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呼吁,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應停火,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也支持這個提議,但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與之相反——在阿富汗、也門、利比亞、埃塞俄比亞……戰爭還在繼續。”白良表示,“這表明,在一些地區,大流行并沒有‘刪除’之前存在的問題,我們也沒能看到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去對抗這場大流行,而之前就存在的問題依然存在。” 日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白良(Jacques Pellet)就沖突地區的疫情應對、疫苗分配等問題談及了自己的看法。2020年對于奮戰在沖突地區第一線的人道工作者來說,也是挑戰重重的一年。談到這一年的困難,他聳聳肩,微笑說道:“我們做到了,我們可以做到。” 新冠不是“規則改變者” 對于一些生活在沖突地區的普通人來說,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個極為渺小的存在,而社會隔離則是一個太過抽象的概念。 在《紐約時報》記者的筆下,23歲的阿富汗青年穆罕默德·瓦基勒在疫情暴發后每日仍前往集市賣二手鞋,與客人握手,數著骯臟的鈔票,他不喜歡洗手液,也從不戴口罩。在阿富汗,還有無數個像穆罕默德這樣的普通人,他們日日忙于生計,擠在密閉的公交車中,在小餐館里并肩用餐,用擁抱這種傳統的肢體語言相互問候。 “我們知道人們對于病毒和不斷聽到的疫情消息感到厭倦……我們生活在一個面臨戰爭和貧困嚴重威脅的國家,新冠無法與之匹敵。”阿富汗衛生部發言人艾克邁勒·薩姆索爾無奈地說道。截至12月22日,這個陷入戰亂40余年的國家已經報告了超過5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病亡人數超2000人,然而,阿富汗的新肺炎病毒檢測能力非常有限。雖然全球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但阿富汗米爾韋斯醫院的工作人員還是主要忙于救治戰傷患者。 “老實說,新冠肺炎疫情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規則改變者’,我們仍然在提供援助、提供清潔水、支持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拘留場所開展保護工作、救助難民和傷員……這也是我們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一部分(工作)。”白良說道,“在阿富汗這樣的沖突地區,應對疫情不僅僅是衛生角度的,我們還需要去適應戰爭這種新的工作環境,不過,我們工作的實質并沒有改變。”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國家利用新冠肺炎疫情來推進一些與公共衛生無關的議程,如鞏固權力、奪取戰場、擴大外交優勢等,在另一些地區,半官方團體和非國家行為者也在抓住新冠“機遇”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些導致了諸如納卡地區、埃塞俄比亞北部、西撒哈拉等地的沖突慘劇。與此同時,戰爭在也門、敘利亞、阿富汗等飽經創傷的沖突前線也從未停息。 “這就是為什么雖然我們認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縱然重要,但其不應該成為唯一的關注點,因為假使我們不強調其他的困難,那就沒有辦法維持局勢穩定,最終也沒有辦法成功對抗疫情。”白良強調,“我們也呼吁我們的捐助者,要意識到盡管新冠肺炎疫情是當今的優先處理事項,但其并非唯一。” 白良認為,在一些地區,疫情的應對工作也需要被整合到現有的人道援助工作中,“倘若僅關注疫情,那可能會拖累了其他工作,比如慢性病(的治療)、生活援助等。”白良指出,疫情帶來了許多次生危機,進一步放大了沖突地區的脆弱程度,若不及時滿足人道需求,動蕩地區勢必愈發動蕩,矛盾與沖突勢必進一步激發。 “我首先要強調的重點是預防。我們在非常偏遠的地區工作,很多是一些很難到達的地方,我們盡力往這些地區送一些采購來的防護物資,因為在這些地區有的時候很難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我們還是在努力做好預防工作,向這些地區分發了肥皂、口罩……”白良強調,“我們的工作仍然在持續,只不過是以一種新的形式。”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69個代表處,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而來的非常規措施和旅行限制也給該組織原有的行為模式帶來了挑戰。白良在采訪中坦言,疫情擾亂了原本的崗位輪換機制,物資的采購也遇到了麻煩,“但即便如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者們知道自己的人道使命,因而這些困難的工作也都完成了。” “事實上,我們(今年)的預算執行率達到了88%,盡管通常這個數字會是95%到96%,但是考慮到今年充滿了挑戰,這個數字已經很不可思議了,這表明我們確實適應了。”白良欣慰地說道。 讓疫苗在這里成為可能 隨著英美等國的民眾紛紛卷起衣袖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即使疫情仍在瘋狂蔓延,西方國家面前那條逐步擺脫大流行噩夢的道路業已顯現,但對于窮國和沖突前線的地區,想要完全控制住疫情,道阻且艱。 脆弱的衛生系統和小規模的經濟體往往受疫情的打擊更大,新冠肺炎再次暴露了國與國之間巨大的不平等差異。