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一邊,是強制垃圾分類制度在重點城市先行落地;一邊,則是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長期探索與實踐。 隨著上海強制措施的正式啟動,“垃圾分類”這一話題在大陸陡然升溫,隨之而來的也必然是政策執行初期的一線反饋、手段調整與系統性協調。 而在臺灣地區,早已邁過了磨合期城市和社區,有多少成熟的經驗值得這邊借鑒?在當地生活,也會被問到“你是什么垃圾”這樣的問題嗎? 帶著這樣的疑惑,《公益時報》記者同中南民族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的5名“創意環保官”踏上了臺灣之旅。 五天的時間內,記者探訪了臺灣多個與環保有關的社會企業、公益機構和民間組織。經歷了在臺灣街頭追趕垃圾車,在ZERO環保商店開啟對環保的新認知,在“遺世獨立”的福山植物園與蝙蝠親密接觸,聽荒野協會的理事長講清理溪流幫助青蛙過馬路的故事,在梧桐基金會打理社區菜園子,看魚和蔬菜在同一片天地共存……” 創意環保官們在結束臺灣考察之旅后感嘆道:經過五天的參訪交流,臺灣的隨手環保的行為、融入骨血的環保理念讓我們感受深刻。將學校和社區納入到環保教育中;實行嚴明的獎懲措施;多城市實行的垃圾袋收費政策;城市和鄉村隨處可見的“舊衣物捐贈箱”等都是其可學習和借鑒之處。 這5名“創意環保官”實際上是2018年度瑪氏箭牌“公益未來·垃圾投進趣”全國青年公益實踐大賽的冠軍隊伍。這個起名為“請你回家”的團隊于去年10月參賽,經過半年的層層競選,最終從1316支團隊中脫穎而出,奪得桂冠。 團隊成員吳登月、方蕊、張文豪及優秀社團負責人吳晶晶(新長城西北師范大學自強社)和廖翔(新長城中南民族大學自強社)組成公益環保研習營,前往中國寶島臺灣學習其環保理念和經驗。此次臺灣之行,是作為冠軍團隊的特別獎勵兼特別任務,通過考察交流,探索妥善處理垃圾的有效方法。該活動由瑪氏箭牌(中國)有限公司和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無奇不游承辦。 “臺灣的環境保護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在垃圾回收和處理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成功經驗。此次研習營通過讓環保官學習臺灣先進的垃圾處理模式,體驗臺灣特色的自然教育,與本地環保社團進行經驗交流,為青年學生提供環保新思路,也希望感染更多人加入‘包好不亂丟’的陣營,由此培養更多環保領域的創新者、行動者、領導者。”談及開展此次環保研習營的目的,環保研習帶隊人、瑪氏箭牌(中國)有限公司品牌公關韓潮回答道。 在街頭追趕垃圾車 5月28日,參與此次環保之旅的學員們歷經八九個小時飛行后落地臺北市,在經歷開營破冰儀式后,學員們很快熟絡了起來,開始了對臺北這座城市的探訪。 城市首站到了“你好你好zero zero城市環保店”,這是一家致力于踐行“零廢棄、全循環”綠色理想的環保店。其運作方式是通過變賣廢棄物品獲得積分,進而用獲得的積分兌換心儀商品。 “這家城市環保店打破了我對回收站臟亂差的印象,開啟我對環保的新認知,原來只要用心,回收站也可以打造成明亮、舒適、又便利的環保場域。”吳晶晶說。 這種特別的廢棄物收購的模式除了激發起學員們對此次探訪的期待外,也引起了學員們的思考。吳登月認為,商店可以兌換的物品種類還比較單一,多為生活用品,難以吸引年輕人。此外,號召范圍僅限于商店周邊的社區居民,影響范圍也具有局限性,可以豐富兌換物品的種類。 結束城市環保店探訪返程的路上,街頭播放著特定音樂提醒市民的垃圾車吸引了學員們的注意,就這樣,在臺北的街頭學員們不顧一切的奔向垃圾車,旨在探究其與大陸垃圾車的不同之處。 據臺灣導游龍五介紹,臺灣的垃圾車每天會在固定時間沿著固定線路收垃圾,行駛時會播放特定音樂提醒市民:可以倒垃圾了。清潔人員會跟車檢查垃圾是否按要求分類,經確認后方可丟上垃圾車。 “垃圾被收走后將會分類進行處理。普通垃圾會被焚燒。其中的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后,將被送往垃圾回收點,進行更加嚴格細致地分類和回收再利用,剩余不可回收垃圾將被焚化處理,在此過程中再發電。廚余垃圾則根據處理方式可再細分為生廚余和熟廚余,生廚余用于堆肥,熟廚余送往養豬場喂豬。” 