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接05版) 溝通完畢,劉珈宇緊急開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在全國召集有經驗的心理志愿者成立心理援助專家組,因參加過援助武漢的心理志愿者的經歷,很快召集了41名心理專家,隨時準備開展心理危機的干預。 第二,入駐自由港社區居民群,動態觀察居民們的狀態及心理反應,與此同時,組織心理學專業大學生作為心理援助專家的助理,協助心理專家維護居民群,做到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快速反應。 第三,通過個人社會關系連線石家莊首例新冠患者的接診醫生、石家莊第三醫院范瑋溝通,了解一線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心理反應,以便于專家志愿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在掌握了基本信息之后,“我們開展的工作采取的方法都是線上,通過分層次、分類別的方式建立微信群,比如建立社區居民群,將居民統一放在一個群,因為居民遇到的情況大抵相同;建立志愿者心理守護群,用來幫助志愿者開展志愿活動時,家里需要援助的情況,例如孩子需要輔導功課、老人需要陪伴聊天等情況;建立醫護人員心理援助群,用來援助一線醫護人員;建立基層干部群,用來幫助社區的書記、辦事處主任在執行不同任務時產生的心理反應。”分門別類建立完援助群后,劉珈宇會為不同對象的群體專門錄制“導語”音頻。 針對突然封城居民產生的焦慮、恐懼等情緒,劉珈宇為他們錄制了“防疫金鐘罩安全冥想”、“送給大家的一劑心靈良藥”等音頻,通過心靈的催眠,讓居民的心安靜下來;針對醫護人員,劉珈宇給他們錄制了減壓放松的導語,能夠讓他們在休息時通過聽音頻讓自己放松下來。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心理志愿者面臨的困難是很難前往一線,很多時候,劉珈宇只能靠自己的專業共情能力去感知一線發生的情況,并思考能給予怎樣的心理援助。 在劉珈宇看來,最難的還是受助人群對心理志愿者的不了解,在他們的認知層面,并不了解心理援助究竟能為他們帶來什么積極作用,很多人還停留在“有病才會接受心理援助的認知層面上”。 令珈宇感到欣慰的是,通過援助部分求助者迅速脫離了心理危機。小賈(化名)是石家莊某醫學院的學生,因放假從石家莊回家被當地拉到某地隔離,他不知道自己被隔離的地方在哪兒,也沒法跟家人見面,住宿條件非常艱苦,更不知道自己將被隔離多久。小賈心理感覺被關在“牢籠”,一度處于焦慮、緊張、完全不能休息的狀態。 當劉珈宇接到小賈的援助電話后,第一時間與小賈共情,“我完全理解并體會你現的狀態和情緒反應,如果是我遇到這個情況可能也會跟你一樣不知所措。”劉珈宇說。 “同時,我會線上陪伴您,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你準備怎么度過,我還能為你做些什么讓你好受些?” “我不知道!”小賈回答道。 但從聲音里劉珈宇能明顯感受到小賈的情緒開始漸漸平穩,當了解到求助者除了突然隔離帶來的恐慌焦慮不知如何熬過封閉時間后,劉珈宇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如果你不知道,我提一點建議,作為醫學生,是否愿意加入到我們志愿者的行列,利用你所學醫學知識和我們一起為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服務?我需要錄制導語,關于醫學方面的小知識你可以幫我整理,比如關于肺臟、心臟、腎臟的解剖位置和預防疾病的一些方法,有沒有快速有效又能讓居民接受的保健小方法等,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為大家服務做貢獻的同時,也可以讓你接下來的時間有價值和意義!如果你愿意,我將你拉進我們的志愿者群。”劉珈宇說。 劉珈宇的這個建議毋庸置疑迅速為小賈打開了一扇窗,小賈迅速恢復平靜并準備開展工作體現自己的價值。 據劉珈宇介紹,截至目前,在石家莊疫情防控過程中,石家莊安心小屋共計服務00余人,包括醫護人員、居民、心理志愿者、基層干部等,與此同時,還通過與石家莊市疾控中心熱線專員連接,針對居民打來的電話來分析自己應該開展哪些有效的援助工作。 