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本來想著打官司會很麻煩,沒想到法官一上午就幫我們把案子調解了。太感謝你們了!’日前,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成功調解八起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獲得當事人的稱贊。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在外地人眼里,六尺巷儼然已成為桐城的代名詞,那一條全長180米、寬2米的巷道,因為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讓人三尺’之舉而享譽中華。近年來,桐城市充分挖掘“六尺巷”文化精髓,在‘聽、辯、勸、借、讓、和’基礎上,推出‘六尺巷調解法’多元解紛體系升級版,旨在打造具有桐城特色、地域特點、時代特征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實現矛盾糾紛就地解決。 構建獨特法院文化 “六尺巷”所傳遞的謙和禮讓的精神是最為世人知曉的基本含義。張英宰相“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規勸“入情入理”,事例感染性強,家喻戶曉。這個巷子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后又一再被賦予新的內涵:1958年,毛澤東會見蘇聯大使尤金,談論兩國之間的關系時,就引用了六尺巷的故事;2014年,中紀委監察部官網廉政文苑欄目發表《讓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啟示》一文,寓意不言而喻…… 近年來,桐城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數大幅增長,大量的民商事糾紛案件因雙方當事人存在矛盾而引發,很多案件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在起訴時可謂不可調和,桐城法院廣大干警通過總結經驗,將實踐中運用最廣泛、最有效、最獨特的調解方法進行提煉,形成了可復制的“六尺巷調解工作法”。亦即:以借古喻今為切入點,用六尺巷典故啟發人;以釋法明理為著力點,用情理法交融引導人;以化解矛盾為關鍵點,用和為貴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義為根本點,用知進退境界昭示人。 法律界人士認為,這一工作創新,一是把“六尺巷”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二是以“六尺巷”智慧為基礎,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三是運用“六尺巷”智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運用“六尺巷”智慧弘揚法治精神;五是進一步挖掘和宣傳好運用“六尺巷”智慧創新法院工作的經驗和方法。這一成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推廣價值,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獨具一格的功效。 “我院提出‘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就是倡導我們運用謙和禮讓的六尺巷智慧精髓指導司法調解工作。訴訟中‘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是我們在調解矛盾糾紛時的重要‘法寶’。將釋法、明理、講情的主線貫穿于我們調解工作的始終,充分運用工作法中提到的創新方法來化解矛盾,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地方人民群眾。”長期在基層法庭工作的庭長吳濤告訴記者。 “六尺巷調解工作法的施行,首先在教育廣大干警工作時以德先行,理解群眾的糾紛和困難,有助于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得到快樂和滿足,樹立黨員干部在群眾當中的良好形象。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桐城法院文化。”桐城市人民法院院長夏風對此感慨頗深。 調解,既要智慧也要擔當 桐城法院民二庭副庭長張衛東,是個土生土長的桐城人,也是一個桐城文化迷。他說,有外地朋友來桐城游玩,他必帶其去看的景點就是文廟和六尺巷,“有時為了案件的調解,我也會帶著當事人去六尺巷走走,體會謙遜寬容、與人和諧的傳統美德。”張衛東前不久就辦結這樣一個案例: 在審理安徽揚帆機械公司訴寧夏中強威普公司承攬合同糾紛一案中,雙方董事長因賭氣,致矛盾尖銳對立,一時間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在庭審中各不讓步,承辦法官張衛東深感案件按證據判決很簡單,但判了以后執行肯定非常困難,還是通過調解結案為宜。經交談得知,被告代理人田律師是寧夏人,盡管是第一次來桐城,卻對“六尺巷”的故事也有所耳聞。張衛東遂建議其到桐城文化古跡去參觀,特別是去看看六尺巷。田律師看了六尺巷古跡,聆聽法官詳述“六尺巷”的故事,對張英謙和禮讓的胸懷十分敬仰,此次參觀讓當事人感受頗深。被告代理律師同意法官的說法,答應回去努力做被告的勸解工作。