除此之外,龍五向《公益時報》記者透露,如果有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地點扔垃圾、沒有使用專用的垃圾袋、沒有進行正確的分類等,都有可能會被罰款。市民也可以舉報不守規則的人,如果證據確鑿舉報者還可分得一半的罰款。 垃圾回收廠的懲罰機制 探索的第二站來到福山植物園自然教育中心,這是臺灣原生態植物園,充分遵從人與動植物和諧相處的生態美好愿望。 在這里學員們欣賞到了針葉五木(紅檜、扁柏、臺灣杉、臺灣香杉、肖楠)、筆筒樹、臺灣桫欏、咬人貓、咬人狗、猴不爬、鳥不踏等原生植物之美,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山羌、野豬、鴛鴦等野生動物。在山中涼亭見到倒懸的數百只蝙蝠,體會到人類停止過度開發后大自然所孕育出來的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態之美。 每日限定參觀名額,游客不能留下任何食物,不允許使用閃光燈…… 吳登月認為,這些不僅是植物園對游客的要求,更是一種根植于心對自然的敬畏和責任感,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與進步。 吳登月告訴《公益時報》記者,福山植物園很像一個生動的環保教育活教室,教會我們不管是欣賞還是開發都應節制,既要親近自然,更應該保留自然。 當來到宜蘭利澤垃圾資源回收廠時,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龐大的垃圾處理廠靠焚燒垃圾來發電。據垃圾資源回收廠的環境教育人員王翌志介紹,該回收廠已運行13年,但焚燒爐一年只停2次。每天定量焚燒600噸垃圾,每焚燒一公噸垃圾政府給予補貼680臺幣。主要通過垃圾車進、出廠稱重的凈值來收費,其收費標準分為政府和企事業兩類,企事業垃圾收費偏高。 令吳晶晶印象深刻的是垃圾資源回收廠獨特的懲罰機制和焚燒方法,如果垃圾車收錯垃圾將被拒收且被趕回。其焚燒的方法也很特殊,先攪拌,再加料焚燒,并用其他物質來混合飛灰使其凝固,放置一段時間后再送往指定地點掩埋。 王翌志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垃圾焚燒后產生的飛灰還可送往煉鋼廠和水泥廠作為原料,其低渣則可用來做管溝回填,或當做鋪路的材料。 “看到那巨大的機械臂抓起數量驚人的垃圾,一遍遍進行攪拌,驚于數量的同時也在反思人類為地球帶來的負擔。這里默默見證著城市殘破的一面,滿眼的灰暗無聲地控訴人類的行為,恍若置身科幻大片場景中的異度空間現場,一個聲音不斷在警醒我:該覺悟了!”參觀完垃圾資源回收廠,吳登月感慨道。 廖翔認為,垃圾資源回收廠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做到了民營中的龍頭企業,通過垃圾回收焚燒產生的熱能進行出售,其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值得大陸學習。 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 探訪的第四站來到梧桐環境基金會,這是一家由企業投入、扎根在地社區致力于都市環境綠化的公益組織,通過引領民眾修正現行生活形態,在社區打造“食物森林”(社區菜園子),由社區居民做果實的守護者,種植辣椒、青菜、茄子等蔬菜,每天做厚土、種菜、澆水、除草和堆肥,其自給自足的方式充滿了對自然的依賴和呵護。 吳晶晶認為,梧桐環境基金會打造的“食物森林”是一種自然的次生延替,也是人為的環保行動。從竹北食物森林到新北食物森林再到將軍村食物森林,其運作模式是環保教育的一次全新探索,對公共地的利用,有效地將社區公眾與環境保護進行了有機結合。 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夠落地,梧桐環保基金會秘書長泰山認為,基金會每個月通過辦理派對的形式,給予社區居民參與和溝通交流的平臺,由此結交更多朋友,且可以更好的融入社區。 除了倡導和實踐外,環保需從娃娃抓起。泰山向記者列舉了一個案例:2013年,臺北市的一家小學因校園擴建進行了樹木砍伐,校長面臨外界指責,得知后我們緊急聯系學校,帶領學生舉辦了一場“幫小樹苗搬家”的活動,名為帶小樹苗去旅行,實則是讓孩子認知生態保護,倡導保護樹木。 當環保研習營走進大佳國民小學的當天,正值學校每周舉辦的垃圾回收日,在校長的帶領下,團隊參與其中,在學習垃圾分類的同時了解了學校是如何將廚余垃圾制作堆肥,澆灌菜園的。 (下轉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