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 隋玉杰/文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轟轟烈烈,其定位是非常高的,必將迎來各個方面的創新,而社會服務界在其中要起到一個支持和幫助的作用。 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三種法律體系”下的跨境合作的制度創新,有利于促進灣區要素便捷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發揮本區域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這也是在新時代成功實踐“一國兩制”,探尋港澳地區經濟增長新動能和實現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然要求。 營造一個慈善事業的生態 現代慈善事業的基礎作用被形象地稱為“第三次分配”,它通過彌補政府再分配能力的不足,以達到和政府一起彌補市場分配不足的目的。但慈善事業最主要的意義是能夠營造出一個關愛的社會——不僅能帶來一些切實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能形成社會的關愛文化。 香港是全球十大慈善地區,其九成以上的年輕人參與過公益活動,超8000家慈善組織和團體扶危濟困。 對于慈善事業的管理,在香港,社會團體只要能夠證明慈善活動是本團體主要的活動,政府也可以減免其經營活動的稅收。而對于如何判定某一團體具有慈善團體的性質,香港法律也有明確的規定。 在這里分享一下香港東華三院的案例。香港東華三院的慈善工作自創院之初就開始辦理,距今已有133年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華人慈善機構。與內地大型慈善組織一樣,香港東華三院不僅規模巨大,而且也與政府的關系密切,被政府稱為“合作伙伴”。但是,研究東華三院的收支情況,大家可以看到,東華三院做慈善最主要的不是捐錢,而是做服務,如何去把這些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如何拓展大灣區慈善事業的空間?我們要營造一個慈善事業的生態。營造慈善事業生態需要具備四點:慈善文化、慈善意識、慈善能力和慈善環境。 首先是慈善文化,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消費,但是不少人生活中的消費并沒有慈善文化的選項,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地營造慈善方面的文化,其中要有一些傳統的文化,也要吸收當下很多現代理念。 慈善意識的培養需要融入到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去,同時慈善能力也需要培養,怎么去了解人的需求并提供切實的幫助。 另外就是慈善環境。香港每到周末會有售旗日,慈善機構通過在街頭售旗向市民募捐款項。但募集金額是很小的,市民捐多少都可以,主要通過這樣一個形式讓人人都了解我們需要去幫助他人。 社工專業資格互相認證 在社會工作的發展方面,香港給我們啟示最多的是它的職業化、專業化的道路。他們在慈善和志愿服務領域里面培養出來了一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可以引領這個行業的發展,能夠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比如評估,香港老年領域有統一的評估,統一評估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有需求的人群上。比如空巢老人的探視服務。其實空巢老人這一人群的異質性特別強,只有一部分老人可能是有迫切需求而需要不斷關注的。我們可以用評估篩查出風險最高的老人、需求最迫切的老人,把資源用到這上面。 如何拓展大灣區社會工作機制發展空間? 一個是專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在專業資格證書方面,內地和港澳可能都不太一樣,在三地不同的制度體系之下,專業資格互相認證,達成共同合作有許多的空間。 另外是實務督導人才的流動與互認、社會工作人才的聯合培養。過去我們有過一些成功的經驗,像香港理工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作,香港大學跟復旦大學合作。這些合作項目培養的都是我們內地社會工作教育界的中堅力量。 再有就是社會工作項目的多元合作。上海學習和借鑒香港的經驗,就是香港從2002年開始的“商界展關懷”計劃,這個計劃通過企業與社會福利界的合作建設共融社會。 跨境合作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 第一是規制距離。過去合作存在著一些規制上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不同地域里面的一些社會政策是不一樣的。 第二是規范距離,比如專業服務里面的標準制定、行業規范不一樣。像汶川地震之后,關于建筑物的規范,內地和香港的不一樣,所以香港在這里的援建有很多要去協調的東西。 第三是認知距離,有很多做事理念上的差異也需要去協調。 另外合作伙伴的匹配性,伙伴關系管理的機制,也是我們面臨的大的課題。 費孝通教授曾經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灣區各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我們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適合本地情形的一些慈善生態,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去培養我們的志愿者隊伍,提升我們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水平,同時又能夠欣賞、借鑒其他地區的特色,最后能夠形成一個我們共建共享的更美好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