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本報記者 張熙 走進云南省西盟縣小太陽幼兒班,明亮的教室、多彩的桌椅、歡快的音樂,幼兒班的孩子們跟著老師有模有樣地唱著歌、跳著舞,陽光映在每一張笑臉上…… 2015年,伴隨著云南省大力推進‘一村一幼’‘班改幼’,由黃奕聰慈善基金會資助的‘小太陽幼兒班’項目得到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陸續在云南西盟、富寧、瀾滄等地開班,讓當地山區的農村學前兒童擁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享受到優質的學前教育。 ‘小太陽幼兒班’不是新建幼兒園,是通過在自然村建立幼兒班的形式,為3-6歲幼兒開展學前教育,并幫助當地培育自己的幼教師資、形成適合當地的幼教模式。項目期滿后,所有的教學資源將留在當地,幼兒班移交當地教育部門,由所在村和家長委員會自己運營下去。 經過基金會持續多年的關注和賦能,‘小太陽幼兒班’項目所在地的入園率已從開班前的不足50%提高到國家‘十三五’期間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5%以上的目標。截至2020年年底,五年間,基金會共計支持了39個幼兒班,共有1012名幼兒在讀,西盟、富寧、瀾滄三地幼兒班累計惠及幼兒3,631人次,并有1,355位幼兒順利畢業升學。 ‘基金會將持續賦能小太陽幼兒班項目,推動當地長期發展,逐步擺脫貧困循環。’黃奕聰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蘇薔華說,我們堅信,通過這一代人的努力,后一代人將不會有實質上的貧困出現。 聚焦學前 推動教育普惠 趙巖程小朋友家住云南省普洱市西盟英布龍村,家里并不富裕,經濟來源全靠巖程爸爸外出務工支撐。沒上幼兒班之前,家中奶奶年邁多病,姐姐還在讀高中,沒有人照顧巖程,爸爸只能外出務工時把他帶在身邊。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炎炎烈日,小巖程都跟著爸爸。爸爸在田里勞作的時候,小巖程就在地里玩,有時候抓起石子兒就往嘴里塞……盡管也擔心孩子的安危,但一家人對于看管小巖程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在最無助的時候,巖程爸爸了解到村里開辦了幼兒班,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入園后,小巖程在幼兒班聽老師講故事,和小伙伴做游戲,中午還有一頓營養餐。小巖程逐漸長高了、愛笑了、會講普通話了,還會識字、唱歌、跳舞,一家人都很開心。 如今,像小巖程一樣,受益于黃奕聰慈善基金會小太陽幼兒班的孩子已逾3,600人次。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國內外研究數據顯示,3-6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對于兒童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兒童在這個時期需要關愛、充足營養、健康護理以及心理輔導,出身貧困及因此連帶發生的孕期和幼兒期營養不良、環境不衛生、缺少精神激勵或教育,將顯著影響兒童大腦的發育,進而影響整個童年和成年生活的身心健康。一個優質的幼兒教育是兒童一生教育的基礎。然而,在中國很多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的偏遠農村地區,幼兒教育并不受重視,或者缺乏開展的條件。 “黃奕聰慈善基金會一直以來都遵循‘支持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扶危濟困,安老扶幼,共建和諧社會’的宗旨,在偏遠山區針對不同階段的貧困學生分別開展了‘奕聰學園’‘奕聰獎學金’等一系列助力教育均衡的公益項目。但我們一直在想把教育的工作向下拓展得更深一些,關注農村幼兒教育。”蘇薔華說,“2014年,基金會機緣巧合接觸到‘小太陽幼兒班’項目,很快意識到這正是基金會正在尋找、并將持續關注的項目。” 伴隨著云南省大力推進“一村一幼”“班改幼”,“小太陽幼兒班”項目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2015年9月8日,“小太陽幼兒班”首先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縣翁嘎科鎮的班弄、彼永、務龍、龍坎和勐卡鎮的班哲等五個村正式開班,當地學前兒童無須再長途跋涉,在本村即可享受到優質的學前教育。 幼兒班的開班,也意味著當地適齡兒童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家庭勞作,從而增加家庭收入,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擺脫貧困循環。“給貧困兒童的生活一個好的開始,從而防止貧困兒童成長為貧困的成年人。希望幼兒班的孩子能夠通過學習改變他們的命運,走出大山。”蘇薔華說。 特色教育 彰顯教育本質 考慮到農村地區兒童年齡和家庭分布的不均衡,幼兒班采取3-6歲兒童混齡教學的方式,“開班之初,大小年齡段的孩子會因為年齡和性格的不同在課堂上有不同的表現,但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們會很好地適應課程內容,跟隨教師的引導認真學習。從另一個方面講,混齡教學也有助于孩子學習獨立。”蘇薔華說。 在教學內容上,幼兒班課程設計圍繞著社會技能的發展、語言、自信、身體和智力等方面的知識,注重體驗性教學,鼓勵孩子們學習大自然、動物、音樂和美術等。同時,為了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班學到了什么,幼兒班還邀請家長參與到日常組織的教育教學、家長會和培訓中,家長能更進一步關注孩子成長,產生更親密的親子關系。 幼兒班在村里開班之前,這些孩子大多無人看護,或是只有老人照顧。孩子害羞、膽小,很多都聽不懂普通話。“孩子上了幼兒班之后在身體素質、行為習慣、禮貌用語、社交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班母村幼兒班校長肖文貴說。