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方合力攻堅,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取得決定性成效。’11月23日,國新辦舉行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介紹兜底保障有關情況是強調。 據唐承沛介紹,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其中,納入低保1852萬人,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152萬人。2017年底以來,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持續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者是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以后,就能夠穩定地實現‘吃不愁、穿不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分別惠及困難殘疾人1153萬人、重度殘疾人1433萬人。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實現全覆蓋,更多貧困兒童享受到關愛服務。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中得到充分體現。 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 據唐承沛介紹,民政部門在兜底保障方面重點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總體設計,完善制度機制。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連續多年出臺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具體措施。健全完善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快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和法治化建設,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困難群眾監測預警機制。不斷完善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農村留守人員、殘疾人等福利保障制度,推進移風易俗,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近五年來,出臺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政策措施97項,打出系列政策“組合拳”,夯實兜底保障制度基礎。 二是聚焦特殊群體,有效履行兜底責任。創新完善低保政策,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單獨納入低保兜底范圍,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有些家里整戶的平均收入超過享受低保的條件,但是家里有重病人、重度殘疾人,把貧困戶中這些人單獨納入低保,實際上是低保政策的一個重要突破;全面落實救助保障政策,確保特困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流浪乞討人員“應養盡養、應救盡救”;建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做到“應補盡補、應助盡助”;積極落實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政策,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通過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加強統籌協調,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切實履行民政部作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單位的職責,與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殘聯等部門的工作協同,實現信息共享,定期開展數據比對,確保兜底保障對象認定準、底數清。立足民政部門職能優勢,創新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專業社工、志愿者對口幫扶貧困地區,精準對接貧困群眾需求,實現兜底保障和增能提升相促進,使兜底保障有力度,更有溫度。2017年以來,全國共有6萬多家社會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活動,實施項目超過10萬個,投入資金超過900億元,很好地發揮了社會力量的重要補充作用。 四是集中優勢資源,助力重點地區攻堅。將“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重點,民政部出臺的政策措施,均針對性增加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的舉措。中央財政安排的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連續多年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比如2019年、2020年新增的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8.2億元,全部安排到“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再比如,民政部彩票公益金連續多年對“三區三州”實行專項傾斜。實施深度貧困地區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建設改造行動計劃,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簡單理解就是農村的敬老院,對其進行改造建設,因為很多敬老院建立時間比較長,條件有些已經比較差了,這兩年進行建設和改造。還有實行社會服務兜底工程等。有效推進羅霄山片區脫貧攻堅,協調解決片區需求事項,做到“件件有回音”。加大對江西省蓮花縣、遂川縣兩個定點扶貧縣的產業幫扶力度,助力兩縣脫貧摘帽。 五是從嚴督導調度,務求兜底保障實效。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民政工作。民政部黨組將兜底保障列為基層蹲點調研重要內容,黨組成員帶隊到深度貧困地區和定點扶貧縣督導調研,幫助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另外,前年,中央對民政部進行了脫貧攻堅的專項巡視,去年又進行了專項巡視“回頭看”。對于巡視指出的問題,我們堅持雙月調度,以整改促落實,以整改促提升。連續3年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及時糾正政策執行中的偏差,大力解決“人情保”“關系保”的問題,有效治理“脫保”“漏保”問題,編密織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安全網。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今年,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對社會救助制度健全完善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唐承沛表示,下一步,民政部門將以落實《意見》為抓手,圍繞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穩妥地推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具體來說: 一是構建多層次救助體系。根據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劃分出三個救助圈層。 最核心的內圈是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這些人要納入基本生活救助,給予低保,還有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專項救助。 向外一圈,就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他們的家庭收入核算后不符合低保范圍,但確實也比較困難,這部分群眾可以稱之為低收入家庭或者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實際困難程度,相應給予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是專項救助。 比如說,有的群眾家里的收入是高于當地低保水平的,所以不能享受低保。但是他的住房是危房或者家里有重病人、有重度殘疾人,剛性支出肯定超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群眾,所以他存在的困難是客觀的。對這些低收入家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貧困情況,缺什么幫什么,給予相應的生活救助或者專項救助。 把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識別出來以后,政府各個部門根據他們的困難情況,相應地給予專項救助,這是第二圈。 最外圈層是社會公民,他們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另外,有些意外事故、突發災難,還有些創業失敗者,很可能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也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二是建立主動發現機制。過去社會救助實行“依申請救助”,你遇到困難了,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相關部門經過調查核實以后,符合條件就給予社會救助。但是在實踐中發現,有些群眾有的受自身能力所限,有的是不了解相關幫扶政策,想不到或者無力去主動求助,這部分是不聲不響的困難群眾,“依申請救助”這個政策可能會把他們漏掉。所以,根據中辦、國辦的《意見》,我們要以主動發現為切入口,推動社會救助理念從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轉變,困難群眾沒有來求助,也要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即時救助。 主動發現有幾個方面: 1.明確基層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要把走訪、發現困難群眾列為重要工作內容。 2.推動以縣為單位開通“12349”社會救助服務熱線,“9”就是“救助”的“救”的諧音,先在縣里建起來,逐步實現全國聯通,以后群眾出現困難了,困難群眾本人、村社區工作人員,或者其他所有公民發現以后,都可以打這個電話來求助或者幫助主動發現困難群眾。 3.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利用大數據比對等方式,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比如說通過部門信息庫的比對,發現有的群眾生了大病,出現了大額醫療費,他的剛性支出可能比一般群眾多,也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生活陷入困境。所以要主動監測預警,其中大數據比對是一個重要的方式。主動發現是救助理念的重大轉變或者叫重大提升,將深刻地改變社會救助的方式以及基層救助工作的行為模式。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三是創新發展急難社會救助制度。對于群眾遇到的緊急性生活困難,實行小金額先行救助,事后補充說明情況。 有些災難性的、災害性的、臨時性的、緊急性的困難,不管是群眾主動求助還是經辦人員發現了后,都要及時先行救助,事后補充說明情況。先是小金額先行救助,然后發現確實是這個情況,繼續跟進救助,包括依次審批、分階段救助,增強救助時效性。 另外,逐步取消戶籍地的申請限制,探索在急難發生地實施救助。過去在戶籍地救助,現在要逐步推進在急難發生地實施救助,比如交通事故,可能不在戶籍地發生的事故,這種就要在事故發生地實施救助。針對大額醫療費用等剛性支出較大的困難情形,實施支出性的臨時救助。另外,逐步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困難群眾急難救助機制,明確應急期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和緊急救助程序。這些急難救助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救助,程序和其他的常規狀態下的救助程序是不一樣的,應該體現即時性,體現效率。 四是要提高社會救助的便民、利民水平,方便群眾。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資源庫,強化社會救助資源共享。相關政府部門對困難群眾的信息庫,互相開放,加強比對。另外,要取消可以通過政務服務平臺查詢的相關證明材料;要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由鄉鎮街道經辦機構統一受理社會救助申請,及時辦理,或者按照職責分工轉請相關職能部門辦理,使困難群眾進一個門能夠辦所有的事兒。社會救助的任務涉及到很多政府部門,教育、醫療、住房、就業、民政等,我們還在推動在村級全面設立社會救助協理員,困難群眾較多的地方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方便群眾及時申請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