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2020年 5月8日,浙江工商大學110周年校慶日,中靜新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3.5億元人民幣,成立浙江工商大學英賢專項基金,資助浙江工商大學建設慈善學院,培養本、碩、博國民教育系列公益慈善人才,助力學校提升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據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介紹,為推動現代慈善教育發展,浙江工商大學將這筆資助款用于慈善學院的建設和慈善人才的培養,3.5億元中的1億元將用于慈善學院的建設,另外2.5億元將用于英賢慈善大樓的建設。按照官方解釋,如果順利,該學院也將成為中國首家培養本、碩、博人才的慈善學院。 在此之前,國內已有高校陸續開設公益慈善學院,如南京大學河仁社會慈善學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嶺南公益慈善學院、山東工商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等。由企業或其他社會力量支持、聯合高校建設慈善學院,也成為行業人才培養的有益嘗試。那么,這種模式是否可行,將來會遇到哪些難題?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捐贈打破校史紀錄 據公開報道,中靜新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GAO YANG(高央,奧地利籍華人)與浙江工商大學淵源深厚,他的父母是著名慈善家魯家賢先生和高文英女士,二者均畢業于浙江工商大學的前身杭州商業學校。多年來,他與父母一起投身慈善公益事業。在浙江工商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他特意來到父母的母校,捐資設立浙江工商大學英賢專項基金。 GAO YANG在現場表示,此次資助既是飲水思源回饋父母的母校,更是希望借此推動慈善專業教育與推廣普及,賦能浙江工商大學學科創新與人才培養。數據顯示,該筆捐贈也是浙江工商大學迄今為止收到的最大數額單筆捐贈。浙江工商大學教育基金會年報顯示,基金會2019年捐贈收入為47,925,649.15元,2018年捐贈收入為5,279,677.45元。 浙江工商大學官網顯示,該校前身是創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業學堂,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商業專門學校之一。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杭州商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浙江工商大學。創校百余年來,學校一直秉承商科辦學傳統,以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為主,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在當天的致辭中表示,建立英賢慈善學院,不僅是探索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新道路、造就中國公益慈善專業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浙江省“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措施。同時,建設英賢慈善大樓,也將為杭州乃至浙江創造新地標與新符號。 同時,他也談道,英賢慈善學院與現有高校設立的公益慈善學院或研究院不同,其將成為中國首家培養本、碩、博人才的慈善學院。未來,浙江工商大學將申請設立慈善本科專業,英賢慈善學院也將在社會組織管理和經營、工商管理、全球治理等方面開展教學。 《公益時報》記者也就此次捐贈事宜聯系了浙江工商大學教育基金會,基金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慈善學院尚出于初步階段,“計劃于我校10月慶典大會時進行磋商,明確計劃”。 對行業發展來說是件好事 2019年6月,由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編寫、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提供支持的《中國公益發展人才狀況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目前公益領域人才培養與發展面臨專職人員比例偏低、專業水平偏差、人員流動率偏高、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現實挑戰。 在公益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成了社會組織持續與創新發展的制勝點所在。報告提到,基于行業發展現實需求,企業基金會、高等院校等紛紛加入教育培訓行列,有針對性地提供各層次人才需求的定制化培養方案。 高校作為公益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載體,從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積極探索科學化、制度化的學科培養體系,以期培養具有組織管理、項目運作、宣傳推廣、專業服務以及理論研究等工作能力的應用性、復合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益行業專業人才稀缺的現象。 事實上,近十余年來,在公益行業專業人才培養上,國內已有不少探索和成熟案例。 2010年,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暨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資2000萬元,設立南京大學河仁社會慈善學院。學院依托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辦學基礎,致力于公益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公益項目的創意與策劃、公益研究與政策倡導等工作。 