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胡小軍 2020年12月,《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報告(2020)》正式發布,系統梳理廣州2019年度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總體態勢,呈現廣州在推進慈善事業現代化轉型中的實踐與做法。該報告由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指導,廣州市慈善服務中心和廣州市慈善會主編,廣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第七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出版,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廣州公益慈善藍皮書。 該報告基于較為翔實的數據,對廣州市慈善組織建設、社區慈善基金培育、慈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務發展等重要主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較為全面的呈現了廣州在推進慈善事業現代化轉型中的實踐與做法,為探索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地方經驗。 報告共包含五大部分,由總報告、專題報告篇、地區發展篇、年度熱點篇及附錄構成。其中,總報告對2019年度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整體情況進行了綜述。專題報告篇包含廣州市慈善組織發展狀況分析報告、廣州市慈善組織公開募捐情況分析報告、廣益聯募平臺分析報告、廣州慈善力量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報告、廣州慈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觀察報告、廣州市志愿服務發展報告、廣州企業慈善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及廣州社區慈善基金(會)發展報告,共計8個專題領域的分報告。 地區發展篇收錄了廣州市番禺區和從化區2019年度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總結報告。年度熱點篇遴選了2019年度廣州市在全國公益慈善領域具有一定示范意義的探索和實踐。附錄部分收錄了2019年度廣州市在公益慈善領域出臺的一些重要政策文件和2019年度廣州公益慈善十件大事。 公益慈善事業積極發展 藍皮書顯示,隨著“慈善之城”創建的持續推進,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繼續保持積極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 第一,慈善組織整體數量增長較快,區級層面登記的慈善組織占比提升。截至2019年12月31日,廣州登記和認定的慈善組織數量達到153家,較2018年增加了48家,增幅達45.7%。2019年度廣州新增慈善組織的來源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在廣州市級登記的慈善組織新增了27家,其中基金會仍是慈善組織的主體,新增數量15家;二是在區級層面登記的慈善組織新增了21家。 第二,具有公募資格的組織數量穩步增長,慈善會和紅十字會構成主體。2019年度,廣州市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數量達到14家,較2018年新增了4家。此外,作為首批全國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廣益聯募平臺在2019年增加入駐機構65家,發布慈善項目164個,入駐平臺的公募組織活躍度明顯提高,2019年度平臺總的籌款數額達到5321.2萬元。 第三,社區慈善基金成為廣州慈善事業新的增長點。隨著廣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營造工作的深入推進,社區慈善在推進基層治理創新中的獨特作用和功能更加凸顯。2019年,廣州市民政局發布《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方案》,將設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發展社區慈善基金(會)、打造“社工+慈善”品牌服務項目等作為重點工作予以推進,社區慈善基金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 第四,發起成立基金會和慈善信托成為企業公益的新選擇和新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廣州市登記的基金會總數達到了79家。其中,2019年度新增15家基金會,均登記為慈善組織。在新增的基金會中,由企業為主體發起成立的基金會數量最多,所占比例為60%。此外,作為一種新的慈善模式,在慈善法實施后,慈善信托在廣州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廣州市民政局備案的慈善信托共有11單,與2018年相比新增了4單,總的財產規模也達到了3485.54萬元。 第五,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加快推進,志愿服務的組織化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廣州市、區兩級登記的社會組織名稱中含有“志愿服務”“志愿者”“義工”字樣的社會組織共有106家。2019年度,隨著廣州公益“時間銀行”的上線,廣州在志愿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也走出了重要一步。 第六,廣州慈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廣州慈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與志愿扶貧三大領域,市、區慈善會等慈善組織積極搭建“慈善+精準扶貧”平臺,“救助型”與“培力型”扶貧項目同步推進,扶貧由“廣泛性”活動向“精準性”項目轉變,積極助力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六建議加快公益現代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深化“慈善之城”創建被再次寫入《2020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慈善工作的高度重視。“十四五”時期是廣州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時期。為了加快推進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現代化,藍皮書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慈善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新的歷史階段,廣州應根據中央對慈善事業的新定位,拓展慈善的價值和功能,構建“大慈善”格局,逐步建立與“大慈善”要求相匹配的制度體系。 第二,政府在慈善事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慈善之城”創建過程中,廣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慈善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廣州慈善事業發展中的協調、引導和支持作用,調動基層政府在推動本土慈善事業發展中的積極性,形成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市、區、街鎮三級聯動的多層次慈善政策支持體系。 第三,2019年度廣州市、區兩級慈善會的總收入近5.4億元,基金會的總收入也超過1億元。慈善會和基金會這兩類組織在廣州慈善組織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應以更大力度推動慈善會的改革創新,使各級慈善會切實發揮區域慈善樞紐作用和功能;應以更實舉措激發基金會的發展活力,推動基金會成為驅動廣州公益創新的重要引擎。 第四,適應互聯網時代慈善捐贈的大趨勢,搭建更加多樣化的聯合勸募平臺,提升慈善組織網絡募捐能力;重視金融手段在慈善領域中的應用,提升廣州慈善行業的財產管理能力和水平;積極引導和鼓勵股權等非貨幣性資產捐贈;鼓勵慈善組織創新慈善服務模式,探索社會企業等新的理念和模式在慈善服務中的應用。 第五,更加系統地開發和打造“慈善+”品牌體系,實現慈善活動的多層次、廣覆蓋和常態化。推動廣州各區結合自身特點及地域文化,打造本地區的慈善品牌活動;圍繞廣州社會關鍵需求,通過樞紐型、行業型或平臺型組織的引領帶動,打造多方聯動、協同共創的聯合慈善品牌項目,促進社會公眾廣泛參與。 第六,明晰慈善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建立“多方共育”的慈善人才培養模式。在加強現有“存量”人才職業成長支持的同時,應著眼“增量”,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營善環境”,增強廣州慈善行業對各類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應立足長遠,發揮廣州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探索和推動慈善通識教育和慈善專業教育融入大學教育創新的有效路徑。(據《善城》雜志,作者系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執行院長、廣州市慈善會理事、《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報告(2020)》寫作團隊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