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會組織一定要慎重對待自己的合作對象,防止“搭錯車”。社會組織開展合作活動,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對合作方的資質、能力、信用等進行甄別考察,對合作項目全程監督。 以“慈善”“公益”為名,行牟利之實,這樣的基金會運作之路越來越多地被堵死。 近日,民政部在加強監管方面再下一城,對一些基金會只掛名不監管、違規參與開展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等違規行為發出禁令,提示基金會要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注重高質量發展。“基金會在開展合作過程中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或對專項基金疏于管理造成嚴重后果的,民政部門將依法嚴肅處理。” “基金會”名頭顯然已不再“好用”,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正在將那些可以利用基金會“做事”的漏洞一一補上。 以慈善之名欺詐斂財 7月13日,郭美美刑滿出獄。 郭美美憑借一己之力攪動了整個中國公益界,激發了民眾對于紅十字會捐款去向問題的輿論狂潮。 如果說郭美美利用慈善機構包裝自己,或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熠熠生輝”,后果尚在其意料之外的話,那么,有人利用“基金會”的名頭下了很大一盤棋,其嚴重危害后果則正是其刻意追求的不擇手段的牟利。 今年3月底,多個頂著“國字頭”名號的“基金會”運作民族資產解凍的騙局被民政部和公安部揭開。 在公安機關先后偵破的多起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案件中,不少是犯罪分子打著社會組織的名義如“中華民族愛心基金會”“中國夢想啟航基金會”“中華民族扶貧基金會”等,通過偽造政府公文、證件、印章,編造“民族大業”“精準扶貧”“慈善富民”等所謂公益慈善項目,利用微信群等方式發展人員、實施詐騙。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犯罪活動誘惑能力強、蔓延速度快,嚴重侵害群眾財產權益,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嚴重危害社會穩定。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張凌霄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類似的以“慈善之名”行“不法之實”的情況非常多,犯罪分子利用慈善的感召力,打了一手“感情牌”,借助新型傳播方式,喊著“愛心公益、慈善互助、精準扶貧”等口號,進行洗錢、非法集資、傳銷等犯罪活動,以慈善之名欺詐斂財,用“情懷”加利益誘惑公眾參與,非常具有迷惑性。而“基金會”,則成了犯罪分子“完美的外衣”。 違規經營公益成生意 鑒于這類詐騙犯罪活動中,用的“基金會”多是未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法社會組織,所以對于這類騙局的識破,通過“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核實活動舉辦方的合法身份,認真甄別網絡上和微信群里的各類所謂“基金會”等組織和“公益慈善項目”等方式即可做到。 但真正的基金會也并非能全部做到潔身自好。2016年初成立的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就以公益慈善為名參與房地產促銷返利。 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和湖北、廣東的兩家房地產企業合作開展“安居扶助計劃”:符合標準的購房者買這兩家開發商的房產,開發商把購房款的20%捐贈給中旭公益基金會,基金會再以補貼款的形式分20年返還給購房者,返還總額是購房款的50%。 民政部門認為,這種行為不符合基金會的公益慈善宗旨,屬于超出基金會的業務范圍開展活動,違反《基金會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并且存在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因此被北京市民政局撤銷登記,涉嫌挪用資金的問題被移交警方。 張凌霄說,近年來,有一些基金會違規參與市場經營,盲目參與高風險投資,把公益做成了“生意”。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大到購房補貼,小到保健品促銷,這些企業或多或少都曾在合作基金會做過捐贈,甚至取得了一些“榮譽”,博取了基金會的信任,利用部分基金會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不規范以及對于自身的品牌保護意識的薄弱甚至缺失,打著與某某基金會戰略合作或者某某基金會指定產品等名義,甚至通過移花接木、制造假新聞等手段蒙騙群眾,以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 讓慈善回歸需各界努力 近兩年,民政部門對于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監管與處罰力度都在不斷加大。僅僅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民政部網站就多次公布了對于基金會的行政處罰。 此次民政部對于基金會的對外開展合作束上“緊箍”。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強調,基金會以“主辦單位”“協辦單位”“支持單位”“參與單位”“指導單位”等方式開展合作活動的,應當切實履行相關職責,加強對活動全程的監管,不得以掛名方式參與合作,不得“掛而不管”“顧而不問”。 基金會未經批準不得擅自開展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確需開展的應當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條件提出申請。 張凌霄指出,基金會參與到各類評獎收費的行為確實存在。這些評獎收費的“基金會”,往往都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甚至“世界”“聯合國”之類的名頭,以基金會的名義,高舉“慈善”大旗,很容易打動一些商人和企業,有助斂財,且隱蔽性高。 在張凌霄看來,無論是搞民族資產解凍、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還是各種評獎收費,很大程度上其原因在于公眾對相關領域認知不深,缺乏對合法社會組織的辨識意識和能力,對于慈善與商業之間的邊界模糊,利用了人們的“惻隱之心”。 “此外,我們的部分社會組織,媒體、專家學者甚至政府官員,不經過嚴謹審慎的甄別,為一些企業甚至不法分子的‘行善’行為站臺,也增加了迷惑性和公信力,為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滋生土壤。”張凌霄說。 如何避免這類問題繼續發生?張凌霄提出如下建議:對于社會組織特別是基金會而言,打鐵還需自身硬。如何維護好自身的品牌形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品牌保護體系,做好輿情監測和危機管理,在當下互聯網新媒體的環境中,是至關重要甚至迫在眉睫的工作。 社會組織一定要慎重對待自己的合作對象,防止“搭錯車”。開展合作活動,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履行內部民主議事程序,對合作方的資質、能力、信用等進行甄別考察,對合作協議內容認真審核,對合作項目全程監督。 此外,基金會對于設立專項基金的合作對象也應持審慎態度,不能盲目追求數量。 “騙局止于智者,公眾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增強和提高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想法,面對可疑并承諾巨額回報的投資理財項目,要高度警惕。”張凌霄說。 “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法律規制,讓慈善回歸慈善,在于凈化和改變滋生偽善和惡意的土壤,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張凌霄說。 (據《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