為了避免“疫苗民族主義”導致不平衡現象加劇,世衛組織、全球疫苗聯盟(GAVI)和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成立了“新冠肺炎疫苗獲取機制”(COVAX),確保一些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可以獲得疫苗——但這絕非易事。 路透社12月16日獲得的一份世衛組織內部文件指出,COVAX的發起人表示,該項目因資金缺乏、供應存在風險和合同安排復雜而面臨著“非常高”的失敗風險,一旦失敗,這有可能讓貧窮國家的數十億人直到2024年才可獲得新冠肺炎疫苗。 “我們現在的挑戰是確保疫苗被視為一種全球公益產品——讓任何地方的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并負擔得起,將其變成一種‘人民的疫苗’。”12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德國聯邦議院發表演講時倡議道。2020年6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聯合國共同呼吁為研制“人民的疫苗”團結一致。 白良指出,在新冠肺炎疫苗的公平分配方面,開展國際合作最為迫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也希望成為疫苗分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并不直接做疫苗工作,這是一個國家的政府、世界衛生組織或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其他一些不同的組織所做的。”白良強調,“不過,我們要做的是讓接種疫苗這件事在某些地區成為可能,這些地區通常很危險,人們很難接種到疫苗。” 白良進一步指出,基于自身的中立身份和在沖突地區擁有強大網絡的特點,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所要做的是支持這些地區的疫苗接種運動,首先就是通過傳遞信息的方式讓人們明白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由于在一些地區疫苗這個概念并不被人們所接受,所以你必須要去和這里的社群去交流,去解釋,讓他們信服。另外,在一些地區,盡管沖突爆發,我們也有能力確保疫苗的接種可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白良告訴澎湃新聞,“所以,我想強調的是,在一些已經留下我們足跡的地方,我們可以讓疫苗接種成為可能。” “我們可以作為中立的中間方進入到當地政府進不去的地方,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白良說道。此外,他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合作伙伴可以在疫苗的公平分配方面發揮作用,或參與獲取疫苗的談判及實際分配工作,或補充政府及其他行為體的相關計劃。 世界需要“強有力的聲音” “新冠肺炎病毒不分國界……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如此說道。在全球共危難的關頭,對人道主義救援機構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疫情初期,我們看到對于援助的需求不斷上升,后來我們發現獲得國際人道救援的資助比以前更加困難了,因為一些主要的捐助者也在面臨巨大的困難。”白良直言,“可以想象,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在努力救助自己的人民。” 非營利新聞媒體《新人道主義》雜志2020年11月的一篇報道援引內部文件指出,面臨預算壓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正計劃在一些相對和平的國家進行裁員,并在明年將其預算削減約9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15億元)。報道指出,此舉與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及其引發的資金擔憂有關。 12月1日,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全球人道主義狀況概覽》顯示,2021年全球將有創紀錄的2.35億人需要人道援助和保護,與2020年相比增加近40%。為此,聯合國明年必須募集350億美元才可滿足這一龐大的人道需求。 白良肯定了中國在國際抗疫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他也希望中國可以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加強援助方面的對話,“我們確實希望中國通過幫助我們來幫助其他人。” “當然,我們也需要政治支持。”白良指出,在此前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討論中,中國呼吁國際社會支持世衛組織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不僅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多議題上我們都在擴大并深化與中國的政治對話,因為中國眼下在全球的影響力比以往更大了,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影響者。” “尊重人道事業是很重要的。在很多地區,醫院受到攻擊,援助工作者的工作陷入困境……為此,我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呼吁沖突各方尊重國際人道法的基本準則。”白良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據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