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們要充分認識這一安排的重要意義,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做好各項工作,全面把握和落實好‘十四五’時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思路和任務。 一、充分認識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意義 收入乃民生之源。《建議》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為完整的一節進行部署,并擺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之首,在歷次黨的全會文獻中是第一次,是對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重要部署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順應了時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心聲,展現了我們黨堅守初心使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執政理念。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本前提。“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各種需求加快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高轉變,從實物消費為主向更多服務消費轉變,從模仿性、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轉變。只有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才能滿足人民對更優質商品、更好教育、更舒適居住條件、更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更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建議》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既是應對疫情沖擊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2019年,全國就業人員77471萬人,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7.8%,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進一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對全面促進消費、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的內在要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13年的26467元、9430元分別增加到2019年的42359元、16021元。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加快,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已從2013年的1856元/月提高到2019年的3100元/月。今天,我國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能夠在較長時期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收入穩步提高并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這在人類歷史上堪稱奇跡。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將進一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二、堅持系統觀念 統籌做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各方面工作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建議》提出的“堅持系統觀念”的要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做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各方面工作。 統籌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增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續性。在處理收入水平提高和經濟發展關系上,要講“兩點論”,既要講發展為了人民、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要講實事求是、不能脫離實際作難以兌現的承諾。實踐證明,離開了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這個基礎,居民收入增長和勞動報酬的提高就不可持續。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堅持從實際出發,收入提高必須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福利水平提高必須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做到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循序漸進地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統籌三次分配領域的相關政策,多措并舉提高收入分配質量、縮小收入差距,增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協同性。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社會力量通過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進行,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要從梳理三次分配領域諸多政策、結構、功能入手,減少政策掣肘,使三次分配領域政策既各自形成體系、順暢運行,又有效銜接、互聯互助,形成就業政策、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社保政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金融政策、慈善政策、社會幫扶政策等共同推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協同效應、集成效應。 統籌政府、企業、慈善組織、居民群眾等主體,調動各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積極性。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推動就業創業,支持和規范慈善事業發展,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社會力量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企業要勇于創新、誠信守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員工負責、對產品負責、對股東負責、對國家負責,做到投資有回報、員工有收入、股東有紅利、國家有稅收。慈善組織、志愿者組織要開展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困難群眾靈活就業,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作貢獻。廣大人民群眾要樹立主人翁意識,不等不靠,努力增強就業創業、多渠道增加收入的本領。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各方齊心協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就會有永不衰竭的力量。 三、全面把握和落實好“十四五”時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思路和任務 《建議》提出的“十四五”時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思路概括起來就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通過健全完善三次分配機制、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促進經濟行穩致遠和社會安定和諧。主要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基礎。勞動報酬是我國居民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我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有所提高,但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有利于激發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為此,《建議》重申了“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這必將對今后繼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產生積極影響。落實《建議》要求,應當在以下方面多下功夫:千方百計保市場主體、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使人民群眾通過就業對自己的收入有穩定的預期;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機制,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加強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保障;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改革完善適應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勞動者增加收入的能力。(下轉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