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區很快成為抗疫主戰場。在應急響應狀態下,扎根社區的社區基金會,如何尋找自己的行動空間、又如何展現社區基金會的獨特價值? 把握時機精準選擇 資助對象 對于災難救援或危機應對類行動來說,時間是最重要的考量維度,不同時間節點需求不一,不同主體的潛在貢獻也不一。正如北京市社會心理聯合會等公益機構發起的“I will”志愿者聯合行動,在關于疫情救援四階段研判的分享所示:疫情沖擊初期,不確定性很強、情況不明朗,基于理性和科學決策的政府尚未及時充分發揮作用,此時最重要的角色是行動迅捷的志愿者;疫情中后期的次生災害和服務需求才是大多數服務類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優勢階段。 截至目前,由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德勝基金會”)、順德區慈善會·和的愛心基金、北滘慈善會·和的愛心基金聯手打造的“和善同心”社區抗疫計劃,分五批次共資助了261個項目。其中,德勝基金會的資助項目214個,覆蓋了佛山市順德區194個村居、17家社工機構及1個全區志愿者抗疫服務。 德勝基金會第一階段的行動以防疫物資應急救援為主,并通過義工聯支持一線抗疫志愿者,第二階段則轉向能減輕影響的相關抗疫服務資助,在時機的把握上非常務實且契合疫情發展的階段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德勝基金會抗疫行動的資助對象選擇非常明確:一是緊急支援殘疾人康復機構、養老院、長者飯堂等這樣一些相對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服務場所,以及受疫情影響可能出現運營困難的一線服務機構。二是專項資助參與抗疫的社工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三是大面積資助村居委會,作為在政府資金之外的補充,重點支持其動員社區志愿者參與和自助互助項目,在緩解社區干部工作壓力的同時也在傳導社區多元共治的理念。 在抗疫生態中 找準自身生態位 在基層抗疫的諸多主體中,社區基金會扮演了社區和社會組織的陪伴者、資助者和聯動者的恰當角色,展示出其獨特性。 一是扎根本地、接地氣。與其他關注社區抗疫的公益機構相比,社區基金會扎根于基層社會網絡,對本地需求、行動場景的把握更為精準。 社區基金會在支持本土社會組織方面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對地域范圍內的社區、社會組織已經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關系,資助內容更符合需求、程序上更簡潔靈活;另一方面資助也更成體系、服務和陪伴更完整。 二是體制優勢、反應敏捷。與部分基金會和慈善組織相比,德勝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多為本地精英,對社區形勢足夠敏感,且其資金來源相對單一,決策程序簡單靈活、自主性較高,一切都基于務實的考慮來回應本地的需求,高效迅捷。 三是社區基金會的情感面向和社會關系的建構。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與其他基金會相比最大的不同。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社區基金會撬動民間慈善,更撬動鄉土情感。可以預見,社區基金會與政府財政支持的效果將相得益彰,這些受到資助的小微企業在渡過難關之后,很有可能也會再反哺順德社會;對社區和社會組織的資助則會增強社區與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中營造合作協同的生態和氛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助理 藍煜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