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文梅 截至12月16日10時 近年來,中國富豪頻頻出手,向美國知名大學捐款,最高單筆捐贈甚至達到了3.5億美元。每當此類相關新聞爆出,都會引發網友熱議。 2010年初,耶魯大學對外宣布:2002屆畢業生張磊承諾向管理學院捐贈888.8888萬美元,創下當時畢業生個人捐款最高記錄。 面對質疑,張磊解釋:“耶魯幫助中國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了。但很長時間以來,這種互助的關系都是單向的,所以我極想改變這一點。” 2014年,潘石屹和妻子張欣因捐款哈佛大學1500萬美元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爭議的內容無非是“在中國賺錢,捐錢卻要捐給外國人”。 潘石屹回應道,其實這筆錢是資助中國留學生的,哈佛大學之前不會給中國留學生提供助學金,而我們捐款的唯一要求就是讓中國人受益。 作為盛大網絡的創始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陳天橋積累了無數的財富。正當大家以為他會感恩母校復旦大學的培養時,結果卻很意外。 2016年底,陳天橋夫婦宣布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捐贈1.15億美元,這只是他資助神經科學研究10億美元中的一部分。 面對公眾質疑為何不給國內大學捐款時,陳天橋說不是沒有捐,只是捐的錢被莫名其妙地花掉了,他為此感到很難過,就停止了捐款。 與此同時,一般的美國名校的校友捐贈率都在30%~40%。 據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美國大學的捐贈基金排名,哈佛大學以376億美元(約2614億元人民幣)高居榜首。而2015年美國大學的平均捐贈基金高達0.588億美元(約4億人民幣)。 那么,美國的大學為何能獲得如此巨額的捐款?首先源自美國人良好的捐贈傳統。 其次,美國法律也鼓勵捐贈,對捐贈者的權利和義務都有明文規定,最大程度為捐贈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再者,美國對捐款有嚴格的制度保障。捐款用在哪里、怎么用,都有明確的規定,并定期向社會大眾公開財務報表。每個大學設有基金會,所接受的捐款,有專業的人員進行操作,對基金進行投資管理,有一整套保值、增值的方法。 另外,捐贈也的確成為富豪實現“家族名校夢”的一條捷徑。 相比美國大學成熟的捐贈模式,國內大學的資助體系則顯得很不健全。中國大學的捐款普遍存在使用不透明、去處不告知、賬面不透明、機構冗余等諸多問題。再加上政府也沒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對高校進行捐贈。捐贈不僅受益不多,還可能背負罵名。所有這些,都讓中國富豪將目光投向了美國大學。 就此話題,《公益時報》與問卷網聯合發起本期調查“中國富豪給美國大學捐款——肥水流了外人田?” 調查結果顯示,超四成網友認為,國內大學對捐贈資金使用不透明及揮霍浪費等使用不當,是導致中國企業家對捐資國內大學持觀望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30%的網友則認為,國外完善的捐贈體制是導致中國富豪慈善捐贈外流的主因。超四成網友認為,中國的大學應該好好反思為什么人家有錢也不愿意捐,寧可捐到國外去。 對于“你覺得有無辦法可轉變中國富豪向國內大學捐贈的態度?”這個問題,38%的網友選擇了“完善捐贈制度,公開使用流程,加強善款監管”,強調“公開透明是根本”。22%的網友建議“國內大學須從源頭找問題,改革創新辦學思路,還“教育”以本原”。 網友留言: 逍遙子:不敢捐給國內大學,主要原因是這筆錢最后怎么用的,可能就成了一筆糊涂賬。 小蝴蝶仙子:難道這個問題不值得我們的國內的大學做更多的反思和總結嗎?為什么人家有錢也不愿意捐給你,這里面的原因絕非簡單。 無所謂先生:我倒覺得,無論這錢捐給誰,只要是用于正規的積極向上的教育事業,都值得點贊,沒啥好詬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