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大學本科慈善教育走向何方 ?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北師珠慈善專業停辦
大學本科慈善教育走向何方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公益慈善管理學院課程體系結構

    ■ 本報記者 李慶

    2  020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宣布不再開設教育學(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輔修專業,不再接收學生修讀。

    國內首個本科層次公益人才培養項目的停招消息一出,在一片惋惜聲中,一個問題又被重新提出:公益慈善是否應該在本科設立專業教育?業內不乏爭論。

    為回應當下社會各方熱議的這一話題,進而探討如何培養公益慈善人才?恰逢成立五周年的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以下簡稱‘益才班’)于9月底組織開展了‘本科層次公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會’,召集先行先試的十余所高校代表、公益機構近30位專家學者一起,分享公益慈善本科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挑戰,探討高校究竟有無必要推廣公益慈善專業教育。

    1、公益慈善班開設現狀

    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紛紛探索公益慈善本科教育發展路徑。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和敦和基金會共同發布的《中國公益慈善學歷教育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在大陸地區,公益慈善并未作為獨立的學科進行設立,作為專門方向的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項目數量不超過15個。這些項目仍處于教育模式的原型塑造階段,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各高校的公益教育實踐仍面臨著資金、學科體系、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制約。

    “到目前為止,公益慈善領域的知識生產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創始主任羅文恩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學界在非營利組織管理、義工管理、商業倫理、社會創業等公益慈善相關的領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知識生產。但在國際范圍內,目前公益慈善還沒有形成一個堅實的知識體系、邏輯體系和價值體系。

    整體來看,國內公益慈善學歷教育大多采用輔修、第二學位、暑期班、選修課程等兼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僅有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山東工商學院和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設置了本(專科)全日制公益慈善專業。

    作為全國第一個開設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的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2014年4月與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開展戰略合作,設立了公益慈善管理學院,并于2014年9月招收首屆中國公益慈善管理專業四年制本科生,現有一至四年級學生365名,其中公益慈善管理專業學生270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95名。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公益人才缺口的客觀事實,驅動了我們開設公益慈善學院。”據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公益慈善管理學院院長謝家琛介紹,學院的課程主要圍繞行業的崗位和需求進行設置。公益慈善行業急需項目管理人員、籌資勸募人員和公關傳播人員,于是我們設置了項目設計和管理、資金籌集和發展、公益公關和傳播、綜合管理等四大專業核心課程模塊,重點培養學生在發現社會問題、設計公益項目、策劃慈善募捐、開展公益傳播、進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實操技能。

    謝家琛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在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時,學院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公益基金會、開展專題課程設置研討會及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會等形式,根據公益慈善行業對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需求,設置了學院的四大模塊專業核心課程: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

    在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的同時,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更加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謝家琛表示,我們要求學生從大學一年級暑假開始,到基金會、社會團體或民非等機構進行為期兩周的實習;到了大學二年級實習時間延長為一個月;到了大學三年級,需負責校園慈善商店的運營,同時鼓勵他們去實習;當大學四年級時,我們要求畢業實習要和畢業設計合在一起,用近半年的時間,在完成實習的基礎上完成論文的編寫,并且論文必須和在實習單位從事的工作掛鉤。

    由此,該學院2014級、2015級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其中2014級60%左右在公益組織工作,2015級50%左右在公益組織工作。

    另外一家在“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較具代表性——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采取的是“輔修雙學位模式”,依托行政管理專業以輔修、雙學位、雙專業的方式開設公益創新專才班。

    自2015年6月成立至今,開設六屆的益才班累計培養了180余位學生。據羅文恩介紹,益才班通過5年的探索,逐步構建了自己的一套公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三維驅動模型,即從認知塑造、能力提升和資源鏈接三個維度驅動公益創新創業人才的成長。

    談及開展益才班的經驗,羅文恩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就是充分利用學校政策構建公益人才培養模式;與其他專業共享師資和課程資源,降低行政運作成本,確保可持續性;把公益人才培養納入專業和學科建設總目標,成為特色亮點,獲得領導支持;積極引進公益慈善領域優秀青年教師。

    羅文恩強調,益才班通過5年的運作,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

    一是,“雙學位/輔修+結業證書”,學生除了獲得本專業的學位外,按照培養方案要求,修滿一定學分課程后,可額外獲得管理學雙學位或行政管理專業輔修證書,及“公益創新專才班”結業證書;

    二是,“管理基礎課+公益核心課”,圍繞公益創新創業人才所需的專業技能,益才班利用管理學院各專業已有的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了管理學、營銷學、品牌管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創業學等管理類基礎課程,以及中國公益慈善創新與前沿、非營利組織管理、第三部門研究、社會創業、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等公益類核心課程供學生修讀,旨在培養既懂管理知識又有公益情懷的復合型人才;

    三是,“三大實踐教學平臺”,除了系統化的課堂教育外,益才班設立了創益賽(通過創辦和參與各類公益領域比賽)、加油棧(講座、沙龍、實訓營)和知行營(公益機構參訪、實習、公益創業)三大實踐平臺,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發現社會中的真實問題和需求,并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從而彌補課程教學的不足。

