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05版) 作用發揮計劃 《方案》提出,要加強組織動員,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在提供社區服務、擴大居民參與、培育社區文化、促進社區和諧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到2023年,居民通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生活、享受社區服務更加廣泛,對社區社會組織的感知度和認可度進一步提升,社區社會組織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成為參與城鄉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1.“鄰里守望”系列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指導下,以“鄰里守望”等為主題,開展有特色、有實效的主題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綜合包戶、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重點為社區內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空巢老人、農村留守人員、困境兒童、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及隨遷子女等困難群體提供親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導、法律援助、社會融入等各類關愛服務,構建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常態化。引導基金會等慈善組織支持社會工作者、志愿者深入城鄉社區,依托社區社會組織為重點群體和困難群眾提供關愛服務,為兜底保障、社區服務提供支持力量。 2.“共建共治共享”系列社區協商活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協助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帶動居民有序參與基層群眾自治實踐,依法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倡導“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通過小區自管會、鄉賢參事會等組織形式,發動社區居民和駐社區單位等多方主體圍繞公共服務、矛盾調解、建設發展等社區重要事務,定期組織開展議事協商、鄉賢參事等活動。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匯聚民智、收集民意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委托開展居民調查等方式,指導社區社會組織發揮收集、反映居民訴求作用,拓展居民群眾利益表達渠道。 3.“共創平安”系列社區治理活動。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安綜合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指導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社區矛盾化解、糾紛調解、心理服務等工作。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平安社區建設,協助做好社區矯正、社區戒毒、重點人員幫扶、社區康復,有序參與應急救援、疫情防控等工作。針對社區治安、環境衛生、物業管理、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等社區突出問題,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廣泛調動社區居民和駐社區單位參與治安巡邏、商圈整治、垃圾分類、就業對接等活動。 4.“文化鑄魂”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社區社會組織為平臺,推進社區文明創建。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社區社會組織廣泛開展歌詠、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等群眾性文化、教育活動,弘揚時代新風。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通過開展文化演出、非遺展示、民俗展演、文旅宣傳、體育競賽等活動,推動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區文化、村鎮文化、節日文化、廣場文化。發揮農村紅白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等在改革婚喪禮儀等方面的作用,強化村規民約的引導作用和約束力,發動黨員、村民代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倡導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喜事簡辦。 規范管理計劃 《方案》提出,要進一步落實社區社會組織各項管理制度,在黨的領導、活動指導和內部治理等方面,細化工作規程,形成一套制度安排。到2023年,形成比較成熟的社區社會組織工作機制,社區社會組織管理、指導和服務更加有效,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既充滿活力又健康有序。 1.落實黨建責任。指導街道(鄉鎮)黨(工)委和城鄉社區黨組織落實黨建責任,圍繞加強黨對社區社會組織各項工作的領導、城鄉社區黨組織與社區社會組織定期聯系、組織協調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城鄉社區共駐共建等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責任目標、細化工作任務。 2.完善分類管理。落實分類登記管理要求,符合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要依法登記;對規模較大但未達到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實施管理;規模較小、組織松散的社區社會組織,由城鄉社區黨組織領導,村(居)民委員會對其活動進行指導和管理。對未達到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各省級民政部門要研究制定管理工作規程,細化工作內容和工作規范,指導街道(鄉鎮)、城鄉社區落實相關要求。推動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節慶活動、文化演出、體育競賽、人員集會等重大活動報告制度。探索建立社區社會組織定期向村(社區)“兩委”報告工作,由村(社區)“兩委”和居民群眾對社區社會組織工作進行評估評議制度,評估評議結果作為開展社區社會組織相關工作的重要參考。 3.規范內部治理。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制定簡易章程,以章程為核心加強宗旨建設,規范內部治理、資金使用和活動開展。在社區層面建立社區社會組織信息公開制度,強化決策公開和透明運作,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公信力。加強街道(鄉鎮)層面社會組織聯合會建設,倡導社區社會組織遵紀守法、遵章守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強化自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