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2020年12月29日,陳天亮確定了最終的溝通結果,2021年1月7日之前,他所負責的‘閑品回收’慈善商店,必須搬離成都市金牛區紅花南路37號的店面。 ‘閑品回收’慈善商店,是一家什么都賣的店,賣的還是別人不要的‘垃圾’。‘想好再買,買了就用,壞了就修,用不上了就送來閑品再生。’你不需要的‘垃圾’,或許能在別人手里獲得第二次生命。 開業1年3個月,經歷了前三個月銷售額達到3萬元、被質疑‘拿免費捐贈物品賺錢’的‘開局良好’和困境,如今,慈善商店遇到了最大的困難——店鋪因為多方原因需被收回,急需一個新的合適店面。 初衷:讓“閑品再生” 還可宣傳推廣垃圾分類 成都市金牛區紅花南路37號,夾雜在鮮肉店、隆昌豬腳飯和黃燜雞餛飩王小飯館的中間,有一家并不起眼的小店。招牌區別于其他店鋪統一的紅字白底、綠底白字的“閑品再生”公益商店,在濃郁的城市老小區的生活氛圍里,顯得更加活潑和俏皮。 這是一家什么樣的店?似乎什么都賣。 冰箱600元,毛衣30元,玻璃杯8元,耳環5元一對,吉他、掛燙機、煙灰缸、玩具熊、熊貓擺件…… 這些貨品,幾乎都是“孤品”,被買走了,可能再也不會出現同款。 這是因為,店里出售的貨品,都是來自個人或者企業捐贈的閑置物品,換個詞語理解,它們原本都是準備被丟棄的“垃圾”。 “我們有一家環保企業。”陳天亮告訴記者,企業在成都主城區的600多個小區,投放了近800個“藍箱子”,主要是接收舊電池、舊手機等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每個月都能收到很多各類物品,“一開始我們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書籍可以賣給紙廠,衣服可以下游公司回收。玩具就沒辦法,只能拆,分成塑料的、金屬的。”陳天亮說,公司作為環保企業,但同時又是經過認證的、具有公益屬性的社會企業,所以就想,是不是可以開一家二手店,對回收的可用物品進行循環利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商品的價值。同時,(宣傳垃圾分類、回收利用)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相比較于單純做回收,可以更直接地宣傳推廣垃圾分類。 2019年9月30日,在金牛區駟馬橋街道辦事處紅花社區的支持下,這家“閑品再生”的公益商店開業了。“第一個月是我自己守的,賣了8000多元。”陳天亮說,第二個月營業額1.2萬元,第三個月1萬元。 意外:捐的人太少 曾設想用于社區建設 “最開始,我們對開這家店最大的擔憂,是沒人買。”陳天亮說,在國內,消費理念的不同,大家對回收再利用產品的認識不深,賣不出去,自然無法持續。 前3個月的經營額,讓陳天亮他們覺得,這個閑置品再出售的理念是可行的。但是,沒有預料到的難題出現了——沒有“進貨渠道”。 陳天亮說,一方面,從公司“藍箱子”捐贈回來的貨品單一,以衣服和書籍為主,其次,是有捐贈意愿的人太少。 陳天亮說,開業之初,貨品充足,企業倉庫有一批品質比較好的二手商品,加上又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捐贈了一些,價值和品相都不錯,所以生意還可以。但隨著精品被銷售出去,剩下的就不怎么好賣了。“他們開始變通。首先,是將企業性質運營變更為純公益性質,因為普通市民對于把物品無償捐贈給企業,還作為銷售,接受度不高。但是每個接觸過我們的市民,都特別認同這個環保理念。” 陳天亮說,曾經設想的,店鋪收益將用于自身的可持續運營和社區建設:組織社群活動、籌建鄉村圖書室、支持弱勢群體就業、將舊物循環的模式復制到更多社區。由于今年的特殊情況,未能盈利,暫時沒有來得及實現。 “從商品屬性上來說,這些東西價值很低,均價二三十元,不同于二手奢侈品市場,回報率太低,甚至是虧損,沒有人愿意做。”陳天亮說。 背后:每件物品都有故事 姑娘頭筆工資買的包 在陳天亮看來,“閑品再生”不僅僅是單純售賣商品,每一個捐贈過來的物品,都寫滿了故事。 “這把吉他,應該是我們店賣的第10把。”陳天亮指著一把木吉他說,捐贈的姑娘說,和前男友異地戀前,對方將最心愛的吉他留給她,表示一定會再回來,“但是現在(吉他)出現在這里,那肯定是沒有回來的。” 陳天亮說,而有一個包,是另一個姑娘,工作后拿到第一份工資,給自己買的第一個包。后來一直閑置在家,又舍不得扔掉,所以送過來,希望能找到新的主人。 2020年12月16日,48歲的馬阿姨到店里做銷售,是陳天亮的朋友的家人,聽說了這家店后,便決定來試試。“閑品再生”商店已經換了好幾輪銷售員。“工資太低,流動性太大。”陳天亮說,開業1年3個月,最長的銷售員也不過待了半年。 從16日到30日,半個月,馬阿姨的本子上,記錄了賣出的1800多元銷售額。每天中午12點開門,到晚上9點下班,不忙的時候,馬阿姨把店里的商品重新分類、擺放,新回收的毛絨玩具,馬阿姨會主動帶回家,清洗、消毒。這些,本不在她的工作職責范圍內。 “我們的商品都要說明,是二手,需要購買者自己消毒處理。”陳天亮說,因為人手和人力成本的問題,店鋪確實也不能再承擔額外的處理支出。 “每個人來,我都不是說這個東西便宜,推銷他們買,而是告訴他們,這個是回收再利用。”馬阿姨說,對于家里有閑置物品的,有價值的,都建議對方在網絡平臺轉讓,價值低的或者實在不用的,可以捐贈過來。30日,馬阿姨才帶了一批女兒的筆袋、水晶工藝品,放到店里。丈夫休息的時候,還幫她清洗玩偶、修玩具。 期待:希望找到新店鋪 或改為線下活動 “(如果找不到合適店鋪)那這個店很可能就不能存在了。”陳天亮說,現在,“閑品再生”商鋪遇到了最大的困難,租金的問題,店鋪無力承擔。如果實體店不能再繼續下去,可能就會變成線下的單次活動為主,或者通過社區社群活動,“現在的鄰里關系,還是比較淡,通過社區活動,可以增進大家的交流。”陳天亮說,這部分,也是社區現在需要的。 “最好是臨街,有一定人流量。”陳天亮說,需要的面積大約在四五十平方米,最重要是,租金不能太高,最好是可以與社區合作。”(據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