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 盧磊/文 街道級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產生是一個綜合因素作用、循序漸進演變的過程,是基層街道政府基于多種需求內源性地建構起來的,其發展往往與政策支持、治理需求、政府作為直接相關。本文以D市X街道“益互聯”平臺為例,分析其生成要件、角色定位及實踐探索。 在建立之初,X街道對于“益互聯”的定位期待是一個為民服務的綜合體平臺,它要回應和解決的是政府的工作模式很難快速適應居民不斷變化的生活需求的問題。“益互聯”作為綜合服務平臺,理想狀態是能夠和街道的各個科室互動和聯系,將匯總上來的居民需求分撥轉辦到其他各個分管部門,是政府的意志和居民需求二者的有機結合,也是社會組織與政府的橋梁紐帶。 “益互聯”的生成要件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基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是政府本身的推動與導向,黨政方面高度重視民生投入,鼓勵在本地探索形成具有品牌性的、系統性的為民服務體系。圍繞這個課題,D市X街道以民生為根本,對需求側進行探索和改革,根據地域特點和群體構成逐漸設計出很多互聯互通的機制體制,社區治理開始由單一的主體邁向多元共治;另一方面,政策的倡導與支持,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系列重要精神,尤其是有關基層社會治理的政策而設計,該街道全面建設集約、便利、高效的“益互聯”為民服務綜合體。 其二,源于自下而上的民生需求。“益互聯”樞紐型平臺是“自上而下”有推動和“自下而上”有需求兩種發展路徑共同催生的產物。X街道是典型的老舊城區,具有與城鄉結合、郊區、農村社區等不同的地域特色,原著群體和留下的老年群體比較多,并且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弱勢群體占總人數的比例較大,地域特點和居民結構造成了社區問題治理的復雜化,也倒逼著治理方式更新。一方面是居民調動的需要。雖然該街道老年群體居多,但參與社區活動的力量薄弱,中青年群體的社區參與還未全面開啟,這都束縛著社區發展的整體活力和創新潛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回應的需要。基層治理主體需要切實回應社區居民的需求、矛盾和問題,以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為導向。 其三,得益于基層政府的主動作為。X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的主動引導以及多方主體的積極響應是助推“益互聯”生成的重要力量。首先,街道領導、社區工作者在面對社區治理需求時,有著勇于擔當、勤政為民的精神,愿意為社會民生事務做出貢獻;其次,街道領導貫徹與時俱進的新思想,能夠對社區治理現狀進行深入思考,具有需求意識、問題視角,同時又有資源意識和優勢視角;最后,街道主要領導和社區書記,在以身作則的同時展現出一定的人格魅力,對待居民百姓等體現出很強的價值關懷,增強群體認同和群體歸屬感,從而能夠帶動有公共理念的社區領袖、社區老黨員發揮引領作用和模范作用,以此建立和擴大居民的自發參與來激發社區活動的形成。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益互聯”主要扮演了如下角色并發揮了相應的功能作用:其一,“益互聯”是基層政府跟社區民眾和其他社會力量的重要連接者,通過“益互聯”實現了政府與社會組織、政府與企業、政府與民眾、社會組織與民眾、企業與民眾之間的多重互動;其二,“益互聯”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的探索者和踐行者,實現了X街道服務模式的實踐創新,形成以需求為導向及項目為載體的服務供給模式,創建了一個新型的社會關系,把市場力量、社會力量充分調動起來,使得市場和社會有機會參與到社區治理之中;其三,“益互聯”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了賦權增能者的角色,發揮了居民和社區社會組織的潛能和自主能力,通過開展人員專業培訓、社會組織孵化、聯動機制建設、引領社會服務等內外機制實現能力建設的提升;其四,“益互聯”是聯動平臺搭建者和資源整合者,它為多元利益主體搭建了三個基礎平臺并在平臺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源整合,即工作平臺、專業平臺和人才平臺。在工作平臺上整合了該街道以及社區服務站配備的項目辦公設備和服務場所,并獲得資金、人員支持。在專業平臺上,通過居民“益行動”社區治理項目,引進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作為第三方專業化技術支撐,“益互聯”作為項目監測評估者,以項目化運作方式開展居民自治,全面推進X街道社區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在人才平臺上,建立街道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社區志愿者以及居民領袖彼此間的相互溝通協作機制,形成行政力量、專業力量、社會力量和居民力量有機結合的多元共治平臺。 從實際情況來看,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間還存在著一定差距,“益互聯”更多地發揮了服務支持功能,通過聯動和整合各類資源,為居民提供便民性服務,而且發展的服務體系比較完整。但是,其在公共行政服務銜接上還比較薄弱,這就需要其與各個科室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接并獲得其相對應的具體支持。總而言之,街道級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角色定位及其功能發揮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恰當調適,并能夠在解決關鍵和重點問題上發揮作用、彰顯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