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近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全科醫生、志愿者、社工、心理治療師等多學科協作的輕度認知障礙及老年癡呆診療與照護服務團隊。 依照這一要求,社工將進入醫療機構的診療與照護服務團隊,雖然只是在輕度認知障礙及老年癡呆領域,但這無疑是對社工專業性的認可,也為社工進入更多醫療團隊、深度融入醫療體系開了一道口子。 定期進行評估 《工作方案》明確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時,結合老年人健康體檢等工作,使用AD8和簡明社區癡呆篩查量表開展轄區老年人認知功能評估。 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要定期對機構內老年人認知功能進行評估。對發現疑似癡呆的老年人,建議其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 社區(村)65歲以上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80%。 如何進行篩查呢?《工作方案》提出,鼓勵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由精神(心理)科、神經科或老年科專業醫生團隊提供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老年癡呆診斷、治療及預防干預等服務。 社工進入協作服務團隊 誰來進行預防干預服務?《工作方案》提出,要在縣級及以上綜合醫院由精神(心理)科、神經科或老年科開設記憶門診,鼓勵在精神專科醫院開設老年精神科,提供專業診斷治療服務。 要建立全科醫生、志愿者、社工、心理治療師等多學科協作的輕度認知障礙及老年癡呆診療與照護服務團隊。 基層全科醫生監測治療依從性,指導社區志愿者、社工提供患者認知訓練和家屬輔導;心理治療師、社工提供老年心理輔導;各類社會組織工作人員提供科普宣傳、患者關愛服務等。 為了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工作方案》提出,要對試點地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將老年癡呆早期識別與篩查技能納入社區醫生繼續教育基礎課程。對縣級及以上綜合醫院精神科、神經科、老年科醫生開展老年癡呆基本診斷與治療技能培訓。 對社工、護理人員和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的照護人員開展輕度認知障礙與老年癡呆照護與家屬輔導技能培訓。將老年精神科亞專業培訓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養老年精神科醫生。 社工在衛生健康領域 可以發揮更多作用 社工將進入醫院的診療與照護服務團隊,雖然只是在輕度認知障礙及老年癡呆領域,但這無疑是對社工專業性的認可。 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醫療機構要建立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醫療機構設立醫務社工崗位,負責協助開展醫患溝通,提供診療、生活、法務、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務。有條件的三級醫院可以設立醫務社工部門,配備專職醫務社工,開通患者服務呼叫中心,統籌協調解決患者相關需求。醫療機構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務,鼓勵醫務人員、醫學生、有愛心的社會人士等,經過培訓后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務。 《行動計劃》提出的醫務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務包括診療、生活、法務、援助等,但在實踐中,目前醫務社工主要提供的服務是生活、法務、援助等,很少涉及診療。而且在服務過程中,大多數時候與醫生、護士的工作是脫離的,也談不上團隊合作。 實際上,醫務社工作為專業人士,在患者的整個診療過程中,是應該和醫生、護士一起組成團隊開展工作的。 對住院或者正在接受門急診治療的病患及其家屬,醫務社工可以運用心理-社會診斷模式對其所面對的問題作出評估,對有自殺傾向或嚴重心理問題的患者及早作出判斷并進行危機干預處理;對一般問題患者及家屬進行評估,預防病患因為疾病的突發變故,可能給個人和家庭系統帶來的不同程度的損害。 醫務社工可以協助病患及家庭識別障礙,進行輔導治療,增強病患的自我調適能力,克服情緒障礙,達到全部恢復或者部分恢復其原有功能的目標。 醫務社工可以對住院期間的病患及其家屬就疾病的治療知識、康復、臨床照顧技術提供咨詢服務。 《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的出臺,為社工進入更多醫療團隊、深度融入醫療體系開了一道口子,希望包含醫務社工在內的醫療團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醫療機構中,這將是醫院、患者共同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