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更高要求。如何在三治融合的個案實驗基礎上,建立起社會善治的長效、普適運行機制? 作為從公益組織從業人員,筆者謹以多年的實操體會,談談推動三治融合與社會善治的一些要素構成。 一、認清社會治理初級階段的基本特點,以社會公益為主要抓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逐步深化社會治理領域 在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將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戰略提上議事日程,反映了社會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們也必須同時認識到,社會治理較經濟發展滯后了很多,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愿、參與能力都有待提高,社會互信程度低。 而社會公益既是社會治理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社會治理的目的。社會公益事業可以讓群眾在行善積德的事業中,逐步成長起公共參與意識,懂得包容、理解、妥協、信任的社會治理美德。諸如在熟人社會范圍內,幫助老人、兒童,推動教育文衛等公益事業,在這過程中成長起具有公德、關愛社會的社區領袖,他們的成長將為逐步深化的社會治理領域打開局面。公益不僅在社會治理中解決了一定的難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基層社會公益的發展,為深化的社會治理遴選了骨干。 二、構建新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實現“善有善報”的公益慈善氛圍 我國人口多,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大,法治和契約精神的全面深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程。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德治來彌補法治薄弱的區域和行為。但是德治的前提是熟人社會的輿論約束,傳統中國的熟人社會是由地理邊界所形成,鄰里間守望相助。在這樣的熟人社會里,積德行善之人會得到更多信任和社會資源,獲得更好發展;作惡之人則會失去信任,難成事業。 而在當下城市化改變后的社會,傳統鄉土熟人社會逐步消解,城市里的熟人社會也難于建立,人們會逐漸放松積德行善的自我約束。 人們最易形成熟人社會的紐帶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地緣、血緣、學緣,其中的每一個紐帶也都同樣受城市化后空間割裂的削弱。但是互聯網提供了線上熟人社會的維度,使得傳統一維的熟人社會變成了新型兩維的熟人社會。線上熟人社會可以實現每天交流互動,而線下熟人社會則通過重大事件契機完成聚會,因此新型熟人社會的特點是線上常態化、線下節點化。在這樣的新型熟人社會里,如何體現出積德行善的機制、彰顯善有善報的循環,成為新的課題。 因此,為了加快改善熟人社會程度低、道德下滑快的時代特點,應盡快鼓勵組建中小學校友會、村友會、鄉親會、宗親會等一系列基于地緣、血緣、學緣的熟人社會,并在其中誘發幫助鄉村、幫助弱勢群體的社會公益行為,形成“善有善報”的正循環。 三、“新時代義莊”是實現熟人社會和全民公益的普惠道路,是社會善治的源頭活水 義莊是傳統中國社會里基于地緣和血緣的熟人互助組織,具體地講,是在宗族或者一定地域范圍內,由精英帶動全體成員通過捐田捐錢的模式,幫助實現熟人社會中的養老、助殘、扶危、濟困等綜合性社會公益功能的形式。但后因歷史原因,如今基本喪失了其社會功能。 自上世紀80年代公益慈善復蘇以來,我國形成了以企業家為帶動的基金會慈善模式和以專業社會服務為帶動的一線公益組織模式。 企業家基金會模式的紐帶在于資金和富裕階層的資源互助,決定了其在貧困地區難以發育,而貧困地區卻又恰是社會問題的疑難雜癥高發區、并發區,所以這一模式在回應深度社會問題方面,顯得力不從心。而義莊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的特點,可以有效規避資金為紐帶的基金會覆蓋面窄的特點,能做到哪里有困難,哪里就該有義莊,哪里的困難越深重,哪里的義莊就更活躍。 再論義莊與專業服務的一線公益組織的差別。由于義莊是自下而上,并成長于一定的地緣和血緣范圍內,客觀上決定了其專業服務能力參差不齊,但其深厚的血緣、地緣紐帶,卻體現了比專業公益服務組織更寶貴的信任優勢。從另一個維度講,也正是因為其適于基層熟人社會的低技術社會解決方案,推動了義莊模式的普適推廣。 筆者設想未來理想的社會問題的分層分級解決體系應該是這樣的局面,以“新義莊模式”就近化解80%的普通社會問題,剩余20%困難的、復雜的、需要巨大社會投入的社會問題由基金會和專業服務的公益組織來化解,仍有個別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則最終由政府進行托底。如此,三治融合和社會善治的源頭活水基本形成,社會穩定和諧的基本大局將有基層保障。 古村之友創始人、理事長 湯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