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于俊如 ‘我會把15萬美元獎金全部用于貧困地區脊柱病患兒的救助與篩查。’2020年2月20日,在第十五屆‘愛心獎’頒獎典禮的現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劉海鷹鄭重承諾。 作為8名獲獎人之一,主辦方在劉海鷹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他從2001年就帶頭組建中國最早一批脊柱外科,推動脊柱疾病的治療;2011年創立內地唯一專注于脊柱疾病的基金會;為實現‘解除患者疾苦,救死扶傷’的誓言,年均手術達800臺以上,成為內地單人脊柱手術量最多、手術并發癥最低”的醫生。8年來,帶領團隊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休息時間深入貧困地區,足跡遍16省43個縣市;全國建17個脊柱疾病救助中心,先后為6000多名山區患者義診。 短短一段話,似乎涵蓋了劉海鷹及其團隊攜手走過的九年之路,但是在這一串數字背后,卻難以隱藏其中的艱辛與困苦,以及因為時間、精力、情感等帶來的矛盾與堅持。 忙碌的醫生 遇上耗時費力的公益行動 “要不停一停,緩一緩吧”。2019年新年,在為一位藏族脊柱側彎小患者做完手術的第二天,劉海鷹第四次躺在手術臺上,身心俱疲的想著。 對于劉海鷹個人而言,作為一名醫生,尤其是一名科室主任,一方面平日的醫教研任務已經非常繁重,幾乎周一到周五從早到晚都在醫院,周末又要去偏遠地區義診,等回到家已經是周一凌晨,睡幾個小時新的一周就又開始了。家人,尤其是女兒就會不理解,為什么別人的爸爸都能陪著自己的孩子,但她的爸爸似乎一直在工作,抱起那些患兒的次數遠比抱起她的次數多。另一方面,因為高負荷的工作,劉海鷹的身體每況愈下。 作為醫生,劉海鷹知道脊柱疾病最需要的是休息,但看到那么多等待的患者,他真的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停下腳步。可能也因為自己本身是一名患者,承受著頸腰椎疾病的苦,才更理解患者的苦。 除此之外,劉海鷹認為能堅持做下來的動力,還來自背后的團隊及患者的支持,尤其是已經故去的“生死之交”劉德音老人和中科院鄭儒永院士,被他視為“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燈,一生追隨的榜樣”。 從團隊來講,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的主體是北大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團隊,也是近幾年才有了專職的工作人員,之前完全是醫務團隊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義務在做事。這么多年以來,他們不僅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與劉海鷹一起下鄉義診、篩查,很多時候,救助的患兒來到北京之后,他們都會自費給那些患者、孩子們購買生活物品、贈送禮物,準備餐食……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而劉德音老人和中科院鄭儒永院士,從最初因為治病結識,到病愈后做志愿者,還捐錢捐遺體。尤其是鄭儒永院士,除了先后捐贈的30余萬元之外,還用畢生積蓄150萬元設立“鄭儒永黃河獎學金”,用于激勵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前輩。 用劉海鷹的話來說,“這兩位可敬的老人,都是我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燈。作為醫生,我為這樣的患者感到自豪,作為基金會的一員,我永遠感激他們。這樣的榜樣,讓我一生追隨。” 醫生的專業性 與公益的專業性運作 “這幾年,基金會逐步走向專業化運營,這對于一個醫生,一個手術匠來說,難度不小。在醫療方面,我可能有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公益領域,我還是一名學生,還在摸索與學習之中,希望與團隊共同成長。”劉海鷹說。 劉海鷹認為,基金會在運作形式上比較特殊,“專業”“專注”“專心”是最主要的特點。具體來講,專業指的是基金會作為一個純專家技術型基金會,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團隊為依托,在學科專業性方面有較高保障;專注則是指基金會運作九年來,專注于在脊柱健康領域發揮自己的力量,將“推動全民脊柱健康”這件事情做到極致;至于專心,是指專心、用心做事,我們專心做好每一個項目,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在脊柱健康領域,我們奉行一生做好一件事,專心很重要。”劉海鷹表示。 在劉海鷹看來,這種特殊的模式保證了基金會在脊柱健康領域的專業性,確保了義診、教學、救助、篩查的質量。同時,也因為有自己的醫療團隊,救助時能夠確保在救助前深入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家庭以及疾病的實際狀況,做到針對性的“手術+康復”具體病情具體分析,術后與患者的聯系也不會就此終結,例如之前救助的一位藏族患兒小擁忠,術后4年了,基金會仍然在為她定期郵寄抗結核的藥品,幫助她康復。 但這樣特殊的運作模式,也會帶來一些困擾。劉海鷹覺得作為一群醫生,可能做得比較多,但作為一家基金會,在公益行業的專業性上可能還需要繼續摸索。如何探索出一條醫療以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將項目模式推出去,可能是日后的重點工作之一。 另外在籌資方面,基金會的啟動資金全部來源于團隊成員、病友及其家屬捐助的善款,在過去九年里,一直是這樣的模式。這些愛心人士為基金會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如大家所知,脊柱手術是“高風險、高費用、高技術含量”的“三高”手術,尤其是救助的很多重癥患者,難度更大、耗材更多,相應的費用也就更高,而在很多地方,脊柱矯形術的報銷比例還是相對較低,有的患者一次救助費用就高達30多萬。 “相同的金額我們能救助的患者、產生的項目成果相對來說較少,所以籌款一直是我們的瓶頸。”劉海鷹坦言。 轉變思維 往更專業化的方向去努力 九年里,基金會的項目運作越來越深入,由最開始的“醫生做一些好事”慢慢轉變為開始思考項目的公益性,思考項目如何來反推社會以及政策的發展。“我們正在學習著、嘗試著轉變自己的醫生思維,往更專業化的方向去努力。“劉海鷹介紹道。 據介紹,九年來,基金會由最開始的貧困重癥脊柱疾病患者救助發展到偏遠地區義診、基層醫生培訓。2018年,又增加了青少年脊柱疾病篩查項目,從治療到傳授治療的“工具”再到疾病的預防,希望能從多方面著手,推動國內脊柱外科的發展,幫助更多人遠離脊柱疾病的困擾。這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開始的全國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中,將脊柱彎曲異常作為一個檢測指標的行動不謀而合。 對于未來的發展,據劉海鷹介紹,日前國新辦舉行的《“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透露“十四五”期間醫療行業的重點任務,其中將“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提上日程,這也極大地啟發了他,日后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一些線上問診、預防科普的直播活動。 未來,基金會將重點放在“共筑脊梁、重在預防”項目上,加大脊柱疾病的宣教力度,喚醒人們對脊柱健康的關注,增強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能力;在青少年群體中篩查出早期的脊柱畸形患兒,從根本上減少重癥脊柱疾病的發生。 這一舉動不僅響應了“2020健康中國戰略”的號召,適應國民健康需要,轉變衛生事業發展模式,從注重疾病診療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轉變,實現關口前移,而且,從另一個角度講,減少重癥脊柱疾病患者,也為減少國家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做出貢獻。 另外,劉海鷹計劃推出一些類似于“脊柱健康手冊”“三分鐘脊柱健身操”等公益產品,這種日常易操作的方式可能更易于項目的推廣。 同時,也計劃將青少年脊柱健康篩查項目的流調數據形成診療指南、醫學論文等科研成果,為建立脊柱側彎地區概率模型奠定基礎,為國家衛生、教育部門對青少年脊柱側彎發生的防控提供數據支撐,為制定脊柱側彎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國家醫療及學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