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初,成立僅4個多月的鄭爽衛星公益屋(以下簡稱‘鄭爽公益屋’)在微博上宣布,向環衛工人贈送150份公益大禮包將是公益屋最后一個項目,從此‘江湖再見’。 猝然關停的原因源自演員鄭爽引發的‘代孕棄養’風波。 2021年年初,鄭爽因境外代孕并曾打算棄養引發輿論嘩然。事件持續發酵,鄭爽粉絲成立的鄭爽公益屋遭到了網友群起而攻之,最終宣布停站。 ‘沒想到做公益也會被網絡暴力對待,只因我們之前是鄭爽粉絲。’做公益的粉絲在告別通告中表達了委屈。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并不意外,明星的影響力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帶來傳播效應的同時,也存在巨大的風險。 近年來,以明星粉絲為名籌辦公益活動漸成‘飯圈’潮流。中國扶貧基金會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演藝明星公益觀察報告》(以下簡稱‘明星公益報告’)中,發現越來越多的明星粉絲參與公益活動,粉絲公益團隊也有了組織化和專業化的趨勢,但公眾對于以明星為名的公益活動抱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是公益活動,還是明星活動,明星(粉絲)公益在大眾眼中界限模糊,不得不面對公益影響力與風險并存的尷尬處境。 憤然關停的“公益屋” 2020年9月5日,鄭爽公益屋宣布開站,以鄭爽的名義助力公益事業。公益屋主要由鄭爽的粉絲打理,鄭爽粉絲與其他“飯圈”群體類似,但相對來說,活躍度較高,甚至比有些粉絲群體擁有更強的執行力。開站前,8月9日,鄭爽曾在微博中“曬”出粉絲以其名義開展公益行動的證書,稱“總說要給你們最好的,卻發現最好的是你們……” 運作時間不到半年,鄭爽公益屋已發布十多個公益項目。根據其官方微博統計,這些公益項目主要是捐贈善款和物資以及扶貧促銷:向一所小學捐贈“鄭爽健康體育室”;向四川的三戶困難家庭捐款6000元,解決飲水安全的問題;幫助大山里的農民賣冰糖橙,向留守兒童贈送運動裝備等。 這些努力,很快得到了相關方的認可。2020年11月5日,鄭爽公益站被授予“流浪貓狗公益宣傳大使”稱號;12月因幫助銷售冰糖橙逾10000斤,被當地老農們稱為“助農小衛星”,獲得環保公益助農行動證書和村委會的感謝信。2021年1月6日,舊衣回收平臺“飛螞蟻環保”還為鄭爽及其公益屋頒發“最佳人氣獎”。 但“代孕棄養”事件讓鄭爽公益屋一下跌入谷底,被網友質疑“用公益洗白”,稱其“腦殘粉”。隨后,鄭爽公益屋宣布公益將是粉絲個人行為,和鄭爽劃清界限,但依然遭到網友的嘲諷。 伴隨著華鼎獎取消鄭爽榮譽稱號、Prada品牌方終止與鄭爽的合作……最終,鄭爽公益屋以“前鄭爽粉絲”的名義發布微博,宣布停站,表示“不再做公益”。有人在微博下評論,認為真正的公益不應當被外界的言論所影響,公益屋負責人回應:“既然公益都收獲不了快樂,甚至還要被追著罵,那我為什么不吃喝玩樂?” 微博賬號@鄭爽衛星公益屋 在網友攻擊下改名為個人賬號@明天只會是自己的 ,并一再宣布關站。 目的復雜的“粉絲公益” 為什么要做公益?來自不同領域的粉絲們有不同的答案,但多數是為了明星,“幫助偶像提升社會影響力”“積極參與偶像的號召”“給偶像送生日禮物”等。 《2019年度中國演藝明星公益觀察報告》發現,國內明星公益分為三種,明星個人行為、明星和基金會、企業等合作以及明星的粉絲團隊以明星的名義參與公益項目。其中,以明星名義進行的粉絲公益大致有四種形式,一種是響應明星發出的公益號召,一種是以明星名義進行捐贈或與NGO合作公益,鄭爽粉絲站就是這種類型。也有自發組織中短期的公益項目,有些粉絲站會將公益項目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明星。 比較專業的是為明星設立公益基金。據“明星公益報告”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國內約有19個明星粉絲專項基金。 多位采訪對象告訴南方周末,目前,明星“飯圈”中,粉絲以明星的名義做公益很常見的,幾乎成為“飯圈”文化的“標準配置”。