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何小花 廣州市從化區于今年4月推出“如愿行動”,為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在網絡發布“心愿”,愛心人士通過捐贈“點亮”心愿。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全程公開透明,捐贈人還可參與到助人行動中,增進了解和信任,帶動更多人加入。 6月的廣州多雨,從化區溫泉鎮沙崗村的黃叔迎來了一件喜事——40年來第一次在家里上了衛生間。 黃叔今年66歲,曾有過短暫的婚姻,無兒女,離婚后一直居住在上下兩層共50平方米的屋子內。過去的40年里,黃叔的屋子內一直沒衛生間,需要上廁所就到離房子幾十米遠的一間簡易瓦頂茅房里。不料六七年前一場大雨將茅房的瓦頂掀起,無法再使用,老人只好到野外去“方便”。在家建一個衛生間,便成為黃叔最迫切的一項生活需求。 5月27日,溫泉鎮社工站社工張莉清了解情況后,協助黃叔在“如愿行動”平臺上許下心愿。一天后,“如愿行動”平臺審核通過,心愿掛在了平臺上。一個星期時間,從化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黨支部就組織了黨員募捐助力黃叔完成心愿。6月5日,籌資完成。 往年的雨季是黃叔最鬧心的時候,狹窄的房子內潮濕加重,下雨天外出如廁更加不便。而今年的雨季,兩名工程師上門幫他開辟了一個大約兩平方米的空地做衛生間,黃叔舒展了愁眉,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好啊,好啊,好高興啊,謝謝社工。” 同樣在這個潮濕的雨季,從化區良口鎮的朱先生也露出了笑容。今年37歲的朱先生屬于一級殘障和低保戶,家里一堵滲水的墻成了他的煩心事,一到雨天整個屋子都濕漉漉的。前段時間,良口鎮社工站的社工幫助朱先生通過“如愿行動”許下修補滲水墻的心愿,僅僅花了兩天,平臺便籌夠資金點亮了朱先生的心愿。如今下雨天,朱先生再也不發愁了。 幫助黃叔和朱先生的是“如愿行動”眾扶互助平臺,這是由從化區民政局一指禪推動,從化區慈善會、從化區志愿者協會聯合打造,通過基層社工和志愿者搜集困難群眾的微心愿,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心愿價值在50元到3000元之間,由愛心人士捐款、捐物點亮心愿。 喜歡體育的留守兒童想要一個籃球,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一輛輪椅,低保戶家里需要維修滲水的墻……截至6月8日,平臺發布了118個心愿,80個被認領,66個被點亮。 點亮心愿,網絡有愛 事實上,2019年廣州市慈善會發起“微心愿·善暖萬家”項目,旨在聯合廣州市201個社區慈善捐贈站、各領域公益機構等,通過入戶探訪、電訪等方式發現困難家庭的“微心愿”。同時,市慈善會向社會公開募集款物,聯動企業、社區、黨員等志愿者,關心幫扶廣州社區里的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病患等困難家庭,每戶“微心愿”價值300元到500元。 從化區部分鎮街原來也有“微心愿”項目。今年春節期間,從化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汪中芳到街口東成社區調研社工站時,看到墻上貼了一棵“群眾微心愿”樹,其中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群眾的心愿,愛心人士摘下葉子便可認領,助力許愿人完成心愿。 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到東成社區,發現上次看到的幾個心愿還在。他意識到,進入社工站并注意到這棵心愿樹的人士助力群眾點亮心愿,遠遠不夠。這讓他想到有一回,在街口街探訪一戶低保戶,那戶人家的居住面積很小,床鋪緊貼著衛生間。“基本生活、居住安全是解決了,但是生活的尊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汪中芳說,“要全方面覆蓋幫扶困難群眾,除了政府救助,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很重要,這樣才能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方需求、提升生活質量。” 