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他,白手起家,三十多年打造中國民營企業“常青樹”;他,與時俱進,締造了以現代農業為核心、產融結合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他,不忘初心,要培養十萬新農民與農技員,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他就是新希望集團的創始人劉永好。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創業的民營企業家,劉永好見證了民營企業家這個群體從無到有,到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力量的全過程。在剛剛結束的2020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六屆夏季高峰會上,他重點強調了企業家應該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當下,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環境雙影響的沖擊,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考驗,劉永好在剛剛結束的2020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六屆夏季高峰會上強調,企業一定要有責任和擔當,與此同時,需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加速企業轉型的腳步。 據新希望2020年半年報顯示,新希望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46.96億元,同比增長了26.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1.64億元,同比增幅達102.57%;扣非凈利潤為32.84億元,同比增幅達97.58%。 疫情下企業經營向好也為劉永好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底氣。劉永好表示,新希望將在疫中湖北增加200億元投資,直接擴招工人數達2000人。另外,新希望也將擴大在青島的投資,包括建立農業生態產業園、升級冷鏈物流等。 劉永好向來注重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這是他所理解的企業家精神的重要內涵。早在幾年前,劉永好便提出新希望的“五新”轉型,其中就有新責任一項:2019年、2020年、2021年三年要實現每年新增超過一萬名員工的目標。疫情發生后,劉永好加大了今年的新增就業目標:至少新增2萬個就業崗位。 劉永好認為,對于那些受疫情影響而難以就業的農民工和大學生,龍頭民營企業應肩負起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那么,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民營企業家,他是如何理解企業家精神的?新冠肺炎疫情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環境雙影響的沖擊下,企業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應如何應對?新希望有哪些成功的經驗?為此,《公益時報》記者專訪了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當前企業正面臨 轉型加速的挑戰 《公益時報》: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環境雙影響的沖擊下,企業家面臨著哪些困難和問題? 劉永好:第一,對于不少企業來說,如何跨過生死線是一門考驗。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沖擊很大,中小企業,乃至于老牌的企業,甚至是巨無霸的企業也有的宣布破產、倒閉。特別是對餐飲、旅游、航空、影視、服務性的這些行業影響更是大,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得恢復過來。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進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使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家們遇到了空前的挑戰,一些外銷的訂單被取消,一些企業被迫停工、減員等。對外貿易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尋找更多的內生的動力。 第三,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升級和企業的轉型發展,正處于關鍵的時刻,此時的大考對國家和企業的智慧和應變能力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公益時報》:針對上述問題,企業家應當如何應對挑戰,提升創新能力和應變的能力? 劉永好:第一,企業要有責任擔當,在疫情以后率先助力經濟重啟,為“六穩”“六保”做貢獻,形成一股重要的力量。 第二,這次大考,考的也是企業的競爭力。我們的企業轉型升級正在加速,一些數字化的企業、互聯網的企業、高科技的企業,正在通過科技武裝快速地發展,這個過程中大企業做的越來越大,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 第三,傳統產業可以運用產業互聯網的思維進行再造。近年來企業對產業數字化的升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需要,而是未來產業生存的需要。