粉絲多數都認為自己對明星有“任務”,其“任務”主要是維護明星的社會知名度,提升明星的商業價值。 為此,做公益成為“做任務”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散粉”李月不知道大家為什么要做公益,“不過整個‘飯圈’都在做,后援會和公益站都在宣傳,自己就跟著做了”。李月認為,大部分粉絲參與公益都是出于“從眾”心理。 讀大一的時候,楊蘭曾參加學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對公益有著濃厚的興趣。成為追星的粉絲后,她發現明星后援會也會組織公益活動,隨后樂于以偶像名義做公益。 某男星的“粉絲”張藝白向南方周末透露,自己的偶像以“耽改劇”(從耽美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出名,但公眾印象也停留在此,粉絲們希望明星能夠以更正面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哥哥喜歡公益,所以我們也跟著做公益。看到我們做公益,他也會開心啊!”張藝白說。 而處于粉絲結構中心的“大粉”目的性更強。他們往往是“粉絲公益”活動的組織者,考慮更多的是“資本”的原因。 “只有這樣,‘金主爸爸’才會給我們家(明星)更多的資源”。運營某明星后援會的小劉認為公益活動是飯圈中各粉絲團的競爭項目之一,“一定要有公益數據,還是好看的數據”。對那些“帶流量”的項目,粉絲們往往更努力,更積極。 在種種初心各異的公益活動中,粉絲組織的明星公益也呈現了形形色色的表現,也有人質疑他們做公益“動機不純”。此次鄭爽事件中,攻擊公益屋的網友們主要在質疑他們做公益的目的,甚至有人直接謾罵:“這樣的人也配做公益?”“鄭爽粉絲快走開。” “粉絲公益”的必要性 愛樂融聆聽計劃發起人王麗娟是國內粉絲公益的踐行者,她與國內七百多家粉絲團體都合作過公益項目。在她看來,社會組織與明星、粉絲公益合作的初衷是通過明星的影響力,動員大眾參與公益行動。 但“飯圈”文化下,“粉絲公益”很快呈現出和傳統公益不同的特征。 比如,有網友指責,公益本來是做好事不留名,但粉絲們把公益變成了“為名聲做好事”。但某公益機構總干事般若指出,“留名”本身無可厚非,是捐贈人的合理訴求,“明星公益、粉絲公益希望留名,企業公益也是一樣的”。但他認為,公益行為不能作為公關手段。 據王麗娟觀察,粉絲公益的目的性很明確,粉絲團隊做公益的形式像是“采購”社會服務,在選擇公益項目時通常會“貨比三家”。“他們會明確告訴你目標,要做什么類型的項目,捐贈數額有多少。”粉絲公益的捐款比較穩定而持續,“這是一個重要優勢”。 王麗娟發現,這兩年,粉絲團體更加熟悉公益領域的運作模式。有些團隊逐漸走上了組織化、專業化的軌道。“有時候,粉絲團體比我們合作的有些娛樂公司還專業,非常有秩序”,小到文案措辭、圖片打碼,大到項目選擇,粉絲公益團隊儼然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但身為公益項目的負責人,王麗娟對和明星及其粉絲進行公益合作一直保持謹慎。她發現,一些中小型社會組織看到粉絲公益所帶來的收益,盲目跟風,“卻沒有考慮到背后的風險”。鄭爽事件發生后,一些社會組織默默地刪掉了與其合作項目的宣發文案。般若認為,這種做法也是因為許多社會組織沒有應對輿情危機的能力,面對輿論浪潮,容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進而影響品牌形象。 但多位受訪者向南方周末表示,粉絲公益的存在有其必要性。王麗娟特別強調,“不能因為某一件事、一個身份去抹殺掉公益本身的意義”。她認為,在“人人公益”時代,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益,關鍵在于如何讓粉絲公益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價值,“這一點還需要社會與公益組織的共同引導”。(據《南方周末》,文中李月、楊蘭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