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出生后不久,云南傣族女孩小香玉就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從此走路就成了奢望。到2010年,家里只剩14歲的她和奶奶相依為命,靠務農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也正是那一年,兒童主任單應第一次走進了這個家庭。后來,在單應的介入和幫助下,小香玉的生計問題得到解決,也給她帶來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如果不是單應這樣的兒童主任,外界可能很難發現并關注像小香玉這樣處于困境中的兒童群體。但在2010年兒童主任對公眾來說,還是個陌生的概念。 這一年5月,民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啟動中國兒童福利示范項目,為山西、河南、四川、云南、新疆五個省份的120個村,每個村設立了一名兒童主任。 今年是兒童主任誕生的第10年。10年來,兒童主任隊伍逐步發展壯大,并被列入國家政策,成為基層兒童福利與保護服務的關鍵角色。在兒童主任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兒童,特別是處在各類困境中的兒童的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滿足。 兒童保護的最后一公里 2010年春節,時任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的王振耀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行赴云南慰問困境兒童。入戶時,他們發現有一名困境兒童無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沒能入學。 經詢問后了解,這名兒童患有疝氣,經鄰居介紹在一家醫院手術三次都沒能得到較好的治療,手術費卻花了近3萬元。當時,我國很多省份都出臺了貧困家庭兒童疝氣免費治療政策,但很多貧困家庭并不了解相關政策,甚至“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當天,慰問組連夜開會至凌晨并達成共識:兒童身邊必須有鏈接政府與百姓的人,把好的政策送到有需求的兒童身邊。 在民政部的要求下,2010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邀請了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與實務專家,開始組建兒童主任項目專家委員會。專家首先從學術角度確定了兒童身邊需要設立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為兒童修補或重建社會關系并在兒童福利和保護體系下開展服務。明確專業后,也正是專家們持續地培訓、督導、答疑等專業支持,才使基層兒童主任能夠更專業有效地服務兒童及家庭。 2010年5月20日,“中國兒童福利示范項目(2010-2015)”正式啟動。項目由民政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兒童福利示范區專家委員會三方合作。由民政系統在山西省聞喜縣和夏縣、河南省洛寧縣和上蔡縣、四川省金陽縣、布拖縣和昭覺縣,云南省瑞麗市、隴川縣和盈江縣,新疆伊寧縣和霍城縣12個縣中的120個村試行設立兒童主任,開辦兒童之家,對村中全部8萬多名兒童開展服務。 當時,國家針對兒童的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隊伍和機構已經發展到村居,而福利和保護服務隊伍和機構尚未建立。設立兒童主任崗位、開辦兒童之家的試點,就是為了探索解決兒童的福利和保護需求遺漏、服務傳遞斷層、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 與云南的單應一樣,山西省聞喜縣康村的梅紅芳也是自2010年起開始擔任兒童主任。 “剛開始接觸這個工作的時候感覺是陌生的,隨著慢慢深入了解和不定期的培訓,以及每個月兒童主任之間經驗的分享,我逐漸意識到這不僅是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為了這件事,我幾次上門和家長溝通,看到家長從開始的愛搭不理到積極配合,再到幫助孩子鏈接一些好資源,特別是家長和孩子露出笑臉,我真的是無比高興。”梅紅芳談道。 除了熱愛還要專業 在很多人看來,兒童主任的工作并不難:做做家訪、陪孩子玩耍、幫助孩子解決一些生活困難……但事實上,要做好這份工作光有熱情和愛心還不行,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也是非常必要的。 2012年,云南省瑞麗市把村兒童主任與村民政信息員合二為一,向全市推廣村民政信息員制度,且人員經費開始由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納入市財政預算,為選拔優秀兒童主任奠定了經濟基礎。 妹亮是當地選拔出來的優秀兒童主任之一。跟其他兒童主任不同,她有大專學歷,畢業回到村里做了兒童主任,并把“兒童之家”活動做得有聲有色,極大地提升了村里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幼童的動作協調能力,改善了親子關系。據統計,她在一年中開展活動48次,其中大型活動13次,親子活動6次,并積極鼓勵困境、殘疾等兒童參與活動。 而要把工作做得這么出色,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巨大的。每年,兒童主任們都要接受項目督導和培訓、開展線上課程、組織相關主題活動、開展項目回顧……這些聽起來有些嚴苛的標準和考核,也成為兒童主任們的“家常便飯”,這也使得他們能夠以專業水準應對各種復雜難題,使一群“熱心腸”逐步蛻變成了專業隊伍。