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近日,民政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殘聯等14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為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兒童福利機構資源優勢,切實保障兒童權益,《意見》要求,省級和地市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原則上應當收留撫養本轄區由民政部門長期監護的兒童。縣級民政部門已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原則上應當轉型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在民政部門長期監護兒童數量較多的地方,省級民政部門應當統籌協調、合理確定兒童福利機構數量。 到2025年,全面完成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工作,兒童福利機構高質量發展態勢不斷鞏固。兒童福利機構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權責關系更加明晰,保障服務更加高效。省級和地市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全面實現優化提質,縣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完成創新轉型。 《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工作服務。兒童福利機構可以通過內設社會工作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等方式,引入社會工作者依法依規參與養育、醫療、康復、教育和安置等服務。要推動社會工作力量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積極穩妥引導社會工作機構或專業志愿服務組織提供服務。 5月25日,民政部舉行了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據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趙泳介紹,目前,我國共有兒童福利機構1217家,其中,市級以上兒童福利機構336家,881家。 兒童福利工作的 普遍性問題 兒童福利機構是指民政部門設立的,主要收留撫養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的未滿18周歲兒童的機構。 據趙泳介紹,目前我國兒童福利工作也有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需要統籌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孤兒數量持續大幅下降使兒童福利機構出現資源閑置。我國孤兒總數從2012年的57萬人下降至目前的19萬人,下降了66%。其中,全國兒童福利機構養育兒童只有5.9萬人,與2017年的8.6萬人相比,下降了30%。全國近70%的縣級兒童福利機構養育兒童不到10人。 二是大多數縣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風險防范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此類機構在人員素質、設施設備、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問題,是兒童福利領域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 三是機構專業化水平亟需進一步提升。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兒童已經從健康兒童為主轉變為重病重殘兒童為主,兒童在醫療、康復、特教、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服務需求十分迫切,但由于機構數量眾多,難以集中優質資源提升專業水平、推進高質量發展。 趙泳表示,為解決兒童福利機構發展面臨的這些問題,提高機構養育兒童的服務水平,根據《意見》精神,省級和地市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以及省級民政部門確定的少部分基礎條件好、養育兒童多的縣級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本轄區長期監護的兒童,各級民政部門要著力推進兒童養育、醫療、康復、教育、社會工作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國市級以上兒童福利機構共有床位數8.3萬張,也完全能夠養育所有5.9萬名由國家長期監護的兒童。 轉型為未成年人 救助保護機構 為了解決兒童福利機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質量不高等問題,《意見》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工作。縣級民政部門已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原則上應當轉型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 “推進大多數縣級民政部門轉型設置為相對獨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主要想解決基層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大多數縣級兒童福利機構養育兒童數量持續下降,而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力量還亟需加強。”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副司長李婉麗強調。 李婉麗表示,推進創新轉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基層兒童福利機構閑置的資源,防止不必要的浪費;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是履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重要基層陣地,將縣級兒童福利機構的人員、場所、設備等資源用于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上,可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充實基層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力量。這是對民政兒童福利領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統籌使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資源的積極作用。 兒童福利機構轉型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后,其服務群體更多、職責任務更重。 據李婉麗介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規定,一是轉型后的機構要做好符合民政部門臨時監護情形的未成年人收留撫養;二是協調做好監護評估、個案會商、服務轉介、精神關懷等幫扶救助;三是組織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政策宣講;四是牽頭開展區域內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散居孤兒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五是指導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業務建設;六是指導開展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業務培訓及兒童信息摸底排查、登記建檔和動態更新等工作。 “推進大多數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創新轉型,轉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成為服務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社會散居孤兒和其他困境兒童的重要基層陣地,能夠緩解基層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力量不足的壓力。”李婉麗強調。 著力推進一體化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兒童福利機構建設水平,更好促進機構內兒童健康成長,《意見》一方面要求將縣級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兒童移交到地市級以上兒童福利機構和少部分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縣級兒童福利機構中集中養育。另一方面,還要求這些承擔集中養育兒童職能的機構,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著力推進兒童養育、醫療、康復、教育、社會工作一體化發展。 據趙泳介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在收留撫養兒童方面,省級和地市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要積極接收縣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移交的兒童。兒童移交原則上采取“戶隨人走”的方式,將兒童戶籍一并轉移至省級或地市級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對于存在戶口遷移可能使兒童合法權益受損等情形的,也可以不遷移戶口。兒童福利機構應當按照最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提高養育水平。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在內部建造家庭式居所,確定符合條件的夫妻進行家庭式養育。兒童福利機構要開展兒童撫養綜合評估,對于符合送養條件的兒童,依法安排送養。 在提升醫療保障水平方面,各地醫療機構要為兒童福利機構內兒童就診開通綠色通道。統籌發揮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慈善救助綜合保障的作用。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嬰兒自進入兒童福利機構之日起,及時核實身份和基本醫保參保狀態,未參保的可突破居民醫保集中參保繳費期限制,隨參隨繳,及時享受待遇。 在提高康復專業能力方面,兒童福利機構應當符合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服務機構條件,對機構內病殘兒童進行康復評估、制定康復方案并及時組織實施。對于符合條件的兒童,及時申請納入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保障。鼓勵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其他專業康復機構、醫療機構合作,提升機構康復人員專業水平,提高兒童康復質量。 在強化教育權益保障方面,兒童福利機構要及時將機構內具備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適齡兒童信息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報備,教育部門要就近就便安排在普惠性幼兒園或公辦中小學就讀,切實保障適齡兒童都能平等接受中小學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按規定享受學生資助政策。對機構內依法設立的中小學校(幼兒園)中依法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被認定為教師的工作人員,由相關部門按規定納入教育培訓、職稱評審、表彰獎勵,并按規定享有相關待遇、津貼補貼等。 在優化實施兒童成年后安置政策方面,鼓勵支持有勞動能力的兒童成年后實現就業,對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納入就業援助范圍,開展就業幫扶。對符合參軍要求的,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入伍。對符合特困人員認定條件的,按規定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對其中符合條件確有集中供養意愿的,及時安排到相應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 在加強社會工作服務方面,兒童福利機構可以通過內設社會工作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等方式,引入社會工作者依法依規參與養育、醫療、康復、教育和安置等服務。充分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開展兒童需求評估、安置計劃制定、心理輔導、社會融入、服務計劃落實和兒童安置評估等工作,為兒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服務。推動社會工作力量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積極穩妥引導社會工作機構或專業志愿服務組織提供服務。 在積極推進創新發展方面,鼓勵拓展服務范圍,向兒童福利機構外殘疾兒童、特別是向困難家庭殘疾兒童等特殊兒童群體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兒童延伸康復等服務。鼓勵共享優質資源,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兒童福利機構可以向其他兒童福利機構內長期監護兒童提供醫療、康復等服務。鼓勵創新工作手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聯網開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