怎樣才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呢,形成“弱有眾扶”氛圍?那就只有—互聯網。 在從化區民政局的指導下,從化區慈善會、志愿者協會和社工站合力籌劃了“如愿行動”,將這個“微心愿”項目搬到了互聯網上。4月21日,從化區正式推出“如愿行動”眾扶互助平臺。 5月6日,“如愿行動”與6家志愿服務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的企業將成為“如愿行動”眾扶互助平臺的“如愿義倉”,以捐贈認領或低償支持的方式與平臺合作,助力群眾點亮心愿。 隨后,“如愿行動”又與21家社會組織簽訂合作協議,這些組織既可協助社工挖掘群眾的微心愿,又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組織非營利性特點以及會員多、行業廣、公益傳播力強等優勢,協助平臺聯系點亮心愿的資源。 “如愿行動就是以‘互聯網+慈善+志愿服務+N’啟航的,目的是聯合社會力量,打造眾扶互助平臺。”汪中芳說,企業、社會組織等就是“N”,下一步“如愿行動”將繼續對接更多的基層黨組織、群團組織和行業組織,深挖這些組織背后人群的“微心愿”,同時爭取這些組織的力量協助點亮心愿。 創新善舉,公開透明 “‘如愿行動’是通過網絡科技來完成微心愿的眾扶互助平臺,不僅在廣東省是第一家,在全國也是創新之舉。”在“如愿行動”的啟動儀式上,中華志愿者協會專職副秘書長劉紅塵如是說。 透明是平臺最大的特點。“在平臺上的微心愿從發布、審核、實施都能隨時查看,同時,社會各界人士也可通過平臺選擇幫助的對象和項目,捐贈過程變得透明化、規范化。”從化區志愿者協會會長肖永堅說。 “如愿行動”目前主要匯聚了從化區慈善會、從化區志愿者協會和各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的力量。 張莉清便是團隊中深入基層的社工之一。事實上,黃叔是她結對幫扶了大半年的低保戶對象。“如愿行動”推出之后,她協助黃叔在平臺上許下最迫切的心愿。慈善會、志愿者協會和社工站三方審核通過,心愿發布。之后,由慈善會募捐資金助力點亮心愿。心愿實現的過程中社工、志愿者和慈善會一同跟進。 “民政是做兜底民生保障的,‘如愿行動’項目當中的愿望如果三個月內還沒能實現的話,區慈善會將有專項資金撥款為其保底。”汪中芳說。 據從化區慈善會工作人員歐陽穎怡介紹,從化區慈善會專門開設了“如愿行動”的公開募捐項目,在廣益聯募平臺上開通網絡捐贈渠道,籌集愛心資金助圓“微心愿”。 助人如愿,重在參與 5月母親節來臨之際,首批和“如愿行動”合作的志愿服務企業“新西蘭母嬰生活館”店長李彩瑩隨社工來到了從化區鰲頭鎮孫女士家中。孫女士剛剛生了小孩,家有欠債,還患有妊娠合并心臟病,小孩又是早產兒,體重輕、體質弱,需要吃價格昂貴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奶粉。她就在“如愿行動”平臺上許下心愿。在母親節來臨之前,李彩瑩為孫女士帶去了這款奶粉和紙尿褲,點亮了孫女士的心愿。 在“如愿行動”當中,捐贈者除了可以通過圖文和視頻直觀地了解進度之外,還可以和社工、志愿者一起上門入戶,參與到助人行動中。“‘如愿行動’實則重在行動”,汪中芳表示,“做慈善其實參與感很重要,捐贈者參與到慈善行動當中,他們就會知道這件事的意義,知道社工和志愿者是怎么做的,也能動員更多身邊的人一起參與,這也是對捐贈者的尊重。” 目前,該項目還處于起步階段,肖永堅介紹,下一步將在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募捐資源上下功夫。在資源方面,“如愿行動”計劃下一步擴大到廣州市甚至廣東省層面推廣與宣傳,也將聯系更多“N”募集資金。7月,“如愿行動”項目將與廣州公益時間銀行平臺對接,構建雙方平臺合作機制,推進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公益資源輸送。 “一方面可以實現志愿者數據的互聯互通,聯手時間銀行平臺的志愿者一起挖掘更多困難群眾的微心愿;另一方面可以引入更多從化區外的企業、社會組織、基金會等單位的社會慈善資源,幫助困難群眾實現心愿。”肖永堅說。(據《善城》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