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年,因為廣東社工‘雙百計劃’,許多村民第一次認識了身穿藍馬甲的社會工作者。近三年來,這群活躍在粵東西北地區的‘雙百藍’,憑借自己的專業服務,不但成了村民眼中的‘自己人’,還給暮氣沉沉的村莊帶來了一抹亮色。 扎根,走在田間地頭,走進群眾的心 實施“雙百計劃”是廣東省“十三五”期間民政領域的重點工作。作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加強民政基層力量的一項重要工程,“雙百計劃”在鎮(街)建立社工站,社會工作者直接充實到村(居),服務困境人群和社區。 在肇慶市高要區祿步鎮北根村采訪時,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黃昏時分,村民帶姐(化名)一個人在村委會前的曬谷坪上收稻谷,“雙百計劃”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雙百社工”)王雪利見狀立即走上前去拿起農具又掃又收,還與帶姐邊干邊聊,猶如熟鄰老友。王雪利告訴記者,每天都在村里,不是入戶就是做活動,特別是有困難的家庭,每家的情況都比較了解。正因為這樣的信任,村民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喜歡找社會工作者商量或者求助一下。 “同吃同住同勞動,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這就是雙百社工的優勢,也只有重回珍妮·亞當斯的社區睦鄰運動傳統,重拾‘人民的社會工作’,才真正符合社會工作的價值追求。”擔任“雙百計劃”專業總督導的中山大學張和清教授說。 德慶縣新圩鎮大同村雷霞小組的精神分裂患者阿強(化名)常年被鎖在家中,吃喝拉撒都在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內解決。因證件缺失,阿強無法申領殘疾人補貼。母親年邁,唯一的哥哥在外打工,村里人都說“連他的家人都不管他了,外人又能做什么呢?”雙百社工卻不這么想,他們一次次上門了解情況,一次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鏈接資源幫助阿強治病……現在的阿強已擺脫枷鎖,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廣東省民政廳社會工作處處長鄭章樹說:“社會工作的價值不僅是服務有需要的人群,更重要的是發現有需要而不被關注的人群。”走村、入戶、到人,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雙百計劃”讓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定位,為黨和政府分憂,為群眾解愁 在農村,像阿強這樣的困難家庭并非個例。他們的困難是綜合的、復雜的,甚至相互牽扯疊加在一起。村干部認為這類群體是村里最困難的,他們面對的問題解決起來也是最棘手的。“我們去了幾次都不管用,社會工作者去就解決了,專業方法確實管用。”在幾次近距離接觸社會工作之后,開平市赤坎鎮樂土村村主任鄧健忠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專業在哪兒呢?督導陳海賓心里有答案:“大多數困難家庭不僅需要物質救助,而且需要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非物質的支持。雙百社工不是單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以家庭為視角,進行統籌服務。” 雙百社工的優勢就在于以社區為本,從整體出發,為家庭和社區提供服務。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長期深耕社區的雙百社工更是發揮專業作用,成為社區防疫的生力軍。 在韶關市仁化縣紅山鎮暗逕村村口,留守老人賴奶奶獨自一人曬著太陽。“每天看新聞聯播,那么多人被傳染,我很害怕……”看到雙百社工,賴奶奶主動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因為心臟做過支架,賴奶奶感覺自己的體質更容易被感染。雙百社工宋朝珍一邊耐心安撫,一邊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并叮囑她:“您有事就找我,我現在每天都在村口守關卡。”聽了宋朝珍的一席話賴奶奶感覺不那么害怕了。沒過幾天,宋朝珍接到了賴奶奶的求助電話。原來,賴奶奶的藥快吃光了,因為封村沒法去買,她想到了雙百社工。宋朝珍二話沒說,騎上摩托車就去為老人買藥。當時天下著雨,來回40公里山路,宋朝珍趕在第一時間把藥交到賴奶奶手中。看著被雨水打濕的年輕臉龐,賴奶奶連聲說:“對唔住(對不起),對唔住(對不起),太感謝你了!” 疫情期間,這樣感人的故事頻頻上演。協助村(居)第一時間摸清底數、宣傳政策,為困難群體提供“菜籃子”服務,鏈接資源籌集防疫物資,聯動志愿者噴灑消毒、清理衛生,線上開展心理援助……“雙百藍”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踐行著黨和政府的使命職責,守護著群眾健康。 一件又一件為民的實事、好事,奠定了扎實的群眾根基;社區資產地圖、社區問題地圖,平常的必備功課信手拈來,這樣雙百社工的抗“疫”行動多了一份從容。不管是平時還是“疫”境,雙百社工始終將自己置身于國家和社會發展大局中,為黨和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題。 愿景,推動農村治理向現代化邁進 “由愛而生的專業力量,承載著夢想,用心溫暖家鄉……”化州市東山社工站雙百社工李乾豪填詞的《雙百歲月》中有這樣一段歌詞,而這也是眾多雙百社工的心聲。目前,廣東省407個社工站招聘的近2000名雙百社工中98%都是本土人才。他們中有人放棄了銀行的高薪工作,有人從大城市歸來,還有人就是當地的村民……因為鄉愁,因為熱愛,因為情懷,扎根在村里。采訪中,白話、普通話,語言模式隨意切換,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如數家珍。 這正是“雙百計劃”的人才理念,留住本土人才,確保服務的延續性。“‘雙百計劃’剛好破解了社會工作發展困擾多年的本土化問題。”閩南師范大學教授黃耀明這樣認為。 “雙百計劃”帶來的影響絕不僅限于此。廣大返鄉的雙百社工不但成為建設農村的重要力量,還與村莊發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 以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河園村為例,雙百社工引導村民共同規劃社區公共空間,在墻面上進行設計,融入社區故事及文化,把一個垃圾成堆的小村變成了“文明河園”。在韶關市新豐縣紫城村,雙百社工鏈接資源,幫助婦女們發展養殖,擺脫貧困。清遠市連南縣三排鎮社工站以豐富多彩的瑤族文化為基礎,通過口述史、組織培育、公益活動、義賣宣傳等形式,為山溪村村民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村民們的社區參與,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雙百社工根據村莊的特點挖掘潛能,幫助村民將“公共參與、環境友好、生計發展、多元文化、鄰里互助”的美好愿景一點點變為現實。 “改變過去資源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力量,帶動多元治理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才是這盤棋局的終極意義。”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系教師李錦順曾表示。 2019年7月,第二批“雙百計劃”207個社工站正式啟動,社會工作下沉一線的宏偉藍圖在南粵大地鋪開。“作為增強基層民政服務的重要舉措,未來‘雙百計劃’要實現全省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廣東省民政廳廳長卓志強強調。(據《中國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