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年檢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教育扶貧斬“窮根”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年檢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1年03月0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教育扶貧斬“窮根”
——全國教育系統脫貧攻堅綜述

    帶著孩子一同支教的馬強、王超夫婦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8年時間,我國實現了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貧困人口脫貧。

    脫貧攻堅路上,教育起了極大的作用:精準施策,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短板,實現了20多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動態清零,確保“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孩子失學輟學”;“智志雙扶”讓514.05萬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幫助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學生……

    “學校成了鄉村

    最美的建筑”

    “學校是最美的建筑。”這句話成了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最生動的寫照。

    江西省興國縣鼎龍中學校長韓周興1996年參加工作,他印象中所在的第一所農村學校——南坑中學,“宿舍沒有衛生間,上個廁所要到100米開外的山頂公共廁所。”第二所學校——良村中學,“生均校園面積僅有10平方米,沒有運動場,校舍老舊,教師宿舍時常漏雨”……

    為了徹底改變貧困地區的教育面貌,教育部秉承“城鄉一體、重在農村”的原則,在政策、資金項目上向義務教育及最困難地區、學校、學生傾斜支持。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資金總量從2013年的2365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3468億元,其中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區。

    “用了幾年時間,全都改善了。”韓周興說,良村中學已實現整體搬遷,新學校距離原來學校大約500米。他現在工作的鼎龍中學宿舍樓、塑膠運動場、圖書館都是嶄新的。

    2013年以來,我國累計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0.8萬所,760個貧困縣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實地督導檢查,全國99.8%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

    在改變貧困地區學校面貌這場攻堅戰中,如何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落后面貌成了難啃的“硬骨頭”。

    紅土山村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東部,是一個深度貧困村。長期以來,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制約,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經濟意識、發展意識較為薄弱,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總體貧困程度深。再加上不重視子女教育等問題,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在這里顯得尤為突出。

    紅土山村所在的勤豐鎮結合全鎮脫貧攻堅實際,用教育精準扶貧打破紅土山貧困代際傳遞,構建了“1個目標,2個重點,3類群體,3個活動”的“圓夢助學”扶貧新模式。現在,紅土山深度貧困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得到極大改善,實現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紅土山村高中生零的突破,為紅土山深度貧困村“育好一代人”和阻斷代際傳遞打下了堅實基礎。

    “上學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貧困地區學校硬件的改善為教育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對于全國的教育人來說,面前依然擺著一個難題:解決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失學輟學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歷史性難題,才能真正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

    韓周興依然記得兩年前的那個3月,2019年的3月20日,他從距離興國縣500公里以外的揭陽,成功把小陽(化名)勸返回了學校。

    那年的2月21日是開學報到的日子,正在上八年級的小陽沒有到校。

    第二天,學校老師來到了30里外的小陽家,對小陽的養父母說明了來意,但他們卻說:“你們還是別找他吧,我們都好久沒見他。也不知道他‘蕩’哪兒去了。”

    “找不到孩子,在這偏僻的小山村里就多了個游蕩的問題少年。”韓周興說,必須把孩子找回來。

    就像韓周興老師一樣,千千萬萬的教育系統干部、校長、教師帶著這樣的信念,行走在控輟保學的路上:甘肅省康樂縣的“勸返小分隊”用19張火車票、9天車程和超過萬里的行程找回了失學的三個姐弟;在云南,蒙自市第三小學教師李喬生、曹盛昌每周堅持送教上門,教患有腦癱和肢體二級殘疾的小童識字算數……

    尤其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更是實施了“一人一策”的控輟保學工作方案,建立了教育扶貧臺賬,摸底貧困教育人口底數臺賬,每年春季、秋季學期進行建檔立卡貧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對,精準定位每個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保證底數清。

    當韓周興最終把小陽從500公里以外的建筑工地上領回學校,他給那天的工作日志起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標題——“孩子,花開的季節,你怎能忘了綻放?”

