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4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白皮書分為前言、正文、結束語、附錄,共3萬余字。正文分為‘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人類減貧探索新的路徑’‘攜手共建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五個部分。 在同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表示:‘可以說,這部白皮書是全景式反映中國減貧事業發展的重要史料和文獻。’ 在‘為人類減貧探索新的路徑’中,‘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被寫入。白皮書強調: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共產黨依托嚴密組織體系和高效運行機制,廣泛有效動員和凝聚各方力量,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白皮書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經過8年持續奮斗,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這個勝利是歷史性、全方位的。 一是脫貧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79元增長到2020年的12588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1.6%。“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脫貧群眾吃穿不愁,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實現動態清零,脫貧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解決,790萬戶、2568萬脫貧人口告別泥草房,住上安全房,低保、特困救助供養、基本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特殊困難群體福利水平持續提高,24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拿到了生活和護理補貼。 二是脫貧地區落后面貌根本改變。生活生產設施明顯改善,多年遇到的像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新改建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車、通了郵路,新增和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029萬畝,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脫貧村通光纖和4G比例都超過了98%。脫貧地區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3%,特別是新疆、甘肅等長期干旱缺水地區告別了苦咸水、澇壩水,老百姓都喝上了清潔水、安全水。每個脫貧縣都實現了產業從無到有,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主導產業,全鏈條提升了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下一步鄉村產業振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三是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脫貧攻堅不但在物質上碩果累累,在精神上也取得豐碩成果,喚醒了脫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振了自強不息、勤勞致富、創業爭先的精氣神。主人翁意識顯著提升,脫貧致富的熱情高漲,戶戶都找到致富門路,村村也建有致富產業,形成了你追我趕奔小康的濃厚氛圍。同時他們的現代觀念不斷增強,市場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信心更強、腦子更活、心氣更足。在社會風氣方面,孝親敬老、鄰里和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文明新風廣泛弘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為脫貧群眾的新追求。 四是脫貧地區基層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精準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充實一線工作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抓黨建促脫貧中得到鍛造,黨群干群融為一體,廣大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村民自治更加有效,堅持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辦,廣大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增強。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大幅提升,現在平均每個村都超過12萬元,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增強。脫貧地區基層管理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治理更具活力,形成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新氣象。 【為人類減貧探索新的路徑】 消除貧困是全球性難題。各國國情不同、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減貧標準、方式方法、路徑手段也不同。白皮書強調,中國減貧立足本國國情,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中國在減貧實踐中探索形成的寶貴經驗,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拓展了人類反貧困思路,為人類減貧探索了新的路徑。 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王正譜表示,這些經驗總結歸納起來我認為有幾條可以為國際上所借鑒: 第一,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就是要使中國的老百姓都要過上美好的生活,過上好日子,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使命。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全黨上下齊心協力,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集中了各方面的力量來推動人民真正的過上好日子。我認為,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 第二,要把減貧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促進中國的社會共同富裕作為目標,把消除貧困作為定國安邦的重要任務,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在每一個五年規劃當中、中長期規劃當中都有所體現。從國家層面來一體部署,運用國家的力量來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了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強頂層設計,加大財政投入,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了脫貧攻堅的制度體系,為脫貧攻堅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第三,用發展的辦法來消除貧困。在脫貧攻堅中有一個說法,就是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發展機遇,應該說發展在消除貧困當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發展來解決我們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這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經濟的發展,為我們減貧形成了強大的帶動效應,為大規模扶貧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四,立足實際、立足中國國情來全面推進脫貧攻堅。科學制定減貧標準、目標、方略,不斷創新減貧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漸進,持續用力,滴水穿石。進入新時代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方略,扶貧路徑由大水漫灌轉為了精準滴灌,資金的使用方式更加集中,扶貧模式也由“輸血”變成了“造血”,考評體系也由考評地區生產總值轉為了脫貧成效。這些方法經驗,都是立足于我國國情,我想,其他國家在減貧當中,這一條也是很重要的經驗,因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情況,一定要立足于本國實際。 第五,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要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脫貧攻堅群眾是主體。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讓貧困群眾既有脫貧攻堅的想法,更有脫貧攻堅的辦法,通過政府的教育培訓,改進方式,建立激勵機制,引導貧困群眾用自己的雙手來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第六,匯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強大的合力。這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剛才我講到了東西部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萬企幫萬村,包括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獻智獻力,全社會都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當中,形成了全社會關愛貧困群眾、關心減貧事業、投身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