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今年4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工作情況進行了介紹。 今年愛國衛生月的活動主題是“防疫有我,愛衛同行”。全國愛衛辦、中央文明辦、生態環境部等發布的《關于開展第32個愛國衛生月活動 為全面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營造良好環境的通知》提出: 各地要根據疫情防控進展,結合本次愛國衛生月主題,以“改善環境共享健康”“向不衛生不文明的飲食陋習宣戰”“和諧心態快樂生活”等為重點專題,點面結合、深入開展群眾宣傳動員,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全國掀起愛國衛生運動的新高潮。 廣泛開展群眾活動 《通知》提出了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歷史主題宣傳活動、持續推進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廣泛開展群眾活動等三項活動內容。 在廣泛開展群眾活動方面,《通知》提出: 一要動員人群多樣化。 要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等各類活動,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愛國衛生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發揮各級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和行業協會、學會的作用,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志愿者及廣大青年、婦女、干部職工參與環境整治、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垃圾分類等工作。 要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動,教育學生引導家長參與愛國衛生運動。 要依托愛國衛生工作網絡和健康教育宣傳網絡,充分發揮居(村)委會的組織協調和基層黨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調動廣大社區群眾支持參與愛國衛生運動,形成人人動手、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要宣傳渠道多樣化。 各地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網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積極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融媒體中心等陣地的作用,通過健康知識線上問答、話題互動等各種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健康知識宣傳,形成全方位立體宣傳格局。 三要科普內容多樣化。 要廣泛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個人防護指南等,引導群眾正確認識疾病、科學自我防護。要持續關注疫情后期的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引導群眾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要廣泛宣傳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環境衛生和廁所衛生等知識,增強群眾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習慣,革除不文明、不衛生的陋習,特別是要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 要宣傳推廣合理膳食知識、科學健身方法,普及宣傳煙草危害,傳播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現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識,強化“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倡導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聚焦重點場所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今年的愛衛月活動和以往相比強化了哪些舉措?部署了哪些新的工作? 據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介紹,今年愛國衛生月的活動策劃與前幾年相比有一些特點,一是把宣傳愛國衛生運動的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今年愛國衛生月的一個重點內容。愛國體現的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是團結起來辦大事的理念,愛國主義精神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是針對環境的衛生整治,這次更加突出了服務于傳染病防控。強調要聚焦重點場所(比如說企事業單位、社區、鄉村、車站碼頭、公共交通工具等)、關注薄弱環節(比如老舊小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農貿市場、小餐飲店等),也要針對南北方不同的傳染病流行特點,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為傳染病防控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 三是針對疫情防控中群眾特別關注的一些問題,比如飲食衛生習慣、和諧心態等開展更廣泛的健康科普和社會發動。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疫情發生以來,不少城市對一些小區實行了封閉化管理,這些小區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員就會積極投身于抗擊疫情當中,這是否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目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進展如何?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介紹,截至2019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覆蓋率已經接近70%。其他地級以上城市,這項工作也全面啟動。廣東、浙江、陜西等省按規劃在全省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偟膩砜?,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以社區為主戰場、以居民為主體開展的工作。疫情發生后,各地利用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儲備的社區、黨員、志愿者力量,以及建立起的居民溝通議事平臺等宣傳組織機制全力開展疫情群防群控、社區防控工作,取得了積極效果。 當然,疫情的發生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也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入戶宣傳以及在小區內生活垃圾投放環節的現場引導等工作沒有辦法正常開展。 但是上海、廣州、廈門、杭州、寧波、蘇州等一批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啟動早的城市,群眾工作基礎好,很多小區居民在疫情期間,在沒有現場引導、監管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自覺地定時定點地分類投放垃圾。 上海市末端處理設施監測數據也表明,第一季度廚余垃圾處理量與疫情期間的常住人口量是匹配的,進入處理設施的廚余垃圾的純度并沒有下降,就是說混入的其他垃圾并沒有增加。 “我們相信,各地能夠克服疫情造成的影響,持續推進好生活垃圾分類這項工作?!眲⒗罘鍙娬{。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無廢城市”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據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副司長周志強介紹,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過發布綠色生活方式指南,制定無廢商圈、無廢飯店、無廢公園、無廢景區、無廢學校、無廢機關等創建標準,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是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擴大可降解塑料產品的應用范圍。 三是全面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推動同城快遞環境友好型包裝材料全面運用。 四是率先落實垃圾分類要求,推動資源化利用。 五是加強宣傳引導,廣泛動員各方參與,促進各方從旁觀者、局外人、評論家轉變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宣傳員、參與者、貢獻者。目前,開展試點的11+5個城市和地區正在按計劃推進。 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74噸/天 醫療廢物處置關系到防控病毒傳播、避免二次污染和守住安全防線,目前全國醫療廢物、廢水處置處理情況是什么樣的? 據周志強介紹,目前,全國醫療廢物、醫療污水的處理處置平穩有序,沒有發現因疫情防控影響環境安全的情況。醫療廢物“應收盡收、應處盡處”,基本實現“日產日清”。 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74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高了23.9%。4月10日,全國共收集醫療廢物3701.8噸,其中涉疫情醫療廢物262.6噸,占7.1%。當日全國集中處置醫療廢物3692.3噸(另外有收集的9.5噸,處置計入次日),平均負荷率為60.8%,涉疫情醫療廢物得到全部及時轉運處置。 自2020年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是25.2萬噸。隨著武漢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武漢市醫療廢物的產生量也已經從高峰的247噸/天下降到117噸/天,全國接收醫療污水的202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平穩,均嚴格落實了消毒措施。 當前,國際疫情正在快速蔓延,輸入性風險持續增加。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緊盯全國,尤其是湖北、武漢和疫情境外輸入高風險地區的醫療廢物處置和醫療污水處理,做到監管服務全覆蓋、收集處理處置全落實。 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保持社會環境衛生和人民的良好健康習慣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給大家敲響了警鐘。在疫情過后,對于每個人而言,應當把“疫”時形成的哪些習慣長期堅持? 毛群安表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大家都上了一堂深刻的防疫課,也提示每個人從個人家庭健康以及個人與社會環境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每個人的健康與責任。防疫工作提示我們要重視對傳染病的認識和防病的意識,在日常中要注意預防。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每個人要積極參與,才能形成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疫情之后,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結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集體就餐的時候,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拒絕野味,還有不吸煙、不勸酒、不浪費,在飲食的過程中要堅持“三減”,減鹽、減油、減糖。 第二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保持社交距離,科學地戴口罩,注意咳嗽的禮儀,保持良好的心態等。 第三是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說正確的洗手,定期進行家庭大掃除,保持家庭居家環境的整潔衛生,同時積極參與單位和社區的環境衛生整潔行動。 “希望通過這次的抗疫,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學會關注自己的健康,更要懂得自覺維護他人的健康,這些都是愛國衛生運動始終所倡導的原則?!?nbsp;毛群安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