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5月28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導、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的“聚焦技術支持,助力專業化兒童服務——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宣傳周(2019)”在北京啟動。當天,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我國兒童生存健康和教育發展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這也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自2010年以來第十次發布兒童福利與保護年度政策報告。通過對2018年兒童福利與保護領域重大政策進展和重要事件的掃描,報告分別從生活保障、教育發展、醫療健康、兒童保護、社會服務等方面主要進展進行了回顧,并深入剖析了現階段我國兒童福利與保護體系建設面臨的迫切挑戰與發展趨勢。 兒童生存健康與教育發展獲得顯著改善 報告顯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兒童福利與保護制度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兒童生存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嬰兒死亡率從1949年前的200‰下降至6.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8.4‰。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中,有半數以上是由通過可負擔得起的簡單干預措施得到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所致,營養相關因素對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貢獻率達到約45%。而2017年全球平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29.4‰和39.1‰。 中國自1978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兒童計劃免疫工作,一直是非常成功和極具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干預舉措,有效地降低了相應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990年以來兒童營養狀況顯著改善,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患病率從33.1%下降至2013年的8.1%。 2018年,全球每5個兒童中有1個絕對貧困(每天1.9美元以下),近二分之一的兒童處于多維度貧困,兒童貧困率大約是成人貧困率的2倍。中國在兒童減貧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極端貧困發生率從88.38%下降到1.7%,農村兒童貧困發生率僅為3.9%。 報告顯示,我國兒童教育優先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預期受教育年限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是實現兒童發展、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49年前的20%左右提高到99.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1992年的26%提高到88%。2017年中國學生預期受教育年限接近14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兒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水平總體提升 報告顯示,我國86%的兒童生活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中等以上的地區。根據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抽樣數據0-14歲兒童數測算,22%的兒童生活在兩項指標均較高的8個東部省份,64%的兒童生活在中等水平的18個省份。 隨著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穩步提升,常住兒童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持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包括公共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多個領域,2002年以來用于三項基本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的公共預算支出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4.7%穩步增至2017年的8.4%。 2018年,滿足基本飲用水服務標準和基本環境衛生標準的人口比重分別達96%和75%,飲水服務城鄉差異基本消除,兒童生活環境整體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52%,居住證制度全面落地生效,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進一步健全,對未落戶常住人口及兒童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持續改善。 兒童福利與保護制度體系建設逐步完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兒童福利保護制度體系經歷了從初步建立、重建改善、規范發展和整體提升四個階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階段,《憲法》《婚姻法》等法律制度和以集體為責任主體為兒童生活、教育和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兒童的責任主體回歸到家庭,《義務教育法》優先對兒童受教育權予以法律保障,生活水平提高,兒童福利保護水平獲得更多改善。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簽署,兒童福利保護制度體系建設逐步走上與國際接軌的規范化發展階段。《未成年人保護法》《母嬰保健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多項法律出臺,兩輪《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制定,兒童生存、健康、教育、保護和參與等多項兒童權利獲得全方位保障。 2010年被稱為中國兒童福利元年,兒童福利與保護體系建設進入全面提升階段。《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明確了到2020年兒童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要求。近十年來,兒童各項權利得到了綜合保障:兒童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以現金為支持的孤兒保障制度全面普及;兒童福利范圍不斷擴大、福利水平不斷提升;多項兒童福利保護法律制度陸續出臺;兒童保護行政管理體制逐步健全,兒童優先成為國家戰略。 報告指出,2018年,國家層面出臺兒童福利與保護相關政策文件47份,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首次納入政策視野,以18歲以下兒童全年齡段發展為視角的政策設計路徑逐漸清晰,我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制度建設專業化和普惠型特征更加凸顯。 兒童福利救助機構數量增加逐步向社會開放 2018年兒童福利救助機構數量較上年略有增加。2009年至2014年,我國兒童福利機構數量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數量逐年增加,2014年達到歷史最高值(890個)。2015年以來,兒童福利機構數量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數量逐年減少,2018年較2017年略有增長,達到664個。 2018年,民政部出臺《兒童福利機構管理辦法》,明確了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兒童范圍擴大到無法查明生身父母或監護人、父母沒有監護能力且沒有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等五類困境兒童。早在2016年,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已經開始將服務對象擴展到殘疾兒童,探索“開門辦院、服務社會”的服務模式;2017年北京市房山區兒童福利院開始收住服刑人員子女;山東濱州、河南洛寧等地的兒童福利院都逐漸向社會多類困境兒童開放。兒童福利機構接收社會散居孤兒、社會殘疾兒童、臨時監護困境兒童,為更多家庭兒童提供低償甚至無償的日托照料、殘疾康復、特殊教育等服務內容,最大化發揮資源優勢,將推動普惠型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步伐。 兒童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2018年是兒童社會服務快速發展的一年。從政策層面看,兒童社會服務綜合政策引領、專項政策保障、地方政策回應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建成;從實務層面看,政府購買服務多樣、社工人才隊伍壯大、兒童主任全國普及。現階段,兒童社會服務隊伍仍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的挑戰,兒童社會工作者隊伍專業化建設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一方面,應通過擴大專業教育培養社會工作者,鼓勵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加入兒童福利服務隊伍;另一方面,應由政社學合力加速職業教育和培訓,轉化基層服務人員成為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兒童社會工作者。兒童社會服務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2016年國務院第36號文件《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村(居)民委員會要設立由村(居)民委員會委員、大學生村官或者專業社會工作者等擔(兼)任兒童主任。截至2018年底,全國兒童主任共計61.53萬人,已經基本覆蓋全國所有村和社區。 社會工作機構和設施數近8年來持續增長。2017年社會工作機構和設施數從2016年42.33萬個增長到44.41萬個,增長4.91%。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壯大。我國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人數持續增長,從2010年4.4萬人增長至2018年43.9萬人,增長達9.98倍。社會工作師從1.1萬人持續增長至2017年的10.7萬人,增長9.72倍;助理社會工作師從3.3萬人持續增長至2017年的33.2萬人,增長10.06倍。2018年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總人數上漲11.3萬人,相較2017年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的數量分別增長2.4萬人和8.9萬人,是近年增長較快的年份之一。 專業化不足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此外,報告也指出了當前我國兒童發展面臨的最緊迫問題,即基層兒童福利服務與保護體系專業化不足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報告提出,建立專業化普惠型現代兒童福利與保護體系,將成為發展趨勢: 一是制度頂層設計將進一步強化,專門立法有望提上議程;二是兒童福利范圍將進一步擴大,覆蓋對象向全體兒童拓展;三是兒童服務專業化需求將迅速釋放,社會工作發展潛力無限;四是兒童早期發展扶持力度將持續加大,義務教育有望向學前三年延伸;五是分級診療成未來趨勢,兒童基層衛生服務可及性將有所提高;六是兒童保護社會支持網絡將逐步完善,發現舉報機制或成突破。 |