南京大學官網顯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暨河仁社會慈善學院已經在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與博士點(DSW)下增設公益慈善研究方向,并在社會工作本科階段增設公益慈善專業課程,同時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員進站從事公益慈善研究工作,以培養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全系列公益慈善高級專門人才。 2012年5月,由北師大珠海分校、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基金會中心網合作創辦的全國首個公益慈善管理本科專業正式招生,并成立了宋慶齡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專業設置采取“2+2”模式,訂單式培養公益慈善管理人才。 2018年4月1日,嶺南公益慈善學院正式揭牌成立,該學院是廣東省內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學院。學院由廣州市民政局指導,廣州嶺南教育集團、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等多家機構聯合倡儀發起,由廣東省嶺南教育慈善基金會籌募資金設立,與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校社合作”雙主體辦學模式。 2018年7月14日,山東工商學院公益慈善學院正式成立,該學院是山東工商學院所屬二級學院,掛靠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據山東工商學院官網介紹,該學院是國內第一家由公立高校開辦的包含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學歷教育的二級學院。自成立以來,學院依托學校財富管理特色和優勢,開展“公益慈善+商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截至2020年3月已招收兩屆本科生和一屆研究生。 除了這種系統性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國內也成立了不少公益慈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創新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談道:“目前國內公益慈善領域人才培養比較多元,不過主要還是短期培訓多,系統性學歷學位培養比較少,專業人才籌備非常不足,導致我國公益慈善領域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需要不同層次人才,既需要職業人才、專本科人才,也需要部分高層次管理人才、教育研究人才。” 未來將會面臨諸多挑戰 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公益慈善班停招,最后一屆學生將于2022年畢業。停招的部分原因來自北師大珠海分校自身調整,公益慈善班依托的教育學專業不再招生,無法繼續招收輔修。該消息一度也引發行業反思:未來公益慈善教育該怎么做? 鄧國勝表示,浙江工商大學計劃籌建全國第一所培養本碩博公益慈善人才的慈善學院,是非常有意義的,希望其能夠引領更多高校成立公益慈善學院,為國家培養更多公益慈善領域人才。但他同時談道:“未來學院在辦學方面也會遇到不少挑戰,如招生的挑戰、師資力量的挑戰、后續資金來源、課程系統與特色的挑戰等。” 作為一所以商科為主的高校,從目前的院系設置及開設專業情況來看,浙江工商大學并無公益慈善相關專業,因此,建設慈善學院可能意味著要從零開始。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其在公共管理學院開設有社會工作本科專業及社會工作(MSW)專業碩士點,擁有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福利與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健博士告訴記者:“如果浙江工商大學開展本碩博慈善教育這件事能夠成行,那么其將開創這方面國內慈善教育先河,是一個偉大的創新。” 在他看來,公益行業人才緊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端人才培養始終是行業短板。目前已有的很多嘗試,比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北大光華益行者項目等,主要針對的是相對成熟的行業從業者或精英人士。而慈善高等教育在此基礎上能夠更加系統地推動公益行業人才隊伍專業性、規模化與高質量建設。 “高校公益慈善專業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將來可能會從事公益慈善相關行業,或者從事相關研究。因為其接受過系統性的慈善公益理論教育和培養,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現有公益行業的規范化運作水平。”李德健表示。 談到慈善學院未來的建設,李德健認為可以參考國外高校較為成熟的教育模式。鄧國勝則表示,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高校還是應該穩扎穩打,逐步推進,多吸引海內外人才,“可以更靈活操作,創新辦學機制”。 浙江工商大學慈善學院的建設無疑是行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但未來該如何建設,專家表示,還是應該謹慎,不應操之過急。 據此前報道,在外界普遍關心的師資建設等問題上,浙江工商大學將從該校多個優勢學科中選聘教師,打造一流慈善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為社會各界提供慈善戰略規劃、影響力投資、營銷、項目運作、籌款、內部治理等方面的實踐咨詢。 下一步,學校將成立慈善學院籌建小組,并著手向教育部遞交成立慈善本科專業的申請。今年秋季,該校計劃從大二、大三在校生中選拔一批優秀學生,輔修慈善專業,預計最快明年學校就可開展慈善專業的招生。 《公益時報》將持續對此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