    不拋棄不放棄。貧困地區一線的干部、老師用自己的雙腳織起了一張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的網,兜住孩子的受教育權,確保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建檔立卡家庭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

    打造“留得住、教得好”

    的教師隊伍

    當“有學上”成為現實,“上好學”就成為貧困地區學生家長最迫切的需求。既要“學有所教”還要“學有優教”。而要提高教育質量,保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無疑是重中之重。

    近些年教育扶貧已經逐漸從捐款捐物、援建學校、資助學生逐步向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等方面深度拓展,造就一支熱愛鄉村、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鄉村教師隊伍。

    數據顯示,“特崗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已經累計招聘教師95萬名,覆蓋中西部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國培計劃”培訓中西部鄉村學校教師校長近1700萬余人次。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惠及8萬多所鄉村學校127萬名教師,選派19萬名教師到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支教。鄉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大幅提升,本科以上學歷占51.6%,中級以上職稱占44.7%。

    不久前,天津市武清區天和城實驗中學教師馬強結束了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支教,跟他同去的還有妻子——楊村第一中學教師王超,以及7歲的女兒。

    “這不是我第一次支教,我以前還去過甘肅等地。”馬強說,“就是單純地想為那里的教育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據了解,為提升“三區三州”的教育水平,教育部組織“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所在學校教師,建立“校長+教研組長+骨干教師”支教團隊,組團式“一對一”幫扶涼山彝族自治州14個縣市和怒江州全部縣市,將頂崗支教升級為團隊管理打包幫扶,支教同時培養當地學校管理隊伍和骨干教師、教研隊伍,整體帶動教師能力素質提升。

    夫妻二人都去支教,7歲的女兒怎么辦?

    留在天津會給老人增添很多負擔,反復思量后,夫妻二人作出一個勇敢的決定——帶著女兒一起走。“這里的孩子能在這片淳樸的土地上學習和生活,我們的孩子也能。”馬強說。

    在馬強看來,一個教師能帶給貧困地區學校的改變其實是有限的,因此要最大限度發揮支教教師的作用,“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周邊,要站好每一次講臺”。

    馬強的每一節課都是公開的,哪個老師都可以去聽課。他要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變成每一個實實在在的課堂教學,變成每一次師生間的互動。令馬強欣喜的是,在這樣“手把手”的傳遞中,一位剛剛20歲出頭的年輕老師,已經能做得非常好了,“甚至比我處理的都好”。

    近年來,中央財政每年拿出21.5億元專款,進行中小學教師培訓。隨著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很多貧困地區有了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隊伍。

    拓寬貧困學子

    縱向流動的通道

    2020年夏天,一條“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前還在工地打工”的熱搜讓孫川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孫川來自涼山州冕寧中學,這一年高考,他以675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機械、航空與動力類專業錄取。

    “我是我們家第一個大學生。”孫川告訴記者。孫川出生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是小學代課教師。孫川是家中長子,從小就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幫父母干農活。

    如今,孫川已在清華大學學習半年有余。放眼全國,數以百萬的家庭像孫川家一樣,實現了大學生零的突破。

    近年來,結合農村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教育部持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不斷優化完善政策措施,構建起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2020年,北京大學校本部在全國共錄取國家專項計劃190人;2020年,清華大學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占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占20.2%,獲得清華大學自強計劃降分錄取優惠認定人數及錄取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專項計劃招生人數由2012年的1萬人增至2020年的11.7萬人,累計超過70萬人。中科院第三方評估顯示,專項計劃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地方滿意度達100%,學生滿意度達90%,高校滿意度達80%。

    “進得來”,更要“留得住”。

    如今,我國已建成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各教育階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基本做到“應助盡助”。各高校按照“一人一檔”“一人一策”要求對貧困家庭畢業生進行重點幫扶,促進貧困家庭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近3年來,每年超過50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實現了更充分就業,離校就業率均高于當年全國總體水平。

    從教育脫貧一代

    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女兒從縣中職校畢業后,已經工作了,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有了這份收入,我們家很快就能脫貧了。”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多魯鄉闊尕其艾日克村村民布帕太姆開心地說,“女兒上職業學校太重要了,沒有技術,就沒有謀生的技能,我們家就難脫貧,也難過上好日子。”

    “一家一個孩子讀中職校,畢業后一個月掙3000元,一年3萬多元,就可以帶動全家脫貧。”洛浦縣教育局局長高電坤說,縣里的職業高中在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托管”下,已有畢業生5000多人。

    “其中,90%以上的畢業生選擇留在縣域內發展,當前洛浦縣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內各大企業生產一線的主力軍就是縣中職校的畢業生,占比達50%以上。”高電坤說。

    據了解,教育部通過扶持“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擴大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機會、完善貧困家庭學生就學就業資助幫扶體系等重要手段,使教育成為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的重要途徑。(據《中國青年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色8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电|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成人| 中文网丁香综合网|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欧美亚洲综合激情在线|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区| 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止|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久久婷婷午色综合夜啪|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综合狠狠|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天天色天天综合|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