一部分家長也表示幼兒班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生活,“孩子普通話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回家后,小手牽大手,能把在幼兒班學到的游戲跟我們一起互動。” 授之以漁 破局師資困境 “小太陽幼兒班”不是幼兒園,而是培育幼兒,并幫助當地培育自己的幼教師資、形成適合當地的幼教模式,推動當地長期發展。教師是幼兒班的根基,教師隊伍的長期穩定是幼兒班良好發展的關鍵。 由于云南是我國“直過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尤其是在西盟縣,少數民族約占全縣人口的94%,其中72%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幼兒班在教師的選擇上考慮到少數民族的特性,由當地村選舉出村里年輕的村民,他們可能是初中畢業后在家務農的婦女,也可能是外出打工后又返鄉的青年,還可能是原先的代課老師,他們在當地的項目團隊給予培訓后成為一名幼兒班的教師,運用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和普通話進行雙語教學。 “因為有的孩子只聽得懂當地語言。如果請漢族老師來講課的話,孩子會有恐懼感,在教學上會大打折扣。所以,幼兒班教師選擇本村以內學歷相對不是很高的、村民公認推舉的人員來擔當,相對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都要高一些。通過有計劃的長期培訓,學歷相對低的教師也可以達到很專業的幼教水平。”蘇薔華介紹道,“同時,當地教師的運用對維護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不同于新建幼兒園,“小太陽幼兒班”不再新建校舍,而是將閑置的房舍或者現有的小學教室翻修后,用做幼兒班的教室,更多項目經費主要用于教師培訓、教材開發等。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幼兒班項目擁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幼兒教師培訓體系,開班初期以及寒暑假期間,項目會對幼兒班的教師進行培訓,培訓周期長達三年。在提高教師幼教業務水平的同時,也可以了解他們目前的教學困難和教學情況。同時,因為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教學,教師也會接受少數民族相關內容的教育。此外,幼兒班項目還會定期選拔優秀教師給予鼓勵和獎勵。“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讓教師在教學中感受快樂,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未來,我們希望能夠落實‘在地化教學’,邀請資深的幼教老師,去云南大山里的‘小太陽幼兒班’實地培訓老師和家長,編寫一些新穎、前沿的混齡式教材,帶去能弘揚愛國情懷、家鄉自豪感的課程。”蘇薔華說。 多元共建 回歸公益初心 經過多年黃奕聰慈善基金會持續關注和賦能,“小太陽幼兒班”項目所在地的入園率已由開班前的不足50%提高到了85%以上,達到2020年教育部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統計結果發布的85.2%的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 這與“小太陽幼兒班”由教育部門、出資方和家長多元共建的運行模式分不開。 在管理上,“小太陽幼兒班”采用“3+1+X”的運行模式,由項目團隊經過三年扶持后,進入一年過渡期,項目團隊幫助幼兒班所在的自然村成立管理委員會,并移交幼兒班人力和物力資源,第五年開始,幼兒班由當地村委會和家長委員會直接運作,通過自治來長期運營。 與此同時,家長參與幼兒班共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項目初期指派的培訓師資,幼兒班的教師由所在的村落和家長推選而出,教師的薪水由家長共同承擔,家長成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到幼兒班的運作和重大決策中。 此外,基金會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項目管理和回訪制度,并致力于以非物質的方式關懷受贈方,基金會每年都會回訪受助對象,與學生們座談;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發起員工志愿者參與資助貧困學生等活動,幫助孩子們成長。“讓合作方和孩子們感受到我們不是只有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精神上同在。讓山里的孩子知道遠方會有人來看他們,為他們帶去愛和陪伴。”蘇薔華說。 目前,西盟和富寧的小太陽幼兒班項目已經完結,交由當地教育部門管理運行。在2021年3月25日舉辦的云南西盟“小太陽幼兒班”項目總結交流會上,“小太陽幼兒班”受到了當地政府的肯定。西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澄在會上說道:“幼兒班項目解決了家長們就近送幼兒入學的問題,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支出,提高了全縣學前教育的入園率。在項目退出后,教體局和當地學校將會繼續推行這些寶貴的經驗,不斷完善和創新,為更多的農村幼兒提供更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教育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為了感謝基金會的付出,會上,黃奕聰慈善基金會獲授“教育幫扶突出貢獻獎”牌匾。 “黃奕聰慈善基金會仍會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支持公益事業。”蘇薔華說,“穩穩地、一步一步地繼續做好‘小太陽幼兒班’,將幼兒班推廣到有需求的貧困山區。提高教師師資水平,拓展孩子的視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圓孩子一個上學夢,讓每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好的學齡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