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近年來,企業和企業家創辦的基金會在推動公益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這些基金會被激發出了強大能量,展現了巨大的優勢。 商業力量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益領域,其影響不斷增強。 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初,企業家參與公益的主要方式是捐贈——而且是資金、物資捐贈。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企業家在捐贈大額資金的同時,開始成規模的創建基金會。企業家帶給公益的不僅是資金,還有流程化管理、透明公開以及對捐贈資金流向和捐贈效率的關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家又為公益領域帶來了數字化以及新技術帶來的社交圈層的突破,基金會在管理思維層級上得到了提升。 上述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商業能力如何最大化提升公益成效?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企業基金會有哪些感悟和戰役經驗可以分享,其管理理念和體系有沒有發生變化?機構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公益項目的績效和社會影響力?9月28-30日,在海口舉行的2020中國綠公司年會上,數十家非公募基金會對于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討。 需具備發現、運用、融通企業資源的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民營企業紛紛在第一時間加入到了抗擊疫情的公益行動中,很多企業發起成立的基金會沖在了第一線,他們是如何高效精準地執行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任務? 談及抗疫過程中如何高效整合資源,于秀紅表示,疫情是需要24小時爭分奪秒的事情,這是在救人,所以在整個抗疫過程中必須保證團隊的狀態,只要有狀態自然就有效率。所謂狀態就是員工的士氣,就是目標一致,所有人爭分奪秒、拼盡全力在朝這個目標前進,就能夠高效整合、協調各種資源。 在于秀紅看來,抗疫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喚醒過程中的善用資源,要有一個強大的后備團隊。疫情期間,馬云基金會整合了阿里的各類資源,包括馬云也被作為了資源之一。能夠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緣于基金會一直強調的公益理念是公益的心態和商業的手法。 于秀紅表示,馬云基金會的定位是成為有理想、有理念、有方法和有原則的公益組織,所謂有理想就是基金會希望做新公益,成為公益行業的一個組織運營模板,從而對公益進行新的定義——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有理念是貫穿機構所有公益項目中的,即喚醒意識人人參與;有方法是最終落在結果上,以結果導向、效率導向,要整合社會資源而不是只靠基金會一個小團體;有原則就是所有的事情要開放、透明,開放才能建立信任,透明才能建立公信力。 同樣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還有上海復星基金會。“復星能夠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做出一些成績有三種能力是比較重要的,即:專業能力、資源能力和組織能力。”上海復星基金會秘書長張翼飛表示,因為有了這三種能力,所以能夠調動全球的資源,而且把最急需的能進紅區的防護物資在第一時間支援到一線的醫護人員。 在張翼飛看來,具備發現、運用、融通資源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要想做更多事情,幫助到更多人,就必須要能夠整合資源。作為企業或企業家創辦的基金會不能只依賴企業,對于企業的資源必須要找到新的資源調度的方式,形成基金會的打法和資源調動的行動力。 抗疫過程中,為廣泛聯系各界,共同支援抗疫,復星基金會專門設立了“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專項基金”,和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歐工商學院校友總會、友成企業扶貧基金會、深圳武漢大學校友會等26家企業和組織達成合作,廣泛匯聚包括全國愛心企業在內的各界資源,全力投入抗疫救治工作中。 張翼飛強調,不管企業家創辦的基金會還是其他的機構,首先必須要摒棄“與我無關”的思維,因為現在這個社會萬事萬物都有連接。因此,企業家創辦的基金會需要成為企業跟社會交融最廣的截面,成為感受危機或感知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用商業的思維做社會化的運作 企業基金會在抗疫中鏈接資源的做法并不是憑空出現的,這已經近年來的成為一種趨勢,即社會化運作——資源來源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大眾,而不是服務于個人需求。 