數字化轉型能夠在危機時,為企業帶來轉機,也能在企業追求長期發展目標的道路上持續注入動力。 以新希望為例,隨著養豬業的大發展,我們開始升級豬舍,現在3層樓、5層樓、6層樓的樓房式豬舍已經開始投入使用。與此同時,運用最新的5G設施,智能化控制豬舍的電燈、溫度和空氣質量,自動化送水、送飼料,采用無人式值守和管理,這些都是靠科技的價值和智能化的再造。我認為這是當下的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機會,我們要在這個格局里積極探索,并運用新型的技術和能力來推動和提升企業的轉型升級。當下,我對于那些小微企業的建議是盡早的轉型,盡早的用數字化轉型取得先機從而帶來新的發展。 疫情之下, 保障供給是最大的責任 《公益時報》:疫情至今,新希望目前在各方面的恢復情況怎么樣? 劉永好:疫情對新希望集團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包括供應鏈斷裂。我們是肉蛋奶的生產企業,一年生產超過400萬噸,包括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牛奶等,這是老百姓的必需品,也是保供的產品。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基本渡過了難關。 我們率先恢復生產,動員一切力量,現在看來我們基本沒有受影響,反而還加大了生產力度。特別是由于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供求缺口比較大,價格上漲了3倍。 為了保供,我們在全國各地大幅度地增大了養殖的力度,而且用一種環保智能化的少用人、少占地、少用水、少污染的5S的養豬辦法。我們在積極推動養殖的保供、生產和產業的轉型,以及工業互聯網在農業里面的再造。所以我們把危機變成了機會,求得新的發展。 《公益時報》:新希望集團未來3年要加大在湖北的投資力度,將投資200億元助力湖北脫貧攻堅,能否談談做這一重大決定的初衷和具體執行方向? 劉永好:我們簽訂的協議將會在湖北投資200億元,包括農業、食品等領域。具體而言,新希望要在湖北養400多萬頭豬,新增約4000名包括學生在內的各類就業,計劃帶動上下游2萬人以上的就業。為湖北省脫貧攻堅和經濟重振助力的同時,推進湖北的產業轉型升級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我們將在武漢建立新希望華中總部,目前已和武漢相關區簽訂了協議。我們希望華中總部能在食品農業、城鄉制造業和智慧城市、智慧農村建設等方面有所發展。 我們比較看好湖北,原因是基于以下這幾點:第一,湖北的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第二,湖北人才很多,是全國大學生最多的地方之一。據說武漢的大學總數名列前茅,為經濟轉型和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第三,疫情期間,國家給湖北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降低了湖北的綜合要素成本。湖北的用工成本相對較低,交通運輸的成本也不高,土地征用的成本也一樣,因此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資。 責任、擔當、創新 企業家精神的關鍵要素 《公益時報》:你曾經表示假如穿越回到過去,還是會選擇做農業。你堅守農業的核心動力在哪里?發展依據呢? 劉永好:如果我穿越回到過去,我還會選擇做農業。所不同的是,我會更早地用科技的能力,包括生物科技、數字科技,來進行農業的再造。 在我看來,農業關系到民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非常大,但是我們對食品的需求并沒減少,說明農業是民生的產業。另一方面,農業是有生命的產業。不管是糧食作物,還是豬、雞、牛、羊,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關愛這些生命。 我當年創業是為了讓家人生活地更好,以后是為了我們的員工生活地更好,讓上下游的產業鏈生活的更好。我們現在提出“希望讓生活更美好”,就是想讓全國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現代農業帶來的進步,實現“豬肉自由”。 我覺得做農業,既有經濟價值,更有社會價值。雖然做農業投入多,風險大,周期波動也大,但總是要有人做的,而我們已經在這個軌道上了。我熟悉它、了解它,所以我們持續堅守在農業上是對的。 《公益時報》:你心目中的企業家精神是什么樣的?在你看來,什么是企業家精神?你認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應該具備哪些精神品質? 劉永好:有人說企業家精神是不怕吃苦,勤奮,能拼搏,不怕困難。這是對的,但我個人認為,除了這些以外,首先要有社會的擔當,要能引領大家。擔當體現在怎么樣做好我的企業,怎么樣帶領員工、帶領隊伍。當公司出現困難、問題的時候,要敢站出來,同時要以身作則、能夠擔當。同時,企業家要讓市場、社會、老百姓認同,還要善于處理員工、管理者、上下游供應鏈的關系;其次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進步或者是探索的一個動力。 實際上,企業家精神體現在責任、擔當、創新和拼搏,又體現在智慧、情商和智商,還體現在能夠處理好政府、市場、供應鏈、員工之間的關系。當處理好這些關系的時候,企業順,毛病少,反之則困難多,壓力大。企業家還要處理好突變的事件,特別是像非洲豬瘟或者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變化。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社會責任和擔當。要對企業有愛心,對產品有擔當,對社會事業有擔當,多參與一些扶貧和社會關注的事業。對于員工來說,就是愛企業、愛家庭、愛社會,這是一脈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