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表示,專業知識和服務技巧是兒童主任開展工作的內核,需要精確地診斷兒童的真正需求,對癥下藥,開展專業服務。“因此,我們在項目設計中組建專家團隊,負責設計項目方向;培訓兒童主任技能,實地研究兒童需求;把實踐經驗升級和專業培訓體系、工具手冊以及政策建議結合起來,爭取讓更多兒童得到有效支持。” 2014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設立村兒童主任為村居兒童提供福利與保護服務的做法評選為全球“創新做法”。就在這一年,兒童主任項目經驗也開始向其他地區乃至世界推廣。而隨著兒童主任工作在基層探索的日漸成熟,服務效果也越來越顯著。 2015年10月,民政部召開視頻會議,在中國兒童福利示范項目基礎上,正式啟動“百縣千村”基層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百縣千村”的啟動也意味著民政部將村兒童主任作為一線工作人員的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在全國更大范圍進行試點。同時,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不少地區開始引入社會組織參與協作,靈活專業地探索適合本地的兒童主任服務模式。 2016年6月16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發布,首次提到要在全國每一個村居設立兒童福利督導員或兒童權利監察員崗位。該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兒童主任模式正式納入我國兒童福利保護事業發展戰略,也意味著我國每一名兒童都將享受到貼身的、專業的福利保護服務。 推動兒童優先理念落地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兒童主任61.53萬人,基本覆蓋全國所有村和社區,同時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和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5月28日,由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支持的“社區兒童主任誕生,織密兒童安全保護網——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宣傳周(2020)”在北京啟動,中國公益研究院于當天發布了《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20》。 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兒童福利保護政策完成了從兜底保障到分類保障,完成了從補缺型到適度普惠型、從物質保障到物質加服務的轉型和升級。更多兒童群體首次被納入政策保障范圍,兒童保障和救助規模和標準也在逐年提高。此外,在實務進展方面,社會化、專業化成為兒童保障方面的一大亮點。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兒童福利與保護中心主任張柳談道,今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的兒童保護體系提出了很大考驗。“我們看到在這次疫情當中,國家和整個社會層面對兒童群體都特別關注。從國家層面大量優先保護兒童政策的出臺,到地方創新措施的具體落實,兒童主任隊伍在這個特殊階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優先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而對我國兒童福利事業和兒童主任項目近十年來的發展,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巡視員宋文珍也給予很大肯定。“過去十年,我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工作取得了三大進展和突破:一是兒童福利與保護范圍持續擴大,水平持續提升;二是關于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工作持續加強;三是國家關于兒童福利與保護機制進一步加強。此外,基層兒童福利與保護隊伍逐漸壯大,而且從事兒童服務的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在服務兒童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也提到,目前我國的兒童福利與保護工作還面臨不少困難,比如城市和農村差距太大、兒童保護網絡不健全、兒童面臨性暴力及家庭暴力等多種問題。 對此,宋文珍建議:首先要把兒童發展放在更優先的戰略位置,要真正把兒童優先從口號落實到具體行動當中;其次,要推進兒童福利進一步擴大,建成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宜的,和兒童需求相匹配的,與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相銜接的兒童福利政策;再次,進一步提升兒童保護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 事實上,兒童主任是一個新興的崗位和專業領域,大眾對于兒童主任的了解還是很匱乏的。 兒童主任項目發起人、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表示,未來十年,要繼續推動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知識體系和理念創新,推動職業培訓體系建設。未來,兒童主任這支隊伍該怎么發展,如何持續提升兒童主任隊伍專業性從而更好地服務兒童,也是各方應持續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