    2、公益慈善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在羅文恩看來,益才班的畢業生具有投身公益慈善和社會創業領域的熱情,但該領域的整體行業薪酬偏低以及職業成長和發展潛力不足,阻礙了學生選擇進入該領域就業。

    據羅文恩介紹,截至2020年7月,益才班第一、二、三、四屆共畢業約100名畢業生,為更好地了解公益慈善人才培養的成果,益才班對畢業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據抽樣調查顯示,從益才班畢業的學生中,年收入在10萬-15萬元的畢業生占多數,占比為32%,收入達15萬-20萬元占比為18%,收入達20萬-30萬元占比為19%。其中有18%的畢業生沒有年收入(這部分學生基本上為深造學生),另有11%的畢業生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僅有2%的畢業生收入達30萬-50萬元。

    而從益才班畢業從事與公益幾乎沒有關聯的學生占比高達63%。畢業后從事與公益有一定關聯的學生占33%,僅有極少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與公益有較強關聯的工作,這部分僅占4%。由此來看,益才班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公益領域全職就業的比例仍然很低。

    在羅文恩看來,除了畢業后直接在公益慈善領域從事全職工作的學生占比較低外,益才班未來發展仍面臨挑戰,例如:缺乏專職教師、行政人員和固定經費來源;三位核心指導老師均為兼職,科研和教學壓力較大,難以在益才班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激勵機制不足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人才不足困境,不能簡單地從供給(人才培養)的角度加以解釋,而更應該從需求(公益機構提供的崗位和薪酬)方面加以反思。”羅文恩說。

    3、高校有無必要開設公益慈善專業?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健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中國公益慈善領域從業人員已有超過600萬人,按照每年10%的流動率,再排除一些企業基金會中的掛職人員及社工機構的專職人員,約剩四五百萬人,按照10%的流動率每年大概就有4萬~5萬人的缺口。

    因此,在李健看來,高校非常有必要推動公益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從專業性來看,慈善組織不同于政府和企業,有著自身獨特的運作規律,這樣的特殊性需要我們以專業性的方式予以彌補。

    “按照實際的發展趨勢和未來高校學科的細分,設置非營利組織管理專業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慈善是和實踐研究非常緊密的一個領域,當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我們作為先行者投身其中積極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健說。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的觀點與李健不謀而合,黃浩明認為公益慈善本科教育一定要做,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通過慈善教化培養健全的人也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此外,公益教育有一部分偏職業,有一部分偏學術。從這個視角來看,可以探索本科教育階段慈善專業教育的雙證機制,例如深圳大學的公益創新專才班。

    在羅文恩看來,如火如荼的公益實踐已經成為廣泛的社會現象,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反思和總結,學界才可能慢慢形成較為堅實的學科知識。與此同時,公益實踐也催生了旺盛的人才需求,要有一個專門學科去滿足這種需求。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朱健剛表示,公益慈善教育是可以嵌入當下的教育體制的,不管是專業教育,還是通識課程,亦或是校外機構,多元化的模式,都可以培養出我們需要的公益慈善人才。

    “不用太過于看重畢業生就業率、對口情況,我們要做的是播下一顆公益的種子,這顆種子在適當的時候,就會生根發芽,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輸送新鮮血液,奉獻力量。同時,要關注公益慈善教育的資源整合,盤活實踐資源,讓理論教學與實踐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朱健剛指出,公益慈善教育對管理學發展及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先行先試的高校和公益慈善機構可以攜手共建中國公益慈善教育聯盟,由此來促進公益慈善教育的發展。

    4、 公益慈善專業未來的發展

    “我們需要按照社會的需求,伴隨著中國慈善事業領域發展階段一步步去探索公益慈善教育,不能急于求進,一哄而上。”李健認為,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需要齊頭并進,既要為慈善領域輸送人才,也要為更多的人埋下種子。

    針對公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路徑,李健建議,要重視學生的體驗、師資力量的打造和課程體系的完善。而作為老師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向社會宣揚公益慈善教育,如何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和支持。

    教育的本質不是培養更多的精英利己主義者,而是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人。

    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看來,公益跟商業不同,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一種公共精神的力量,這種公共精神的力量不能用語言來描述,是不可替代的。

    黃浩明強調,公益慈善組織發展應該從“三無”走向“三有”,就是從公益慈善組織的無資金的優勢、無權利的空間、無社會地位向有公共價值、有專業能力、有戰略思維轉變,公益慈善教育也可以參照這條路開創一個新型的教育模式。公益慈善教育不僅僅只是本科生的教育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公益慈善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提升國民的社會素養和社會責任,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專業管理人才。

    敦和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春苗認為,慈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其變革需要極大的熱情和耐心,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回顧總結和有定力地沉潛。慈善教育這個領域是一個面對未來的開放性的探索,因此既需要特立獨行,也需要集思廣益,更需要“高校”“年輕人”“社會”三方面的努力,才能促成這一事業的蓬勃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aⅴ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综合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在线|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 欧美 综合 高清 在线| 久久综合色老色| 色8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电|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 亚洲av综合色区|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自拍三级综合影视|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免费|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青青综合在线|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久久一本综合|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亚洲综合自拍成人|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