最終,被告與原告達成和解協議并爽快履行。 桐城法院范崗法庭庭長劉峰有多年在基層工作的經歷,他感到農村鄰里之間的矛盾雖然小卻常常不易化解,一旦處理不好,鄰墻隔壁勢必如同水火,會再次發生矛盾。“面對百姓時,我們若僅僅以法律為標準,難免會顯得刻板,會讓人民群眾產生陌生感。面對百姓的訴求,有規定不能說或者訴訟中不能解決的事情,我們若斷然拒絕,這雖符合規定,但會顯得不近人性,容易在群眾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六尺巷智慧博大精深,為法院創新工作方法提供了充分的滋養,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應當運用多種方法,講法、講理、講情,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劉峰如是告訴筆者。 把司法為民裝在心中 桐城法院在位于桐城市東部新城孔城人民法庭,設立訴訟服務站,把訴訟服務中心建在了基層法庭。站內便民措施一應俱全,包括導訴服務區、便民服務區、當事人自助服務區三大區域。站內可通過攝像頭與上級法院進行視頻連接和遠程接訪。法庭二樓專門設置“六尺巷”調解工作室,室內布置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將“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制作成展示墻,潛移默化地引導當事人,助力調解工作。服務站投入使用數天來,已接待當事人二十余名,完成咨詢和查詢業務10次,便利了群眾訴訟,受到眾多好評。該庭還利用服務站和調解工作室成功化解了多起矛盾糾紛,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 余月紅法官是從書記員升任助理審判員的。作為雙港法庭唯一的女性,她對調解離婚案有更獨到的方法,善于抓住那些“溫暖的時刻”,挖掘出人性中的美好。在一件久拖未決的離婚案中,余法官在被告流淚的剎那,動員他當場向妻子寫保證書,以求得妻子的諒解。被告當即寫出了諸如“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不賭博”等內容的保證書。原被告雙方握手言和,此案以調解和好結案,達到了案結事了人和的理想結果。 調解一個案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行的,需要法官的真心、耐心和信心,余法官說:“不行就再捶一把,十有八九能成。”她善于察言觀色,抓住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眼神,為對立狀態下的當事人尋找和好的可能。庭長吳躍輝“中午不休息,就想一鼓作氣調解到案結事了人和"的體會,與余月紅”不行就多捶一把"的經驗如出一轍。經吳躍輝調解的案件不在少數。他說幫助當事人雙方分清是非,點撥責任,是調解成功的基本前提。 余月紅感慨地說:“辦案要把司法為民始終裝在心中,才能有效維護社會和諧。” 六尺巷調解法奏和諧 依托“五調”聯動機制,桐城市233個鎮(街)、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道路交通事故糾紛、醫療糾紛、婚戀糾紛、商會等11個專業領域的調解組織等多組織并行。警調、訴調、檢調、訪調、專調“五調”聯動,常態運行,健全“大調解”體系。實行“一窗受理、多元聯調、跟蹤評估”的閉環運作機制,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聯調聯治機制、律師1+3獨立調解機制、“兩代表一委員”參與調解機制。 依托龐大的調解隊伍,854567市鎮(街)、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配備專職調解員500余名,兼職1300余名,7258名單元長、聯防長協助調解;11個專業性行業性組織專職調解員27名、兼職32名,組建82名高級醫師專家庫、100余人信訪聽證評議專家庫、100余人心理協會。廣泛發揮社會力量,吸收“五老人員”參與社會矛盾調解。 依托智慧化平臺,設立桐城市矛調中心,整合綜治中心、訴訟服務中心12368、檢察服務中心12309、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2348、統一政務咨詢投訴舉報平臺12345、人民來訪接待中心、鎮村綜治中心等多平臺功能,并入一“中心”,集中辦公、一體化服務,實現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解決。依托綜治視聯網平臺、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行可視化調解,在線司法確認。通過手機APP“文都e家”、綜治信息化平臺,實現糾紛一鍵上傳,全流程掌上跟蹤。 依托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積極營造禮讓文化氛圍。在龍眠河公園建成“六尺巷”浮雕,修復“六尺巷”核心景區,建設“六尺巷文化長廊”,設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評選道德模范、桐城好人。“六尺巷”故事被講述3000余次,引導參觀文化墻和原址1000余次。設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261個,全市鎮(街)村(居)三級全覆蓋。 (據《安慶日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