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王勇 近日,教育部等14家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 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培訓理念更加先進,培訓層次更加完善,培訓課程資源更加豐富,培訓類型與形式更加多樣;政府引導、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多方協同培訓機制基本建立,培訓能力和服務就業創業能力顯著增強;職業院校成為開展職業培訓的重要陣地,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并重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基本形成。具體目標包括: 1.職業院校年承擔補貼性培訓達到較大規模;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年均達到5000萬人次以上。 2.重點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器和企業大學。 3.建設一大批面向重點人群、學習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資源庫,開發遴選一大批重點領域的典型培訓項目,培養一大批能夠同時承擔學歷教育和培訓任務的教師,適應“雙崗”需要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60%。 《行動計劃》重點從廣泛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積極開展面向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培訓、大力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做好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推進培訓資源建設和模式改革、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支持多方合作共建培訓實訓基地、完善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激勵政策、健全參訓人員的支持鼓勵政策和建立培訓評價與考核機制等十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行動措施。 《行動計劃》提出,鼓勵職業院校聯合行業組織、大型企業組建職工培訓集團,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共同開展補貼性培訓、中小微企業職工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 鼓勵職業院校積極開發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去產能分流職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培訓項目。支持職業院校承擔春潮行動、雨露計劃、求學圓夢計劃等政府組織的和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開展的培訓任務。 支持職業院校對接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面向長期失業青年、農村留守婦女、大齡失業人員等,開發周期短、需求大、易就業的培訓項目。職業院校要大力開展家政、養老、護工、育嬰、電商、快遞、手工等領域初級技能培訓,使失業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支持職業院校承擔巾幗家政服務培訓任務。 全面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生活費補貼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參訓人員應享盡享。加快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參訓人員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依托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所體現的培訓成果進行登記和儲存,計入個人學習賬號,為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