經歷此次疫情,劉珈宇最大的感觸是面對重大公共事件時,社工與心理志愿者應該形成一個聯合組織,建立長效機制。心社聯動的工作實體“安心小屋”在疫后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因為社工能夠第一時間前往一線跟居民進行連接,但是遇到突發性的心理問題需要干預時,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能夠迅速共情并快速采取有效的干預方法解決問題。 “發揮各自的特長,聯合作戰,將安心小屋的八大系統發揮作用,效果一定會更好。”劉珈宇最后強調道。 3 2021年1月12日,通化市發現無癥狀感染者5例,疫情很快蔓延了整個東昌區。 作為通化市東昌區愛心志愿者協會會長,李亞南沒有半點猶豫,當晚迅速在志愿者群里呼吁并招募志愿者。 “明天我們要招募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工作,能參加的請掃碼報名。”招募的消息發出后,直至深夜,群消息都沒有停過,天亮了,140多個防疫志愿者報名并成立了專門的微信群,時刻準備投身戰“疫”。 這一夜李亞南都沒有合眼,積極報名的志愿者們讓她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必須要首先保障家人們的安全。” 于是李亞南臨時做了個決定,從協會為數不多的經費中撥付資金為志愿者購買疫情保險,“60多元每個人,雖然保障不算高,但至少是個保障。” “后來,通化市團市委了解了這個情況后,與保險公司聯合,開展了免費領取疫情保險的活動。”李亞南補充道。 1月13日一早,李亞南帶志愿者團隊來到龍水社區,為隔離的山水佳苑小區運送生活物資,給居民入戶送菜、倒垃圾、堅守小區卡口、協助醫護人員入戶做核酸檢測等工作。 隨著疫情形勢不斷嚴峻,全國各地的基金會不斷對通化市開展援助,還為李亞南及團隊配備了消殺槍,就這樣,全市的消殺工作任務也落到了李亞南和團隊的頭上。 1月15日,剛忙完一天準備吃飯的李亞南接到通知,要求協助醫護人員做第一輪全員核酸檢測,并在每個居民樓下搭帳篷,于是李亞南迅速吃完飯后開始組織志愿者團隊前往社區搭建,那一天從晚上8點一直搭建至凌晨6點,李亞南和她的團隊一夜沒合眼,早上7點繼續組織開展核酸檢測工作。 過年前,政府給老百姓配備了一些蔬菜和生活物資,這些物資每天基本都是晚上11點左右到,等卸完菜再送到居民家里,李亞南每天最早可以回家的時間已經是凌晨三四點。“因為東北的室外溫度低,送來的蔬菜怕凍,所以無論多晚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將菜送到居民手里。” “疫情期間我的睡眠時間每天平均是2到3小時,那段時間經常是開車等紅燈時就睡著了,等到變成綠燈也不知道,就被后面使勁摁喇叭的聲音驚醒。”李亞南說。 但這些并沒讓李亞南感覺到辛苦,她說團隊中比她辛苦的還有很多。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她們協會的副會長,每天工作服務的地方離家較遠,因為不會開車他每天都是騎自行車往返。“早上6點出門,晚上不定時下班,有時候忙到凌晨一兩點。東北的室外溫度很低,經常看到他來上班時頭發和眉毛都結冰了。后來大家實在看不下去了,會開車的志愿者就每天開車接送他。” 即便每天忙碌,即便每天平均睡眠不足3小時,也沒讓李亞南覺得苦,唯一令她覺得難的是管理志愿者。 “協會共有志愿者300多人,但我面臨的卻是全通化市千余名志愿者,需要負責協調統籌安排這些志愿者的工作。對于本協會的志愿者我了解每個人的情況,但協會外的志愿者我并不了解。”李亞南的擔憂是志愿者的目的性,因為有些志愿者是想通過志愿者的身份取得出入證,方便進出。 在李亞南看來,如果志愿者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呈現志愿者的不專業,比如在社區開展工作,很多志愿者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干什么,空有一腔熱情。 為此,李亞南向市政府提議,將通化市所有的志愿者團隊統一管理,實施網格化管理。“志愿者就近服務,家住在哪個社區哪個街道,就近服務該社區和街道。” 自疫情防控開展以來,通化市東昌區愛心志愿者協會共計組織千余名志愿者在21個社區開展為封閉小區送物資、消殺、卡點站崗、協助核酸檢測等防疫志愿服務活動,累計人次325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