 經過兩年艱苦的醫療實踐,診所工作獲得進展。1884年司督閣的臨時醫院已有12張病床,這一年,他開展西醫外科手術,為兩例白內障病人成功手術,據史料記載,“動手術那天,有幾百人來看,官府也派人到場監視”。為擴大影響,司督閣把手術床搬到院中,露天施行手術。當司督閣把遮光發濁的晶體從病人眼中摘出時,病人興奮地說:“我能看見樹梢動啦!”手術成功,大大增強了群眾對西醫的信任,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歡迎,醫院由此名聲在外。到1886年,診所共完成手術251次,全年接待近患者萬余名,已有男病床50張,女病床15張,并建成了能容納150人的候診大廳。 1890年,“奉天府尹感于公之義舉,倡捐巨款于醫院,而公亦以舊所狹小,不敷應診大量病人,遂建設較大之醫院于今之男施醫院址,有門珍部、藥劑部,有病房容床百余。每日約二三百人”。為適應習俗,便于工作,1896年,盛京施醫院在男醫院的北部,又買到一塊園地,籌建了女醫院,由蘇格蘭教會另派兩位女大夫,負責女醫院的醫療工作。該院建成后,在東北城鄉之間推行新法接生,還陸續訓練出許多助產士。這是遼寧乃至東北第一所女子醫院。 施醫院的重建 1900年,義和團運動傳入東北,6月,沈陽城內各處都有反對西方教會的標語,6月21日,為免遭不測,司督閣離開沈陽,逃避牛莊(后轉道上海,乘船回國)。6月30日,義和團闖入沈陽城,盛京施醫院遂成為義和團盲目排外的犧牲品,當日,盛京施醫院包括男醫院和女醫院被全部燒毀。 1901年,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雙重打擊,清政府為求生存開始推行新政,與此同時,清政府對待教會醫療事業的態度和政策也發生變化,當重建被毀教會醫院或新建教會醫院時,各地官員都予以租地等方面的支持。1902年,司督閣回到奉天,著手開展醫院重建工作。當時政府對醫院重建給予大力支持。1903年,女醫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男醫院計劃,因日俄戰爭爆發而停建。1905年,盛京將軍趙爾巽推行新政,將盛京施醫院納入重新建院的計劃。盛京施醫院重建得到社會各界資助,趙爾巽捐銀4000兩,奉天商會先后捐助約2萬銀元。1907年,男醫院落成,重建后的男醫院有病床60張,有設施完備的手術室及各種附屬設備。3月5日,盛京施醫院在小河沿隆重舉行開院典禮,趙爾巽親自出席剪彩并講話。 重建后的盛京施醫院位于沈陽小河沿(今省腫瘤醫院院內),該樓建筑面積在1000平方米左右,是以青磚為主的中西復合式二層建筑,目前僅存一座當年的住院樓,已成文物級建筑受到保護。 重建后的盛京施醫院,“增床分科較前尤具規模”,“東北貧民沐恩受惠者實難計數,是故東北各地婦孺之間,不識小河沿盛京施醫院者為數鮮矣”。盛京施醫院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屢次施善獲皇帝表彰 盛京施醫院在開展醫療治病的同時,從1888年到1910間參加過多次重大慈善救濟活動。雖然這些慈善救濟活動有傳教上的考慮,但在近代東北的慈善救濟事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88年8月,盛京連降暴雨,渾河泛濫,大片莊稼、房舍悉數被淹,無家可歸者數以千計。盛京施醫院的醫護人員,在整個汛期先后救出很多被災難民,同時,積極開展災后傳染病防治工作,僅治療瘧疾即達4000余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盛京施醫院與紅十字會合作,創建了7所紅十字戰地醫院,搶救千余名中國傷病員。1895年,司督閣獲光緒皇帝授予的雙龍敕書和勛章。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俄以東北為戰場展開廝殺,主要戰役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物產豐富的遼河流域、平原地帶。奉省人民備受蹂躪,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流入沈陽城內的難民達九萬余人,難民中時有天花、麻疹等疫病發生。受盛京將軍増祺指派,司督閣組織成立了沈陽難民救濟會,在他的策劃下,建立了四個傳染病院,多數的醫務人員都由施醫院調派,使傳染病在最短的時間得到了控制。 宣統二年(1910年)東北爆發百年不遇的烈性鼠疫。宣統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滿洲里鼠疫流行,同年十一月八日侵入哈爾濱。