2010年9月成立的北京市慈弘慈善基金會,一直在成為社會化運作基金會的路上不斷探索和前進,在該基金會秘書長莊偉看來,所謂公益價值實際上是在關注人的發展,激發社會公眾的公益認同和公益的參與,激發人美好的一面,所以需要社會化的運作,用商業的思維去做社會化的運作。 作為民政部社會組織評估專家,莊偉對基金會的公益項目發展和生態分布有著自己的見解,她談道,早在2013年時,我國曾做過關于中國企業家創辦的基金會的生態分布梳理,共分為五個層級:第一層散財式慈善,第二層流程化公共服務,第三社會服務,第四層社會治理,第五層社會創新與政策推動。 所謂散財式慈善,通俗理解就是將善款轉化為物資或直接進行捐贈,據莊偉介紹,2013年散財式慈善在中國公益中占比為75%到80%之間,占據巨大公益存量的比例,直到2019年左右都還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在散財式慈善時代,要求精準選擇受益人群,執行過程需透明公開,與此同時,需注重公益效率,這一階段要求用最小的資金讓公益效果最大化。 在莊偉看來,散財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進行商業化,需用商業思維進行流程化的管理,才能讓項目管理流程運作不至于失控,這一階段需要做流程化公共服務。 在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或公益項目對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對社會組織進行社會化運作。“社會化運作并不是動用企業的資金、企業的資源從而實現企業化運作,更多的是要求社會資源的充分動員、各方參與,項目是否保持了足夠的開放性。與此同時,團隊是否具備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業務能力。”莊偉說。 “專業性和社會化運作是我們考察一個公益項目或公益組織時最看中的兩個核心的要點,”莊偉強調,其原因是績效的產生是基于專業的、整體的運作管理和社會化運作的程度、廣度和深度,是在這樣的一個項目管理深度框架之下,將社會資源有機整合在一起并發揮最大的公益效率。 若要最大化提升項目績效,莊偉認為,最主要需考量兩個核心維度:一是項目整體管理,這個里面包含了更多的商業思維進入到公益領域如何做有效的項目管理。二是,社會責信體系的建設,也就是如何建構一個透明公開的體系,同時跟我們的捐贈人、社會大眾、受益方、各種參與到基金會運作當中的社會資源形成共建、開放、透明公開的責信體系。 要注重績效和社會影響力 基金會要實現社會化運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如何提升社會影響力呢?可以通過提高項目的績效實現。 用友基金會秘書長李振表示,基金會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如果談效能,首先要看我們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也就是我們選擇進入哪個公益領域,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基金會的價值和效能;其次要有合理的基金會治理架構,這里主要包括理事會的構成、理事之間的分工、理事會與基金會合理邊界等;再次需要提升執行團隊的能力,包括項目設計、執行、團隊管理、媒體溝通、公益行業溝通能力等。 李振認為,基金會若想做到長效持續、有社會影響力,首先需要有持續的資金保障。想持續做事,肯定要有資金保障,這是前提。其次,要有項目規劃,如果想在某個領域做出影響力,就必須苦練內功,沉下心扎進去,這個事情沒有捷徑。我們選擇的領域有哪些問題要解決、已經有哪些機構在做事?在項目規劃和投入上,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支撐帶領機構在該領域深耕。執行團隊是否做了3-5年的中期計劃和10年的長期規劃?最后,需要多關注長期效果,不局限于短期量化的指標。 在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趙力文看來,若想放大公益成效,應該從內外兩個視角來看。泰康溢彩發起方的背景決定了溢彩基金會的屬性秉性優勢,溢彩基金會的主業是對泰康商業板塊的延展,泰康的主業是養老,所以基金會也是深耕養老行業。只有沉浸在這個行業當中,才能夠知道這個行業社會的痛點是什么。 “我們應該做有力量的慈善,即慈善的可持續性。”遠東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周東佼提供了遠東的思路,“要讓受助人用足用好自身的資源,需要啟動他們內在的小宇宙,提升他們的能量級:補助式—產業式,救濟式—開放式,輸血式—造血式,讓他們在拿錢之后要會用錢,甚至會生錢,比如遠東人的身障人創業幫扶點,就是讓每一個身障人創業,創新,創優,創富,創福。” 聯想控股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居勁松認為,做基金會一定要從效果出發,最終評估人和事通過公益項目是否得到了改變。其次,基金會的領域一定要專注,因為領域的專注受能力、資源各方面的限制。一定要深度運營,因為只有深度運營公益項目的時候才能發現問題和改進問題,包括提升和創新,進而做到長期堅持。 公益應該從供給側角度思考效能問題,老牛基金會秘書長安亞強給出了他們的方式:若想提高公益項目的效能,必須做到項目的規范化、有效性及可持續性。他認為,基金會需要從根源上解決社會問題,需要不斷迭代升級,將實現方案總結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