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企業和群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意見》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六穩”“六保”,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清理對市場主體的不合理限制,實施更加有效監管,持續優化政務服務,以務實管用的政策和改革舉措,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意見》提出了七個方面政策措施,包括進一步推動優化就業環境;進一步推動減輕市場主體負擔;進一步推動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推動激發消費潛力;進一步推動穩外貿穩外資;進一步推動優化民生服務;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進一步推動優化民生服務方面,一是要創新養老和醫療服務供給。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管理服務機構,盤活閑置床位資源,在滿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基礎上,向其他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開放。推動取消診所設置審批,推動診所執業登記由審批改為備案。推動取消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等級劃分,便利市場準入。在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允許網絡銷售除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以外的處方藥。 二是要提高社會救助精準性。支持各地區推動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殘聯、醫保、鄉村振興等部門和單位相關數據共享,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優化服務流程,縮短辦理時限,實現民生保障領域問題早發現、早干預,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得到救助,防止產生違規冒領和設租尋租等問題。(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醫保局、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殘聯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及各地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是要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證明互認,通過完善信用監管、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等方式,推動減少各類證明事項。實施證明事項清單管理制度,清單之外不得向企業和群眾索要證明。確需提供證明的,應告知證明事項名稱、用途、依據、索要單位、開具單位等信息。圍繞保障改善民生,推動更多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切實解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方面,一是要加強取消和下放事項監管。堅持放管結合、并重,把有效監管作為簡政放權的必要保障,推動政府管理從事前審批更多轉向事中事后監管,對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許可事項,由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逐項制定事中事后監管措施,明確監管層級、監管部門、監管方式,完善監管規則和標準。進一步梳理監管部門監管職責,強化與地方監管執法的銜接,建立相互協作、齊抓共管的高效監管機制,確保責任清晰、監管到位。 二是要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效能。各地區各部門要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等方式,實施更加精準更加有效的監管。梳理職責范圍內的重點監管事項,聚焦管好“一件事”實施綜合監管。加強對日常監管事項的風險評估,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強化高風險環節監管。對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要嚴格監管,堅決守住安全底線。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引導和規范其健康發展。完善全國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推動監管信息共享,加快形成統一的監管大數據,強化監管信息綜合運用,提升監管質量和效率。 三是要嚴格規范行政執法。制定出臺進一步規范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區各部門明確行政裁量種類、幅度,規范適用程序,糾正處罰畸輕畸重等不規范行政執法行為。鼓勵各地區依法依規建立柔性執法清單管理制度,對輕微違法行為,慎用少用行政強制措施,防止一關了之、以罰代管。 《意見》強調,要堅持以企業和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評判改革成效的標準,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中國政府網建立企業和群眾評價國家層面改革舉措的常態化機制。及時公開評價結果,強化差評整改,形成評價、反饋、整改有機銜接的工作閉環,做到群眾參與、社會評判、市場認可。各地區要建立地方層面改革舉措社會評價機制。(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