很快,東北三省被疫情包圍,并且繼續向南擴散,每天死亡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宣統三年一月二日,經由哈爾濱、長春乘火車的1名旅客患鼠疫死于沈陽,由于當時沈陽無防疫機構和裝備,又沒有及時采取措施,疫情迅速蔓延,僅月余已波及26個府、廳、州、縣及旅順、大連地區,東三省總督錫良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稱疫情“如火燎原,如水潰防,竟成不可收拾之勢……”。疫情發生后,司督閣臨危受命,應東三省總督之聘,出任沈陽抗擊鼠疫總指揮,在他的組織下,沈陽迅速建立了防疫院隔離所、消毒站、檢查站、掩埋隊等臨時防疫機構630余處,為控制疫情在沈陽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擊鼠疫過程中,盛京施醫院醫務人員也都親臨第一線。英籍醫學教授嘉克森應司督閣之聘來盛京施醫院工作,一月二十四日,他在皇姑屯車站特別防疫站參加鼠疫防治工作時,不幸感染肺鼠疫,以身殉職,東三省總督錫良贈金1萬元,嘉克森之母則將該款捐作修建奉天醫科大學之用,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 1911年4月,東三省鼠疫得到有效控制,為表彰司督閣及盛京施醫院為控制東北鼠疫流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司督閣“蒙政府進獎三等第一寶星,同年英皇又特授爵士之位,總督錫公獎與金質獎章”。 培養近代醫科人才 司督閣在治病行醫過程中, “深感東北醫藥人才之缺乏,必須訓練本地人士,以應本地之急需”。1892年,司督閣招收8名學生,親自對他們進行醫務培訓,學制5年,當時稱為“盛京醫學堂”,“此實為東北人習醫之始”。首批學員有王宗承、劉志學和王雅臣等,王宗承因學習成績優異而留校,后調任東北軍授予軍醫總監,成為東北軍軍醫的創始人。 盛京施醫院重建后,該院已“年診數萬,譽滿東北”,但司督閣“不以此自足,覺一人所作有限,非設立醫學訓練人才,不足以應付社會之需要”,遂有在奉天建立正式醫學校之議。1907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司督閣提出創辦醫科大學的設想,得到其大力支持。1908年8月,徐世昌在給奉天度支司的札文中這樣寫道:“查奉天各種學堂漸有起色,獨醫學一門問津者少,今由該醫士創辦,事雖托始于他人,效或漸收于我國。本大臣擬每年酌給三千兩,以十年為限,即由該司如數籌發,以資提倡。”同時,他還決定在盛京施醫院東側撥地一塊,使奉天醫科大學籌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徐世昌稱:“查醫學一門于衛生裨益匪淺,當此開辦之日,自應以籌款為先。此間歲給三千兩,限十年為期,已飭度支司知照矣。”1909年,司督閣又從英國募集5000英鎊,補充建校資金。1912年,奉天醫科大學全部建成,成為遼寧第一所醫科大學。學校以“教練中國幼年學習內外醫學為宗旨”,學制5年,開設化學、體幼學、外科學、病理學、婦科學等25門課程,與英國愛丁堡醫科大學授課課程相似,所有課程均用漢文教學。大學招收首屆50名學生,司督閣出任第一任校長,1923年,司督閣退休,辭去校長職務。1925年,東北三省各界人民為紀念和表彰司督閣在中國創醫立校及他對中國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集資鑄造司督閣半身銅像一座,立于教學大樓正門東側,并刻有碑文,由張學良將軍揭紗剪彩。司督閣回國后,仍關心醫院建設,為醫院和學校開展募捐活動,長達14年之久,直到1936年逝世,終年81歲。 此后該校幾經變遷,但盛京施醫院作為該校的實習醫院的性質始終未變,為近代東北培養了大批西醫人才,至1949年共培養本科畢業生531人(1949年6月并入中國醫科大學)。2003年12月28日,盛京施醫院在建院120周年之際,恢復了盛京醫院名稱。 此外,在培養醫本科人才的同時,1920年,盛京施醫院還開辦了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民國十年至民國三十五年,共畢業生20個班,總計畢業生為244名”。 盛京施醫院是西方傳教醫士在東北開辦最早的西醫院,西醫從此傳入東北,客觀上改變了東北傳統的醫療觀念,推進了近代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據遼寧省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