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 盧磊/文 2020年10月,民政部舉辦的加強鄉鎮(街道)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會上,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基層社會工作站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這也掀起了各地推動基層社會工作平臺建設的高潮。其實,在實踐層面,部分地區已有了基層社會工作平臺建設的初步探索和基本經驗,本文主要結合北京市部分街道及其社區的實踐探索,就街社兩級專業社會工作平臺建設提出一系列的思考與建議。 基層社工站建設需要尊重規律、從長計議。從當前部分地區出臺的政策來看,有一個隱患是快速的運動式建站,這很容易帶來形式主義和為建站而建站的情況。在專業社工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基層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專業社工機構與街道、社區之間的不斷磨合,這樣才能夠實現有效的工作推進。這不是一個短期工作,是需要系統規劃和從長計議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應有清晰、具體的目標、路徑、方法和保障。 平臺建設和作用發揮需要給足時間。基層社工站的建立一定要給足時間,一方面社工的服務是促進人的改變和成長,人的改變或者問題的解決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沒有充分的時間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二是短期的工作計劃就會造成工作開展的時間非常緊張且需要面對大量的不確定性,難以保障成效。我們應有戰略性地推動工作,做實三到五年的長期規劃,保證人員和服務的穩定性。 平臺建設和作用發揮需要給足空間。通過實踐觀察,筆者留意到當前北京地區的基層社工站在運營方式上有三種:一是委托專業機構運營,二是社區內的持證社工運營,三是合作運營(即專業機構與社區社工的深度合作)。三種模式各有利弊:機構運營的專業性是有保障的,但是相對的機制保障是不足的,項目的波動性比較大;社區內持證社工運營的優勢是對所在社區及其實際問題比較了解、與在地各方比較熟悉,其問題是專業性明顯不足,工作思路容易陷入行政化路徑,事務繁雜使得其工作之余才能夠兼顧社工站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建議由雙方共同協作,不但可以保證專業性和穩定性,也能讓專業社工在實際工作中帶動社區工作者貼身進行專業支持,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理念和能力。 未來的社工站建設應為“崗位+項目”的形式。如果只有崗位購買,社工沒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去深入社區發現并解決問題,社工站的工作還是需要項目的要求和推動,讓社工能夠更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崗位+項目”的形式下,基層政府的購買力不足以支撐,所以迫切需要市、區專項資金的持續、穩定的支持,以及整合社會化資源,才能夠讓工作有保障地開展和完成并取得相應成效。 專業性是考量基層專業社工平臺建設的關鍵點。一是要在表象需求中看到本質,在實踐行動中要做深做透問題分析和需求剖析,找到問題形成的多方面成因以及主要原因,再加以解決問題,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回應表層需求;二是在精細當中見專業,很多職業的專業性體現更多的是體現在精細化、精深化程度,精細化的分析和細致專注的行動是能夠體現專業性的;三是細微當中見專業、傳溫情,不要單純的關注量化績效完成度,更需要看到服務對象的點滴變化和成長,社會工作是有溫度的工作,注重有情感連接的行動和切實有效的成果。 社區社工站建設需要團隊作戰、站點之間需要聯動協作。現在的駐站社工是相對比較孤立的,專業社工在社區融入的過程中一旦有什么困難,難以開展工作,同時一個社工在社區內承擔和組織的力量也是比較有小的,所以筆者建議由專業社工、社區社工等組成2人以上的團隊,以便緩解上述問題,保障社工站的工作成效。各站之間還需要深度聯動,不宜各行其事,應加強深度合作、互動和研討,當然這就需要街道社工指導中心發揮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培育專業社工人才及對其基于實踐的系列能力建設是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雖在同一個地域范圍,但是各個街道、社區的情況還是有一定差異的,不同站點也都在進行著實踐探索,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挑戰,所以要通過更多的系統化的各類研習營、共研共創工作坊、團體督導等多元方式培育專業社會工作實務人才,引導駐站社工能夠提出想法和行動路線,也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其一定的專業自信。 以行動研究的視角注重實踐優化和經驗智慧的總結提升。行動研究更適合早期甚至未來長期的平臺建設,其注重研究者的全過程尤其重點節點的行動參與,包括問題和需求分析、行動目標與計劃制定、一定程度的實踐參與和復盤總結等。同時這也增加了行動推進的研究視角,有助于梳理和形成專業社工平臺建設的實踐經驗,并能夠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