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在社區治理與民生服務上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多元、期盼越來越高。但是,當前社區工作行政化色彩濃烈、社區工作理念更新不足、專業性不夠等實際問題,則與其形成了強烈反差。因此,街道(鄉鎮)、城鄉社區亟須搭建起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性較強的服務陣地顯得較為迫切。 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在社區治理與民生服務上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多元、期盼越來越高。但是,當前社區工作行政化色彩濃烈、社區工作理念更新不足、專業性不夠等實際問題,則與其形成了強烈反差。因此,街道(鄉鎮)、城鄉社區亟須搭建起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性較強的服務陣地顯得較為迫切。北京市朝陽區管莊地區地處城鄉結合部,也是連接北京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廊道,社區類型較為多元和復雜,轄區居民超過10萬人,人員構成復雜、思想活躍、服務需求多樣化。管莊地區工委、辦事處充分意識到,要真正破解社區治理和服務難題,實現從傳統社區管理向現代社區治理的不斷轉型,需要不斷培養專業化人才和提升服務專業性。這也就催生了該地區借助區級“三社一體化”項目于2019年率先進行了社區社工站建設的實踐探索,并選擇了轄區內惠東社區、惠西社區和麗景苑社區三個社區進行了初步試點。 筆者對管莊地區社區社工站建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觀察參與和持續跟進,認為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應按照“硬軟結合”的行動策略逐步推進,即將陣地打造、人才培養、組織培育和系列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 其一,將打造服務空間與實現空間賦能結合起來,讓服務有陣地。當前很多地區的社區辦公空間和服務空間都非常有限,服務空間大都是“一室多用”甚至室內服務場地十分局促,這給以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服務帶來了一定挑戰。同時,服務空間和場地的缺失也使得社區工作者與居民之間相互熟悉和共話社區公共事務的公共空間顯得不足。因此,社工服務站的建設也給拓展服務陣地提供了良機。而在此基礎上的空間賦能和優化使用則顯得更為重要,管莊地區主要在建站選址、空間分布與賦能、運維制度建設、品牌形象打造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惠東社區社工站推出了社區工作代言人社工“小惠”,以其卡通形象更廣泛地被居民認識和記憶,其還推出了“365在線服務”,通過“小惠”親切、可愛的形象,發揮與居民群眾便捷溝通、化解社區矛盾、廣泛宣傳等作用,進一步拉近了社區工作者與居民之間的距離;麗景苑社區則打造出了專門的社區社工站服務場地,涉及個案工作室(心理咨詢室)、小組活動室(培訓會議室)、專業學習空間等,具有很好的可視化效果。 其二,開展社區工作者與居民骨干的系列能力建設,讓參與更有力。首先要說明下,這里的社區工作者包括了持證社工和未取得社工職業資格證書但在社區工作的從業者。培育社區工作人才和居民骨干是管莊社區社工站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內容,尤其該地區辦事處對此重視有加,這是很有遠見的做法,抓住了基層治理和服務中最為關鍵的要素,即人才的挖掘與培養。依托社區社工站開展能力建設與培訓增能的方式方法和主要內容也是比較豐富的,以麗景苑社區為例,他們將線上線下相結合、常態化與節點式相結合、內外部相結合地進行組合拳式的相關培訓,注重引入外部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實務工作者進行團體督導,并形成了由社工督導支持中級社工師、再由中級社工師支持助理社工師、再由其支持培育社區居民骨干的賦能梯次,內容涉及服務技能、心理減壓、項目化運作管理、資源整合等。同時,依托小微項目對社區社會組織及其骨干成員的過程陪伴也是很好的賦能形式。 其三,注重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培育與升級發展,讓組織更有范。這是社區社工站建設的另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專業社會工作與社區治理最緊密的結合點。管莊地區三個試點社區采取不同方式進行了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惠西社區主要結合社區治理的熱點議題和社區實際問題,依托小微項目有針對性地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比如物業連橋社、青萌社、益民社、社區矛盾調解隊等;惠東社區則是以老社區社會組織育新社區社會組織,依托兩支社區社會組織共同承接一個社區小微項目的方式,從策劃、組織、實施到后期總結,由兩支社區社會組織骨干力量共同完成,通過其深入合作,以老帶新、陪伴成長;麗景苑社區深度打造黨群服務促進會和同心為老服務社,通過黨群服務促進會整合轄區單位資源并建立社區睦鄰點,依托同心為老服務社豐富拓展了社區助老服務內容,并初步構建起自助、志愿和專業相結合的社區助老服務體系。 四是推動社區治理、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的齊頭并進,讓居民有所得。解決社區治理難題和民生服務需求是社區社工站建設的落腳點。管莊實踐在整體上較為注重以“社區社工+社區社會組織+小微項目”的組合方式推動社區治理、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其中以社區小微治理和為老服務為重點。麗景苑以社區助老服務為品牌,同步重點推進開放性議事協商平臺并以此推進樓門自治;惠東社區注重依托365在線服務拓展服務內容和提升服務效率,引導更多中青年居民參與,以文明大客廳為陣地,推動社區議事協商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注重面向社區空巢和獨居老人的志愿服務;惠西社區則以小微項目實施為契機,全面開展文明養犬、垃圾分類、物業管理、便民服務、居民矛盾調解等服務,同時依托樓門長進行樓門環境治理和微空間改造。 整體來說,我們可將管莊地區的實踐經驗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尊重社區差異以及不同的社工站建設模式,給予社區一定的自主空間,這更有助于形成不同社區的特色和亮點;二是注重軟硬結合,確立以硬為基礎、以軟為核心的建設思路,緊抓“人”和“組織”兩大關鍵要素;三是社區社工站建設要注重專業性,也應放置在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整體格局之中并應積極作用于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四是以系統化思維、項目化形式,培育本土社區社工人才和推動社區治理服務,借助項目建好站、育好人、做好服務;五是引入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校學者和實務專家進行督導支持,不斷提升社工站建設質量和社區治理服務水平。 當然,我們必須冷靜且清晰地認識到,基層社工站建設和發展在絕大部分街道社區都是新鮮事物,還處在早期的初級建設階段,未來還需要不斷整合內外部專業力量在加強社工站規范化建設、培育在地專業人才、提升治理服務專業性等不同方面下足功夫。 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 盧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