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已經恢復了,不會傳染人……’家住武漢市武昌區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C先生,逢人就說。治愈后的一天,他下樓去取快遞,遇見了鄰居大姐,大姐責怪他不該樓上樓下跑,‘萬一復陽傳染給居民呢。’兩人發生爭吵。自此,C先生就落下了心病,認為周圍的人都歧視他,每次見人就反復嘮叨:‘我已經恢復了,不會傳染人……’ 黃岡市S女士,一家三口先后確診,丈夫因救治無效去世,家人沒有見到最后一面。今年4月,懷有8個月身孕的女兒康復,因與父親感情深厚,女兒受不了打擊,不吃不喝,傷心抑郁。S女士也天天以淚洗面,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所有傳染病或者災難發生之后,都會有很多人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新冠肺炎病人特別是重癥患者大部分有創傷后心理障礙,特別是重癥病人會產生心有余悸、死里逃生、恐慌的感覺,甚至有焦慮抑郁的表現。’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專家、北大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對媒體表示,創傷后應激障礙需要干預,如果不干預,就會變成慢性的,會伴隨終生,影響個人、家庭和社會。創傷后心理障礙通常在疫情后兩年之內發病,6個月到1年之間是發病高峰。 湖北省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今年5月,省民政廳啟動了‘五社聯動’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將其作為助力化解‘疫后綜合癥’、推動湖北經濟社會疫后重振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在武漢、黃岡等市有序推進。 建立主動發現機制 S女士的狀況,很快就被社工發現了。5月20日,社工+心理服務專業力量團隊帶著慰問品,對黃岡市兩個街道的53戶新冠疫情病亡者家庭上門探訪,篩查出23個有嚴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家庭開展重點服務。S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社工通過評估,認為S女士和女兒是典型的持續性復雜哀傷障礙,立即開展心理干預。社工通過傾聽、陪伴、共情、“空椅子”“保險箱”等哀傷輔導技術,引導母女倆將創傷體驗暫時“打包封存”進保險箱,做心理隔離,用認知療法改變服務對象的思維定式。 有了社工的陪伴,母女倆慢慢地從悲傷中走出來,恢復工作和生活。6月,女兒順利生產。S女士開心地告訴社工:“我當外婆了,我會好好地生活下去。” 黃岡市是湖北省除武漢市之外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岡市靜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業反應靈敏,在2月就成立了“抗擊疫情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小組,開通12條心理熱線,8個微信服務群,服務群眾80萬人次。 5月,靜遠社工承接了上級支持的疫后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組建了一支由12名持證心理咨詢師和6名持證社工組成的專業隊伍,在黃岡市兩個街道,從探訪喪親家庭開始服務,然后擴展到治愈患者、防疫一線工作者(醫務人員和社區工作者等)、受疫情影響的困難群體,針對這四類人群開展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 匯聚資源形成多方聯動 “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建立‘社工+心理服務專業力量+志愿者’團隊,實施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推進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服務。”湖北省民政廳慈善社工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資源向重災區湖北匯聚。在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的支持下,湖北省民政廳先后引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慈善組織資金共計約1300萬元,在武漢市、黃岡市疫情相對較重的街道、社區實施該項目。 湖北省慈善總會向全省各市州慈善會撥付疫情防控非定向捐贈資金4700萬元,主要用于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受疫情影響重點群體撫慰和抗疫一線人員關愛等相關支出。 湖北省民政廳印發《湖北省省級財政預算資金支持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項目管理辦法》,省級財政預算安排6000萬元社會服務和社會組織培育引導資金,重點支持各地民政部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施疫后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湖北省民政廳充分發揮湖北省和武漢市社會工作聯合會樞紐型組織作用,分別編寫湖北省和武漢市《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工作指引》,成立項目服務專班,制定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責任人和工作職責,并邀請了16位專家開展心理服務和社會工作專題輔導。 截至目前,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鏈接的慈善組織資金,共資助31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武漢市的49個社區、黃岡市的2個街道實施“五社聯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聯動機制和服務資源直達基層社區和服務對象。借助外部資源,武漢市已在101個街道實施該項目。 立足社區和重點人群需求 5月初以來,“阿里公益·五社一心·愛滿江城”、“華僑公益·愛滿江城”、中央財政資金項目社工陸續入駐社區。社工詳細了解社區黨支部、居委會關于疫后重振的有關需求,同時聯合社區工作者、心理服務專業人員、志愿者對重點人群進行需求調研。 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入戶走訪,社工發現,社區層面的需求主要是如何提升治理能力、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更好解決重點個案的實際困難等方面;重點人群和社區居民的需求主要是解決醫療、就業等現實問題,紓解不良情緒,調節家庭關系,融入社區等方面。 湖北省荊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武漢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主動服務社區中心工作、積極協助社區解決個案問題,與社區逐步建立信任關系,將重點人群相關信息及需求交給了社工,并初步建立了協同機制。 喪親家庭和治愈患者是社工重點服務的人群,服務主要圍繞健康指導、情緒疏導、社區融合等展開。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困難群體,社工主要提供關心關愛、鏈接資源、社會支持等服務。如武漢愛心天使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復工復產,振興經濟”創業就業公益幫扶活動,50余家企業現場攬才,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針對一線工作者,社工主要采取小組工作、游園會等方式,幫忙其緩解壓力、調適家庭關系。如武漢博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針對醫務工作者及家庭開展親子游園活動和親子園藝小組,武漢洪山樂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針對社區工作者開展心理減壓工作坊,受到一線工作人員的歡迎。 改善疫后社區軟環境 見人就嘮叨“我已經恢復了,不會傳染人……”的C先生,上班后也因同事們戴口罩、洗手、講話隔開一米之外等保護性舉動,認為大家在有意疏遠他。 社工根據在社區收集到的信息資料,評估C先生存在心理壓力大、社區融入難等問題。通過一次次服務,C先生終于痛痛快快地將壓抑很久的情緒宣泄了出來;社工還引導C先生的家庭成員、朋友、社區志愿者對其進行陪伴,尤其是與其發生矛盾的鄰居大姐進行訪談,消除鄰居對疾病的誤解。 隨后,社工在社區范圍內開展了疫情知識科普課堂和線上分享交流會,不僅讓居民正確了解常態化防控下的科學防護,還將C先生的經歷做成動畫,配上畫外音來分享他應對疫情的痛苦與艱辛。 分享會后,有的居民不禁對C先生說:“你太不容易了,我們支持你!”還有熱心的居民隔空喊C先生:“老哥,你還是我們的C先生,哪天再去喝個茶!” 現在的C先生在自身做好防護、減輕大家顧慮的同時,還時不時在網格群中發些早安、健康小常識、每天笑一笑等正能量的消息,小區中又出現了他忙碌巡邏和站崗的身影。 “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除了聊天陪伴,最重要的是引導他們自己重新融入社區,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被認可。”武漢愛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說。 “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實施的落腳點是加強和完善基層社區治理,充分發揮社工的驅動作用,為社區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社會組織增能,鏈接社區公益慈善資源,推動‘五社聯動’服務。”湖北省民政廳慈善社工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中國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