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 馮元/文 1986年烏爾里希·貝克的《風險社會》一書,從理論層面首次提出了“風險社會”。隨著后續理論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日益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越來越多人開始認同:我們當今生活的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不論是“非典”、汶川地震、經濟危機、霧霾,還是正在發生的新冠疫情,都印證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 此次新冠肺炎,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社會各界也為抗擊疫情發起了各類援助行動。隨著疫情狀況的逐步好轉,或許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從國家政策層面,我們已看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指示精神,以及各地關于恢復經濟等政策扶持。但對于民間社會及社會組織而言,除了基于需求設計項目,通過自救、互助等方式繼續抗擊疫情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外,筆者覺得從防減災的角度,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值得去做。 災害也有正面意義 說到災害,我們通常會想到地震、水災、風災等自然災害,但人為災害卻容易被忽略,如空氣污染、水污染。人為災害有時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更甚于自然災害。而風險,如果學術一點解釋,即致災因子與脆弱性導致的有害結果。若能了解災害危險,并有效認知災害,是有可能減輕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的。 但對災害的認知,我們不僅僅需要分析災害的成因,及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一面,我們也要看到因為災害所帶來的“正面價值”。如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自然對人類不當行為的警示,此次新冠疫情暴發后的廣泛社會動員也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和社會大愛。當然也讓我們看到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我們如能夠采用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方法去回應災害發生后所見的愛和反思、應對災害中發現的不足,是有可能在與災難的應戰中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作為災害發生后難得的“窗口期”,我們是不應該忽略的。 疫后可打造“韌性社區” 在我國,我們似乎習慣了大災后的應災,如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新冠疫情等災害的應對,而對于減防災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從應災到減防災,對減輕災害風險給予重要投入,這既需要觀念的轉變,也需要實際的投入和行動去實現。 在中國古代,我們就有非常樸實的減防災思想,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對于現代社會而言,這些樸素的思想仍然是有效的,但我們也需要強調把減災和發展結合起來,如實現《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同時,讓減災的理念融入到所有的社會領域之中,對社會組織而言,在項目設計時亦需融入減災的理念。 在行動層面,可做之事亦非常多,常見的如減災教育、風險評估、災害信息共享等;但筆者認為韌性社區建設將是重要發展方向,也是社會組織可以參與的重要領域。 所謂韌性社區,即讓社區在面對災害時更具抗逆力和復原能力。而建設更具韌性的社區,需要推動政府、社會組織及本地居民等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尤其是社區本地居民的參與。 如開展風險認知教育,提升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災害發生時的應對能力;開展基于社區層面的風險分析,繪制出社區風險和資源地圖,這能較有效地規避災害、減少損失,并能在發生不可避免的災害時能更快的恢復。 同時,也需要在社區里持續性投入和推動,如社區自助互助組織、志愿組織的建立及能力提升;基于防災、備災而修建的社區基礎設施和物資儲備;不定期的演練;倡導家庭增加對備災的投入,如學習(急救知識)、常見備災物資的儲備等。據筆者所知,壹基金的安全家園項目就是一個基于社區的減防災項目,對于構建韌性社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