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發布了社會心態調查報告《疫情下社會心態18天的演變》。 從2020年1月24日開始,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在問卷寶平臺進行持續的疫情下社會心態調查,報告的截止時間是2020年2月10日18時15分。調查對象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年齡范圍在18-70歲之間,調查的有效樣本是22718份。 此前,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根據大年三十和初一調查數據完成的第一個研究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 根據1月25日到29日調查數據完成的第二個報告《疫情防控與社會心態的變化》顯示,社會心態在短短幾天時間得到了緩和,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但之后疫情的發展更加嚴峻,從1月25日到2月10日半個多月的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網上的輿論可以看到一些社會心態的反映,全國馳援武漢的醫療隊伍已經2萬多人,全社會從世界各地調集的醫療防護物資不計其數,一線的疫區依然時時處在醫療資源緊缺狀態。 從對政府部門、疾控機構、醫療專家的追責,到信息公開透明質問,到對謠言與真相的質疑,為人們帶來希望的特效藥消息,為一線醫護人員英雄行為感動,為逝去者的悲哀,從網上的輿情出現了有史以來少見的情緒集中爆發。 這半個多月發生的事情太多,多到人們的心理難以承受,社會心態一直處于起伏波動狀態。 近六成民眾認為自身比較安全 在對疫情關注與風險認知方面,報告顯示,隨著疫情持續時間的延長,雖然民眾對疫情依然關注度很高,但關注度和關注時間有所下降。 從變化趨勢來看,從1完全不關注到4非常關注,中間程度為2.5。民眾對疫情的關注程度逐步上升至2月3日(3.87),隨后開始回落。 疫情在加劇,民眾對疫情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了極端重視的程度,重視的比例接近九五成,但隨著湖北以外新增病例的減少重視程度略有下降。 從變化趨勢來看,從1非常不重視到4非常重視,中間程度為2.5,民眾認為周圍人疫情重視程度的峰值分別出現在2月1日、2月4日和2月10日,對疫情的重視程度有提升。 全國疫情防控達到了高峰,民眾對疫情的重視程度和口罩供應的改善,公共場所戴口罩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遵守的規范。民眾看到在公共場合幾乎都戴口罩的比例從11.3%逐步增長至69.2%。 疫情在湖北之外地區得到了初步控制,民眾認為疫情擴散到自己社區的可能性在降低,認為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下降。 隨著疫情的發展,新冠肺炎的治愈率較為穩定,疫區之外感染者治愈率較高,這些信息使得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愈性的判斷更加樂觀。 隨著疫情發展態勢的明朗,民眾的安全感在波動中出現逐步上升趨勢,近二成民眾認為自身非常安全,近六成民眾認為自身比較安全。 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大幅超過SARS,民眾因此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危險的看法有增強趨勢,比例逐步升高至四成左右。 擔憂情緒呈下降趨勢 在社會情緒方面,隨著疫情的變化,社會情緒的反應從疫情初期較高的負向情緒和較低的正向情緒逐漸發生變化,樂觀、平靜情緒上升至中等偏上程度,擔憂、恐懼、憤怒和恐慌情緒逐步下降。 隨著疫情的變化,擔憂情緒依然最高,但呈下降趨勢,憤怒和恐懼情緒隨著疫情和輿情而波動,在一些事件節點上表現尤其明顯。 對醫院抗擊疫情能力關注升高 民眾對疫情信息的關注從自己身邊轉向了外部,對家人和所在地風險、疫情擴散信息的關注比例在減少,對政府疫情應對經歷了降低后略有提高,對疫情防護醫學知識的關注持續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對專業機構研究進展略有起伏,對醫院抗擊疫情能力關注升高。 疫情的持續發展以來,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效預防、防護的醫學常識和專業知識的關注比例一直維持在45%左右,對自己、家人、親友所在區域的疫情或潛在風險保持著高度關注。 民眾對疫情信息公開及時性和透明度的認知趨于一致,呈現上升趨勢。 民眾疫情信息獲取渠道排在前面的還是手機上的微信、微博,但電視、網站、新聞客戶端的影響是微幅上升趨勢。 在疫情開始至今,微信一直是民眾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主要渠道,比例從82.4%下降至77.4%。民眾通過新聞客戶端了解疫情的比例逐步上升至50.9%。 民眾認為疫情未來一個月的緩解程度有明顯的提升。認為疫情未來一個月會緩解一些的比例逐步上升到48.2%,緩解很多的比例逐步上升至26%。 消毒基本達到防控要求 在疫情防控方面,報告顯示,民眾居家消毒行為基本達到了防控要求。民眾對疫情的防范行為中,出門戴口罩、外出回家后洗手、不去人流較多的場所、減少外出次數、少乘坐公共交通的防范行為一直較為穩定,當下采取這些行為的民眾比例維持在98%左右。 取消原有的聚餐計劃、旅游計劃、異地探親計劃和自我隔離的行為比例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從疫情開始時六七成提升至九五成左右。對家中物品進行酒精消毒、購買囤積食物和日常用品的行為比例從三五成提升到七成左右。 與此同時,過度防范措施的行為也在增加。用醋消毒空氣、用鹽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當的預防行為比例有所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